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兵

獨特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國在貧困和積弱中度過了100多年以后,在幾十年時間內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驚羨、質疑和個別守成大國千方百計的擠壓、阻擾。化解這些不利因素,贏得最廣泛國家、政府和人民的理解與支持,是我國繼續平穩向前發展、實現合作共贏外交理念和“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越來越多地在民間和官方使用非通用語言和重要民族語言,即官員和草根民眾都能聽懂和理解的語言,所產生的親和力,所表現出來的大國風度,以及對弱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尊重,在新中國的外交歷史上已經一再得到證明。
1972年,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訪華,她堅持要在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上用本民族語言——也是斯里蘭卡國語——僧伽羅語發表演講,周恩來總理接受了她的要求,也使我有機會隨著班夫人第一次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講臺,人民大會堂大廳第一次響起和回蕩著僧伽羅語的聲音。班夫人覺得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國家得到了尊重,演講后情緒甚高并對周總理一再表示了感謝。
可以說,培養足夠數量的掌握1門甚至2門、3門非通用語言、知識廣博、活動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將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我所熟知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教授馬來語和僧伽羅語的2位教授,依靠嫻熟的語言技能,因使用該語言在對象國形成的親和力,對對象國政治、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深刻了解,以及很強的社交活動能力,贏得了該國民眾、文人、官員乃至總理、總統的贊賞和尊重,成為兩國溝通、友好、合作的一座特殊的民間橋梁。
“非通人才”對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人所共知,非通用語人才專業面較窄、適應性差,所面臨的人生和職場變化與挑戰會更多,非通用語人才需要有更強的適應性,要付出更多,要有更好的思想的、意志的、能力的、素質的準備和潛力。
人生變化難以預料,在人才的培養、分配、使用均由政府統包的計劃經濟時期尚且如此,在快速多變的市場經濟時代,與國際變幻緊密相連的職業更是如此。我的生涯與職業變化就有很重的時代烙印。我學的是僧伽羅語專業,但工作幾經變動,離我原學的專業越來越遠,我尚能適應幾次變動的崗位,都還做得可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學校學習和工作中養成的一些做人、做事、求知、思索的基本素質或者叫綜合素質。當前,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目標是多語種、復合型,如能加上較高的綜合素質目標,既有利于增強學生畢業后發揮非通用語獨特功能的活力和能力,更有助于增強學生應對未來多變社會和多變人生的能力和潛力。
改革與創新
作為過來人(北外第一屆僧伽羅語專業學生、教師和一段時期的教學負責人)和后來的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業研究人員,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專家,我深知,加強非通用語人才培養,以下幾件事可能至關重要:
轉變理念。要堅決改變傳統觀念,即語言人才的培養主要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和使用所學專業語言的能力。要拓寬視野,從人類社會正在向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全球化社會過渡,中國崛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外語人才提出的要求出發,根據不同語言、不同對象國、不同周邊地區實際情況,確定不同專業方向的多語言、復合型和高素質培養目標的具體內涵和具體要素、要求。如果說非通用語包括聯合國使用的6種官方語言以外的所有語言,則從上億人使用的印地語、印尼語到一個小島國幾十萬、十幾萬人使用的語言都可包括在內。無疑,不同語種及相關國情、周邊狀況差別極大。因此,堅持一定的同一性的同時,不同語種、不同專業在貫徹多語種、復合型、高素質辦學理念時,應當允許甚至要求有不同的內涵和特色。這既是學校、學院的事,更是每一個專業的事。
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育、教學方式也需更新。只有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作相應的改革和創新,上述理念、目標和要求才能落到實處。至少每隔2年,從多學科、跨學科的視角審視、改進、調整、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非通用語課程安排、學生選修不同課程需要更大的自主性、靈活性。學校和學院一級的課程安排應給非通用語種專業一定的機動余地,以彰顯其特色。學生應該學習1門與專業語言關聯性較大的通用語言和至少1門鄰近的非通用語言,并達到能用或基本能用的程度。如能專門為非通用語學生開設一些必要的必修課,尤其是有關國情、地區及次地區形勢、相關熱點問題等方面的選修課、定期講座,并能做到有計劃、制度化,效果會更好。為學生創造條件,包括利用假期安排他們到國內外相關機構、企業實習。一些在小國和并不富裕的國家使用的非通用語,相關的專業圖書資料很少,如有專項經費,用于在相關語種建立使用方便的小型圖書音像資料室,問題會有很大改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嘗試建立互聯、互通、立體、高效的學習平臺、環境和氛圍,有利于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
建設多語言、復合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要培養多語言、復合型、高素質的學生,必須首先有一支已經達到這一要求的師資隊伍。由于種種歷史的和客觀的原因,相當一部分教師還必須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制定切實的師資隊伍補充、優化、培訓、提升的規劃,包括必要的激勵措施,爭取5年或更長一點時間內大部分教師能達此目標,并在專業方面各有側重和所長,至關重要。鑒于非通用語的基礎弱、特殊性、服務國家戰略的緊迫性和專業建設的開拓性,實行特殊政策就很有必要,例如可放寬非通用語的教師編制數,以利于教師有較充裕的時間參與教學、科研和實踐活動的良性循環,以便較快地提升水平。北外馬來語、僧伽羅語等語種的經驗也說明,在普遍提高教師水平的同時,注意發現、培養1位人品好、學問好、活動能力強、在本專業和在對象國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同樣重要。
大趨勢的觀察與研究。當今世界,研究不應當是某幾所研究型大學的專利。知識、技術、經濟、社會日新月異,變化越來越快,任何一所高等學校,沒有一點研究能力和一點研究成果會愈來愈感到難以為繼,更談不上辦好。非通用語辦學要取得長期主動,實踐者不能不注意國內外大趨勢的觀察與研究。非通用語人才的多語種、復合型、高素質的內涵一旦成型,就不是固定不變的、靜止的,必然且必須隨著國內外大趨勢的變化而進行適時、適度而必要的調整。注意大趨勢,反映大趨勢,辦學理念富有前瞻性,辦學就能始終處于主動,就一定會使學生獲得應對社會和人生變化的潛力、能力和綜合素質。如信息社會、知識社會、網絡社會的形成、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演變,全球化浪潮和大國關系、國際關系的演變與趨勢,中國崛起的道路、模式、經驗、教訓和對外關系及其對世界經濟、政治、軍事、安全、環境的影響,對象國及周邊國家、地區的概況、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等等,都不可不予以關注,并適時反映到課程結構、教材內容和各種相關活動中去。
應當說,國家審時度勢,要求加強外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決策,是一次非通用語教育工作者渴求多年而不遇的歷史性機遇,又是一個催人奮進的挑戰。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非通用語數量上的一次跨越式擴展,而且是一次學校轉變辦學理念、更新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按照新的形勢和要求建設師資隊伍,有相當深度和難度的教育創新與教育改革。通過為我國培養掌握多種語言、有一定專業背景、知識面廣、活動能力和適應性強、復合型、高素質的新型國際化人才,更好地助中國崛起一臂之力。(作者曾任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