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玲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而對低年級學生來講則要加個“更”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詩的話語風格與今人的表達習慣相去甚遠,而很多古詩教學都著力于詩義的疏通,卻并不關注古詩詞的鑒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針對以上問題,在《小池》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詩畫同源的理論,引導學生通過兩“hua”小池,走人文本,再現畫面,體會情感。
一、案例描述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的著名詩篇,這首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里,“快樂的夏天”專題欄《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運用了詩畫同源的理論,引導學生“hua”小池。
1.一“hua”小池:“觀之以目”知其意
所謂“hua”小池,此處說的是“話”小池。話,說話也。在本課教學中,我一改過去“逐字理解、逐環教學”的模式,在學生認讀生字、初讀古詩之后,我就大膽地拋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語言描畫詩中景物,此所謂“話”小池。
師(緩緩地引導):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請你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你覺得應該畫些什么景物?
學生略加思索,有三兩個人舉起了小手。
生1:老師。我想畫一個池塘。
生2:我想畫蜻蜓和荷葉。
師(趁勢啟發):你準備把蜻蜓畫在什么地方呢?
生:畫在荷葉的尖兒上。
更多的學生受到了啟發,紛紛說道:“還要畫樹陰”,“樹陰要照到水面上,因為詩里說‘樹陰照水愛晴柔”。
這首詩所描繪的景物——小池、樹陰、小荷、蜻蜓,學生已經依靠自讀自悟,——“話”出來了。
在這里,教師看似無意、實則有心的引導,絲絲縷縷都牽動著學生的思考,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以外顯的語言表現出來。
2.再“hua”小池:“觀之以心”入其境
這“再hua小池”指的是“畫”小池,即以小池為畫題,任由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把心中的小池圖真正地在紙上描畫出來。
在“話”小池的活動之后,我趁熱打鐵,追問道:“同學們,剛才你們表現都非常棒……你們愿不愿意把剛才用語言描畫出的小池,現在用筆把它畫出來?”我的話剛一出口,學生就一掃剛才的害羞之情,興奮地喊道:“愿意!”
因為有了“話”小池的基礎,學生作起畫來,已經沒有了理解上的障礙。不大工夫,小小的泉眼、細細的水流、濃密的樹陰、尖尖的荷葉以及輕盈的蜻蜓都已經躍然紙上了。孩子們的繪畫水平高低不同,但那份投入勁兒可不差分毫。稚嫩的筆法勾勒出的卻是“竹外桃花三兩枝”的意境之美,那是學生對美好景物的悄然喜悅,那是他們心中的小池。
二、分析反思
從語言到圖畫,學生的認識由抽象到具體,那些看似沒有溫度的文字,在學生的筆下紛紛鮮活起來——小池變得富有生機;泉眼中不停歇地涌動著清泉;樹陰愛憐地欣賞著自己的倒影;小荷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而蜻蜓就那么愜意地立在荷葉尖上,悠然地欣賞著初夏的美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如此生動的畫面時,學生已身臨其境,妙不可言。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依據詩畫同源的理論,兩“hua”小池,達到了如下的效果:
1.在“話”中“自得”詩意
《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語言的優美。”因此,我們的古詩教學同樣應該重“體驗”與“領悟”,而輕“概括”和“分析”。
在詩詞教學中,我們要將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學習新知識的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就《小池》一詩而言,許多學生在課前就已經熟讀成誦了,更有許多學生積累的何止這一首詩,有的是十幾首,有的是幾十首,甚至上百首,這些都是他們寶貴的學習資源。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話語權充分交給學生,由他們自己用語言描繪詩意,再現詩境,表達對文本的理解,并引導學生在描繪中,再次體會古詩充滿情趣的畫面。在學生“話”小池的過程中,我注意傾聽、適時引導。在交流與質疑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多次碰撞。就是在這些碰撞中,他們提升了表達能力,自得了詩詞的意境。學生在描述的過程中,也理解著語言、積累著語言,更呈現著他們對文本的感悟。
2.在“畫”中感悟意境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并加以語言的描畫,這幅意境優美的小池圖早已經清晰地呈現在眼前了。這份美,讓學生不再滿足于單純地“話”小池,一股將無形詩變成有形畫的欲望被點燃了。而作為教師的我,也沒有滿足于學生對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放飛學生靈性的翅膀,讓學生用畫筆書寫內心的意會。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依據詩歌描繪的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把語言所描繪的抽象符號,通過圖畫直觀地表現出來。這有泉眼、有細流的畫面,這樹陰柔柔、荷葉尖尖、蜻蜓俏皮的畫面,充滿了動感、充滿了夏日的情趣。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肆意地放飛心靈,盡情想象詩句所描繪的面面,感受著詩句回味無窮的意境之美,享受著繪畫的過程帶來的審美情趣。在這里,學生的想象被激活,文字化為了學生可以充分感知的意象。詩歌與繪畫互補、互生,共同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3.在“畫”中表達情感
古詩,文字精練,意境深遠,是流淌的音樂、寫意的圖畫,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詩人的情懷。“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自然是可以用在詩人寫作上的,但我認為,學生在作畫的過程中,同樣是用他們的“景語”來表達著他們的“情語”。你看,孩子的筆法雖然明顯透露著生澀,但那清清的細流、尖尖的荷葉、靜立的蜻蜓,無不描繪出自然的美景、洋溢著濃濃的夏日情趣。這情趣盎然的畫面,處處表露著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更表達了他們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而學生在“畫”小池中,借助景物形象人情,更在展開想象中融情。看來這“畫”的過程也是他們表達情感的過程。
在寫作中,我們倡導“以我筆寫我心”,而此時此刻,學生手拿畫筆,盡情抒發著自己對小池的喜愛,情隨筆走,筆到情到,正所謂“情凝筆端而情滿青山”。
反思本課教學,在兩hua小池之后,好像還缺失了些什么。細細思考后發現,缺失的應該是再次回歸原文的過程。我想,完整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話(部分)——畫——話(整體)”,通過三hua小池,才能達到曉之以理悟其情的目的,在“話”與“畫”中品悟詩境。
(編輯 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