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102-01
與學生談話的技巧及有效方法,這個題目其實是很大的,因為與學生的談話可能會有很多種情況,場合不同,對話內容不同,表達的情感不同,談話的對象也可能完全不同。
多年前,我寫過一篇關于“陌生化”與演講的論文。而現在我想說的是“陌生化”和日常談話的關系。
我仍然先簡介“陌生化”這個概念?!澳吧钡母拍畲蟾旁醋允澜缛髴騽◇w系之一的布萊希特體系。布萊希特體系是20世紀德國戲劇的一個重要學派,它對世界戲劇發生著很大影響。其戲劇理論是同傳統的戲劇理論直接對立的產物:傳統的戲劇理論要求演員消失于角色之中,觀眾與劇中人一體化,追求共鳴效應,他所建立的戲劇樣式則強調演員與角色保持距離、觀眾與劇中人保持距離、以驚愕和批判來代替共鳴。這種徹底的反叛具體化為藝術原則和藝術方法時,便是布萊希特所說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在德語中是一個非常富有表現力的詞,具有間離、疏離、陌生化、異化等多重涵義。它作為一種方法主要具有兩個層次的含義:1、演員將角色表現為陌生的;2、觀眾以一種保持距離(疏離)和驚異(陌生)的態度看待演員的表演或者說劇中人。
在當時的文章里,我主要是論述陌生化之于演講的作用,能夠讓聽眾更獨立更冷靜地思考,在我看來這是積極的意義。甚至是課堂,在我看來,課堂是教師的舞臺,我們在課堂上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的表達,乃至著裝,都應該是精心設計的,并且有其目的性。這樣一來,如果在課堂上教師開啟了類似于傳統戲劇的忘我狀態,那么他的行為往往也會進入無意識。所以說,在課堂上,老師的外在表現可以是熱情的,但是意識一定需要是冷靜的。
而之于日常談話的語言,情況就不同了。因為戲劇也好,演講也好,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表演,并不完全是生活,所以聽眾如果完全陷入其中則會喪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日常談話,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里要提到與布萊希特體系截然相反的斯坦尼斯拉夫體系。斯坦尼斯拉夫可以說是亞里士多德戲劇的忠實繼承者,而亞里士多德戲劇的最主要特征是強調戲劇是對生活的模仿,要求演員化身為所要表現的角色,最大限度地使觀眾和劇中人產生共鳴即移情作用。
這就讓我想到,當教師走下講臺,走出課堂,那么他就不再是一個演員。而在課外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應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關于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思考,我們自己在生活中跟什么樣的人能順暢地溝通,我想那個人一定是跟你有共同語言,能跟你發生共鳴的。這也是斯坦尼斯拉夫體系里的移情。而所謂的共同語言,也一定是能貼近你的生活的。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大多不會對新聞聯播腔產生共鳴的原因,中間有距離,有太多的陌生感。當然,可以認為這也是一種陌生化效果。如果在對話中間又太多的距離,會讓人產生壓抑和緊張的情緒,這一點在學生身上只會更加明顯
所以比較起來,布萊希特體系所強調的陌生化效果,更適合用于課堂;更適合用于與學生的日常交談。我想,當教師用一種更貼近學生的方式,用一種容易讓學生產生親切感的方式與其交流,能讓學生感到更舒服。那么我們想要達到的談話目的也就更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