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學生的思想品德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反過來,學生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l生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故我們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應努力走進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生活中直面問題,并逐步學會解決問題。
一、基于生活。讓生命更加鮮活
陶行知說:“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來說,是生活決定了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都超越不了“生活世界”的范疇,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故教師在思想品德的課堂和課外實踐中,一定要基于生活、源于生活,回顧生活化經歷,創設生活化情境,組織生活化活動,讓學生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蕩,最后達到認識的升華、行為的自覺。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思想品德教學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育人功能。教材中眾多的名人名言、感人故事、每一單元首頁的優美小文章等,都是品德情感體驗的合適載體,且都來源于生活。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把教材引向學生的生活之中,同時要把生活引進學生的課堂,讓核心和主流價值觀不斷進駐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創設生活化情境,既不要舍近求遠,更不要緣木求魚,最好巧妙地運用教材中的原材料來創設。可讓學生閱讀文本,借助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再現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通過親身的觀察、體驗、探究,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
如教學《立身需要自尊》,在“什么是自尊”這一環節,可讓學生憑借課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然后由教師設計一些場景,由學生扮演一些角色,全班交流互動。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再進行價值引導,諸如,紐約商人為什么又回來取走幾支鉛筆?“你我都是商人”這句話對鉛筆推銷員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到真正的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愛護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一種心理狀態。
那么,我們又如何讓學生分辨自尊不是虛榮呢?教學中可直接引用學生在生活中的實例來分析之。比如,某些學生為了“面子”,盡管家境不寬裕,卻向別人借錢買名牌運動鞋以顯擺;有的同學刻意掩蓋自己的缺點來博取他人的夸贊……通過這些生活化實例的引領,學生對“虛榮與踏實”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二、在生活中,歷練“社會人”的素養
思想品德教育蘊含于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學時,我們要引領學生用心去感悟、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享受生活的美好,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為思想品德教育營造社會化的氛圍,讓其具有生活化的特質。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故思想品德教學應注意把目光投射到課本以外,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發掘社會的正能量;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優秀的品德,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愛”深藏于心中。
比如在“我自信,我能行”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向全班的同學介紹自身的優點和特長;而在“受人尊重的奧秘”的導人新課環節,我讓學生表演小品《問路》。
男生:喂,老頭,去花木大世界還有多遠?
老大爺:哎……還有六百多丈。
男生:這老頭怎么不講“里”?
而下面這名女生的問路卻另有學問——
女生:老爺爺,請問去花木大世界還有多遠?
老大爺:小姑娘,馬上就到了,還有一里路多一點。
女生:謝謝爺爺!再見。
老大爺:再見,路上注意安全!
通過觀看同學表演的小品,學生很快就意識到: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必須尊重別人。
又如在“珍視集體團結”這一課時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在游戲(教師給每一小組發一張大小相同的報紙,看哪一小組在報紙上站的人數最多)里體會到:發揮集體力量必須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行動。此外,在學習“感悟成長”這一課時之前,我布置學生回家找幾張不同時期的照片,上課時由學生就自己不同階段的照片和同學交流,說說各自的變化和成長。
可見,這些源于學生自身的素材,構成了教學設計中教材與學生真實生活之間“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故讓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社會生活的原點,更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有效體驗。
三、為了生活,牽手學生的幸福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人的幸福。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歸根結蒂,是為了讓學生能感受生活的幸福,并自發地創造幸福的生活。不僅要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更要著眼于學生當下的生活;不-僅是為了學生高品質的生活,更是為了學生“有意義”的生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聯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將課堂時空拓展到學生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圈,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讓生活化的活動成為學生理解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一方樂土。
在《社會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學之前,我讓學生利用周末,在家附近的交通路口和交通協管員一起值一次班。通過這次社會小實踐活動,學生發現十字路口處:有的行人聯合一伙人強行闖紅燈,有的橫穿馬路時直接翻跨護欄,有的電瓶車、摩托車瞅著左右暫時沒車便急闖紅燈……可以看出,幸福生活的締造,需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樣,學生就不會在幸福生活方面,老是停留于“等、靠、要”的懶散狀態,而更容易樹立起“幸福就在我身邊,幸福生活一手牽”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
之后,我又組織學生出了一期“人人遵守交通規則”的黑板報。結果出人意料,板報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倡議書,有宣傳口號,有漫畫,有個人反思……遵守交通規則主題突現。可見,思想品德教學要在這些富含生活性的活動引導下,才更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其懂得的道理也不再是紙上談兵——幸福生活需要每個人用實際行動來締造。
總之,思想品德蘊含于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生活”。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和形成,必須在其生活的過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正在進行”的現實生活,并注重其實效性與針對性。通過教學,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邁向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