李國林
教學資源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可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師資、教具、基礎設施等。新的課程標準提出:“充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小學品德課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內容的編排目的,合理地安排教學資源。特別是對于文本內外的各種資源,要科學地選擇,把握好“度”。
一、與時俱進:科學取舍,選新去舊
小學品德教材往往會“out”于時代的最新節奏,因為從文本的編寫到課堂教學總會有一定的時間差。在這期間,社會生活在變,一些方針和政策也在變。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對課內外資源的推陳布新,來彌補文本的滯后性。
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其中第三課呈現的內容是“我們互通有無”。本課是讓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文本中呈現了“中國部分產品占全世界的份額”。該數據是2002年的資料,而許多數據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空調,2002年占全世界的份額為30%,到了2009年,其份額達到了70%;又如洗衣機,2002年占24%,而到了2009年,其份額達到了40%;還有鐘表,2002年占75%,而2009年,其份額降為70%。這些數據幾乎每年都在發生變化,有的增長、有的減少。若我們在課堂上還向學生呈現2002年的數據,顯然已經落后于時代了,對學生也很難有說服力,也違背了品德課的科學性,這就需要我們借助網絡等有效信息資源,搜索出最新的準確的數據。
二、萃取典型:寧精毋濫。寧少毋平
隨著現代媒體以及學生生活的開放性、多元化,小學品德教學資源也日益豐富,但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它們都用于教學中。教學時間的有限性,以及同種資源說明同一問題的力度差異性,都要求我們整合出典型的精煉的教學資源。正如果農剪枝——“減少”是為了“增加”。故在品德課教學中,萃取典型資料來開展教學,既節約時間,又能恰到好處地切中問題,增強解決問題的效度。
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廣告》一課時,并沒有把各種廣告一一羅列出來,而是精選了四組廣告資源:第一組資源是廣告照片,旨在讓學生感受廣告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第二組資源是某牙膏的電視廣告,旨在讓學生認識廣告中包含了很多信息,同時也告訴學生——有創意的廣告才能吸引人;第三組資源是一個公益廣告,旨在讓學生知道公益廣告的好處,要學會編制有創意的公益廣告;第四組是一個虛假廣告,旨在讓學生學會辨別,并認識到虛假廣告的害處。其四組教學資源都是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的,教師在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廣告的過程中,既傳遞了必要的廣告知識,又讓學生感悟到了真善美,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效能:物盡其用。材盡其能
對于小學品德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來說,也要注重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在投入方面,要保證教學資源所使用的時間、空間等經濟性花費最少;在產出方面,要保證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教育收益。因此,我們應該深度解讀教學資源——只有那些內涵豐富的、可以反復使用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教學資源,才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
在教學《隔海相望》一課時,一位教師選用了余光中的《鄉愁》這一教學資源,并在課程中多次使用。第一次,在讀到“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時,教師適時展開中國行政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到臺灣;第二次,在讀到“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時,教師便讓學生認識“海峽”,找到臺灣海峽,并圍繞“淺淺”一詞去查閱資料,了解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等地理知識;第三次,圍繞“鄉愁”,教師向學生發出疑問,為什么淺淺的臺灣海峽,卻給兩岸同胞帶來深深的傷痛?并要求學生以此來追溯歷史,了解臺灣的歷史變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小小的一首詩,引發出這么多社會知識。可見,這個教學資源所發揮的作用是高效能的。
四、貼近學生:舍遠求近,就地取材
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小學品德課程的基礎。新的課程標準提出,小學品德課程“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因此,生活是小學品德課的源頭活水,教師在教學中只有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品德課堂,才能真正體現新課改的具體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甄別,舍遠求近,就地取材,讓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資源走進課堂,使學生能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不說話的“朋友”》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節品德社會課,有兩位教師進行了同課異構。為了達成“破壞公用設施,會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和傷害”這一認識目標,教師A選擇的是文本上的一個教學資源——路上窨井蓋的丟失,讓一位五歲的男孩跌入窨井而遇難;教師B選擇的是本市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個女孩因窨井蓋的丟失,在下雨天跌入窨井而遇難。兩件事在情節上都差不多,可故事講完后,學生的感受迥然不同——前一位教師講述完后,大家反應平淡;而后一位教師講述完后,學生情緒激動,甚至一名學生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后來我們才知道,遇難的女孩就是這個學生隔壁家的大姐姐,他們平時感情很好;而其他學生也個個義憤填膺,紛紛痛斥那些破壞窨井蓋的人,課堂也因此進入了高潮。
事實證明,教學資源越是貼近學生,就越能為學生所接受,越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五、人心所向:穿透心靈。感同身受
對人的教育是心靈的教育,教師要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小學品德教學中,我們要選擇一些能穿透學生心靈,讓學生感同身受的教學資源,來影響學生的心智,觸動學生的靈魂,提高教育的實效。
比如,在教學《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一課時,一位教師為了說明“水資源的污染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這一問題時,選擇了2008年發生的“無錫藍藻事件”這一資源。他首先呈現給學生一組“優美的太湖”圖,然后,又呈現出一張張“被藍藻污染的太湖”圖,前后圖的反差讓學生震驚……接著,又播放一段市民因水污染而搶購礦泉水的視頻,那恐慌的場面讓學生心靈受到了震撼。而在學生心情尚未平靜的時候,教師又適時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水污染的原因。通過鮮活的事實告訴學生:我們如果不愛護水資源,最終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總之,小學品德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和社會息息相關的學科,其教學資源的選擇,應當從生活的各個角落去挖掘和探索。我們應該根據品德課程的目標,精心取舍課內外教學資源,合理用好教學資源,才能讓課堂更加充實、更加精彩。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