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委,江蘇省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先后榮獲江蘇省先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青年教師新秀,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蘇州市名教師等20多項榮譽;面向全國、省市成功進行教學展示30余次:主持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人民教育》等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課程性質部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币布?,語言文字是語文的本體,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據此,筆者認為,在研讀教材過程中,正確把握教材的語言教學價值,研制合宜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一、語文教材的語言教學價值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最本質的特征。作為語文課程實施載體的語文教材,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這份神圣的職責。語言文字,是語文課堂的核心載體,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基石。學生語文素養發展過程的主線,是語言的學習與運用——這里所說的語言,不只是靜態的語言知識,更主要的是動態性語言規律的發現與掌握。
因此,學習語言的價值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思維能力培養價值,在教材的教學價值中顯得尤為重要。專家認為:“文章一旦成了課文,它就有兩重意義:內容意義和形式意義。閱讀教學不但要‘批文得意,而且要‘批文得文。也就是說要‘意、文兼得。”故“教學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我們用“課文”去教時,既要教“文”,更要教“言”。一句話,應盡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課。
有位教師在教學《姥姥的剪紙》一課時,曾無比睿智地發掘了那字里行間、段篇深處的語言教學價值,準確而清晰地定位了文本的言語學習意義。例如,教學中她以“姥姥的剪紙‘神在哪里?文章是怎樣寫出‘神的?”為中心話題,引領學生潛入文字,體悟表達。她用“‘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為什么不寫成‘剪只母雞像母雞,剪只公雞像公雞?”的極具語言思維品質的問題,去點撥引導學生不斷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意蘊和風格——以形象的語言品意圖;以含蓄的語言品內涵;以新鮮感、陌生感的語言品獨特……同時,教師始終踐行著“語文課堂必須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其通過課堂,通過文本,實現無限寬廣的學習人生”。因此,“找文眼,品語言”的閱讀路徑與教學智慧,如同涓涓細流浸潤于課堂的每時每刻。
二、如何把握教材的語言教學價值
語言教學價值,是語文教材的本質教學價值。要把握好它,筆者認為可以從三方面切入。
1.語文知識的傳遞
語文知識,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語文基本知識,如認知概念、語法修辭、寫作手法、表達方式等。這些基本知識猶如學生語文素養大廈的基石與結點,需要教師從教材中掘取,在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潛移默化、水到渠成、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學生。
例如,在低年級,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拼音知識、字形結構知識、字詞知識、標點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基本句子的概念、認識自然段等;在中年級,可以立足教材讓學生了解一些段落結構和最基本的修辭知識等(如蘇教版第六冊《廬山的云霧》第二自然段,用總分的構段方式,描摹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由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總分結構段落的特點,了解比喻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等);高年級則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篇章架構、賞析知識。因此,把握教材“語文知識傳遞”的價值,需要因材施教、順勢而教,切忌空洞講解、概念化地灌輸。
2.語言表達的品悟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大到篇章布局、言語特色、結構段落;小到詞語,微到標點……都充盈著語言表達的品悟價值。教師要睿智把握,引導學生體悟語言的妙處,學會語言本領。
例如,教學蘇教版第八冊《第一次抱母親》第二課,當學生初步感悟了母親的艱辛與不易時,我自然點撥道:“母親用肩膀挑起的僅僅是100多斤重的‘擔子嗎?對于‘擔子和‘重擔你又有怎樣深入的感悟?”頓時,學生的情感、思維被引向深入,作者之“言”便深深地留于學生心間。
此外,除了對語言內容意蘊的品悟,語言表達的品悟價值更多的還在于一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及表達效果,品味語言特點,體晤表達之精妙,體驗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例如,教學蘇教版第十二冊《理想的風箏》,在學生理解文本主要內容后,筆者拋出話題:“談腿疾、寫板書、放風箏,請同學們聚焦蘇叔陽安排這三個故事的先后順序,你有怎樣的發現?聚焦三個故事文字篇幅的長短錯落,你又有怎樣的感受?”“三個故事有內容上的承接,情感上的遞進,主題上的推深……最能表現劉老師的可貴精神,最能與課題關聯的是……”事實證明,學生深入進行言語思維后的表達令人驚喜。這時我自然小結道:“看來,我們不僅要聚焦段落文字,也要聚焦篇章布局。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閱讀大氣與細膩兼具?!彼裕覀円獙W習語言的表達形式,看教材是“怎么說”的,這才是有效之舉,是在語言表達的品悟中鋪就與達成的。
3.語文能力的培養
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把握教材語言教學價值的有力體現。其包括字、詞、句、篇的理解能力,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以及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基于教材、把握價值、有效培養。而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則更需要教師利用教材例子內化遷移、著力練就之。
三、合宜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
教材語言教學價值的確定回答了“什么更應教”的問題,合宜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則關系到具體“教什么”的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去思考。
1.課程目標:指向與歸宿
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與內容”進行了完整詮釋。教師在準確深入領悟“總體目標與內容”、“學段目標與內容”的基礎上,必須有序把握并完成“學期目標與內容”、“單元目標與內容”、“單篇教材目標與內容”、“課時目標與內容”。然后根據不同層面的教學要求,做到“總目標清晰、支目標明確、點目標實在”。其間,教師必須充分關注語言本體教學目標,做到在研讀教材時正確明晰目標,在研制教學內容時f合當把握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實現目標,在教學評價時不忘回歸目標。只有教師心中有了確切的語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合宜研制才有正確的方向,教學過程的有效推進才有可靠的保證,學生語文素養的切實提升才有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研讀《我和祖父的園子》(蘇教版五下)一文時,筆者根據《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中,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之一(……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對應目標體系),將“在沉浸文字、品味園子之美的基礎上,體悟蕭紅‘詩化、兒童化的語言之美;領悟‘敘事抒隋、借物抒情的表達之妙”,確定為第二課時的核心教學目標。在研制教學內容時,我就緊扣核心目標,以“我和祖父的園子是個怎樣的園子”為主話題,引領學生通過不斷體味那如詩般語言的描摹,不斷關注蕭紅的兒童視角,不斷體會那份“情在景中,物中蘊情”的意趣,不斷叩擊“園子”的深層次意蘊,從而使情韻與理性、工具與人文,在語言教學目標的統領、關照下,在合宜的教學過程中和諧共生、相得益彰。
2.智用教材:核心與關鍵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認為,教材選文有“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四種類型。小學階段又以“例文”和“樣本”為主?!袄摹钡墓δ茉谟冢瑤椭鷮W生學會從眾多選文中提煉出概括}生的知識,讓學生形成某一方面的讀寫知識。而“樣本”則是為了“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把握課文內容,進而培養閱讀或寫作同類詩文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就應據此“智用教材”,即具有課程資源開發者的意識,獨具慧眼地發現與開掘教材內蘊的語言教學價值。發現與開掘時,必須有引導學生探索語言規律的意識,可以先通過不同文本的閱讀,讓學生領悟、獲得規律性的知識與方法,然后再實現舉一反三,將規律性的知識與方法,運用到同類文本的閱讀實踐中,形成閱讀能力。這樣,教材的語言教學價值方能得以充分開掘,合宜教學內容的研制才能實現。
例如,筆者曾反復研讀《白鵝》(人教版四上),斟酌這篇選文究竟有怎樣獨特的語言教學價值。首先,為了表現白鵝的“高傲”,豐子愷分別從叫聲、步態和吃飯三個方面來闡述,其語言表達頗有特色:充滿畫面、趣味盎然的“漫畫式”語言,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白鵝有條不紊、“嚴肅鄭重”乃至刻板呆滯的“鵝老爺”形象。
其次,就寫作手法而言,文章運用了大量的對比,以突出白鵝的“高傲”,充盈著濃濃的情味。寫白鵝的“引吭大叫”,用狗的“狂吠”與之陪襯;寫白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又不失時機地與狗的“躲在籬邊窺伺”、“敏捷地跑過來,努力地吃它的飯”等猥瑣狀態相對比。這些對比的運用,帶來了直接的“漫畫”效果,給人以強烈而又真實的共鳴體會一白鵝的莊重拘謹,惹人愛冷。
最后,該文中,豐子愷還善于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用“我們的鵝老爺”、“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來表現鵝的個性,更顯得這只鵝雖然固執迂腐,卻率真質樸、憨態可掬。伴隨著白鵝形象的不斷豐滿,它在豐子愷的筆下已經不是動物,而是一位純真可愛、稚氣憨厚的孩子了。我們從字里行間,可看出作者充滿著對白鵝的喜愛。
基于對《白鵝》一文語言教學價值的認識、發現與開掘,筆者研制了如下的教學內容:通過閱讀,想象、體會白鵝高傲的形象,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鵝的高傲的;運用“讀文字,見畫面,品趣味”的閱讀方法,體會“漫畫式”語言的特點;認識文中“對比”及“反語”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感受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通過文本與鄭振鐸散文《燕子》的比較閱讀,進一步感受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可見,站在課程資源開發者的角度,以選文者的視角去智慧地開掘教材的語言教學價值,方能實現從“教課文”向“學語文”的漂亮轉身,這才是語文課的價值所在。
3.學情需要:起點與準繩
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實踐與評價教學,教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在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節點上。由此可見,學情需要是研制合宜教學內容的起點與準繩。
一位教師執教的《空氣中的“流浪漢”》一課,令我感觸很深。該文是著名作家葉永烈的科普作品,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這位教師抓住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將教學目標聚焦于說明文閱讀方法的習得和說明文語言特點的領悟上,教學內容便根據這兩項目標來安排。
其一,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后,說出課文的要點(這個環節花了七分鐘左右,學生就概括出了六個要點。這時教師故作驚訝,讓大家說說各自的讀書方法。于是,全班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注釋性說明文的段落往往都有一個主句,其余文字則圍繞這個主句展開,從而掌握了說明文的閱讀方法)。其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篇說明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通過師生共同質疑,梳理出四個問題:①對灰塵大小和分布的介紹,為什么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②說明灰塵來源時,為什么前面三個句子之間用分號,而第三、四句之間用句號?③為什么作者只用短短50個字,就將灰塵的多種壞處說清楚了?④為什么用“管教”而不用“消滅”?通過討論、辨析、朗讀和感悟,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領悟了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于是,學生明白了:在說明事物時,別人已經知道的可以略寫,別人不知道的則必須詳寫;在說明文中常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用排比方法說明事物時,應長話短說,而且可增強語句的節奏和氣勢……
這節課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教師抓住了文體特點,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沒有在這篇文章的知識內容(其實也是學生一讀就懂的內容)上“兜兜轉轉”,而是基于學情、基于文體,著眼于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發展點,把知識的學習與語言的品位、學習方法的掌握結合在一起,成就了一節真正為學生所需要的語文課。
教材只是語文教學的載體,教材內容并不等同于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和學習需求,從教材中尋找、挖掘相應的語言教學資源,研制合宜的教學內容,明晰不同年段的語文教學在本年段該做的事,為學而教,順需而教。教材蘊含的語言教學價值與資源是豐富的,但并非所有的價值都適合落實于課堂。課堂里究竟適合“教什么”,最終還得根據“學情”作取舍。
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閱讀此文該“學什么”和“得到什么”,哪些是學生已知已會的,哪些內容可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盲點,學生的哪些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學情”應是把握教材語言、教學價值,研制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所以,教師要心中有“人”——學生,找準其學習起點、能力起點,并基于起點進行教學,才能教到學生的心坎上,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等充分、長足、協同的發展。
總之,基于“語言教學價值是語文教材的本質教學價值”的認識,教師只有明確語文課程目標,提升自身教材研讀能力,站在引導學生“學語文”、“學會學語文”的角度,研制合宜的教學內容,才能為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