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亭絨
摘 要: 《荀子》只有《賦篇》和《成相篇》使用了韻文形式。《成相篇》更為特殊,不僅從內容上“表現出更為深刻的荀子的法術思想”,形式上更是罕見地借鑒口頭文學的形式。本文通過借用理查德·鮑曼表演理論中對口頭文學的特征描述,分析《荀子·成相篇》中的口頭文學特征,為《荀子》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 《成相篇》 表演理論 口頭文學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是繼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他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繼承孔子儒學的基礎上,廣泛吸收諸子百家中能為其所用的部分,“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諸子,開啟漢儒”。荀子不僅是戰國末期儒家的集大成者,可以說也是整個戰國學說的集大成者。
荀子對后世重要的影響在于他的“儒法交融”的學術思想,作為儒家,他重視溫情脈脈的“禮”的規范作用,但是對于儒家中的一些不能順應時代潮流的部分,他也加以改造和剔除,融入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法家的學說,在“隆禮”的同時,也“重法”,培養出的李斯和韓非子兩位學生,都是法家理論的遵從者,李斯更是運用法家理論,親自參與締造了一個嶄新的全國政權,單是從這一點來看,荀子理論的社會功用便不言自明。
在文學史上,荀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從《荀子》一書中可以看出,荀子文風嚴謹質樸,說理透徹深入,留下了許多極富哲理又流傳甚廣的佳作。其中,大多是采用了戰國最常見的散文形式,但也有兩篇相對比較特殊的篇章采用了韻文形式,那就是——《成相篇》和《賦篇》。《賦篇》在文體學上有重要意義,開后世“賦體”的先河。《成相篇》也是相當重要的,從內容上講“它里面表現出更為深刻的荀子的法術思想”。從形式上看,《成相篇》借鑒的口頭文學形式,為其整個思想的表達和論述提供了利器。
在分析《成相篇》形式上的特色前,首先應該清楚什么是“成相”。除了《荀子·成相篇》以外,還有《藝文類聚》所載淮南王《成相篇》殘簡;《漢書藝文志》所載《成相雜辭》十一篇的存目;最有力的證據當屬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11號墓出土的秦代竹簡,其中第八種的《為吏之道》含有與《荀子·成相篇》句式相類的一些韻文,當是久已亡佚的流行于秦漢間的《成相雜辭》的一種。由此可見,成相并非單獨的一篇作品的名稱,而應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文體形式。“成相體”的產生大體有兩種說法:一類認為是戰國時期民間歌謠的形式,是民間文學;還有一類認為是宮廷樂師、史官常用的對君主進行勸諫諷喻的一種形式,是宮廷文學。其實,這兩種分法都沒有從根本上對“成相體”的文學屬性進行正確的歸屬,因為無論是民間文學還是宮廷文學,都是從流傳地域的因素上對其進行劃分的,這種劃分不是文學本體性的,而是帶有非本質的因素。從文學本體的角度出發,“成相體”應該是一種口頭文學。因為暫且不論這種文學形式到底是產生于民間還是宮廷,就傳播方式而言,其最初是一種依靠口頭演說進行傳播的文學類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荀子采取口頭文學的形式創作《成相篇》,這樣一篇書面文學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了口頭藝術的一些特點。例如文中的眾多平行關系、特殊的套語、對傳統的尊重和認可等。這里,我們就借用理查德鮑曼的表演理論,對《成相篇》中的口頭文學特色進行剖析。
所謂平行關系是指“它涉及帶有系統性差異的重復,比如語音的重復、語法的重復、語意的重復,或者韻律結構的重復,是一段話語的建構過程中不變的和變化的因素的結合”。《詩經》,作為民歌的合集,平行關系在文本中非常普遍。如《詩經·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詩三百中有很多重章疊句的運用,《芣苢》是最典型的一篇。整篇三章,除了有六個不同的動詞之外,幾乎沒有差別,不論在語音還是結構上,都有著高度的重復。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這就是民間歌謠的特殊的魅力。
漢樂府民歌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其中《江南》一篇與《芣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不用什么華麗的辭藻,這樣簡單的重復,就把樸實而又熱烈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具體到荀子《成相篇》,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內容為嚴肅的軍國大事和政治思想的論說,這種口頭藝術中的平行現象依然存在:
從全篇來看,反復出現了三次“請成相”,我們可以根據口頭文學的這種程式化特點結合全篇的思想內容,把《成相篇》分為三章。
第一章是從開頭至成相竭一節。這一章中有明顯的結構上的平行關系,提煉出來的結構如下:
請成相……
請布基……
何為罷……何為賢……
世之災……世之衰……世之禍……世之愚……
請牧基……
凡成相,辯法方
治之經……治之志……治之道……
成相竭……
對于口頭文學來說,平行關系的廣泛使用可以幫助作者記憶一段固定的傳統文本,或者使即興的自發的表演更加流暢。對于荀子來說,采取成相體來完成這篇論說,能夠利用口頭文學自身的傳統——形式簡單明了——清晰充分地傳達自己的政治思想,又能夠讓聽眾和讀者不至于感到冗長和厭煩,為枯燥的政論文章增添了平易近人的親切感。
一些特殊的套語的使用,也是口頭文學的常見形式。就像在故事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詞語“從前”,在話本小說中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等等。就其作用而言,這些特殊的套語是一種特殊文類的標志。套語有幾種類型,有的套語對事像本身具有某些指定性的作用,比如,出現“從前”這一套語將故事中發生的行為置于過去。在荀子《成相篇》中,“成相竭,詞不蹷”,表明的作用就是該篇成相的完結;有的套語是對文類自身的命名,成相篇中,“請成相”就是其中最明顯的套語,而這也恰恰是對這一文體的命名。三章開頭的“請成相”都表明這是一篇成相體的說辭或文本,這就從根本上標定了它的文體性質,即使是一篇文人書寫的書面作品,它也會具有不可磨滅的口頭藝術的特征;有的套語還關涉表演者與聽眾的交流關系,如“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使聽眾或讀者保留對故事的好奇與期待。
另外,對傳統的尊重和認可在《荀子·成相篇》中也表現得十分突出。“在以傳統為導向的(tradition-oriented)社會中,求諸傳統可以成為標定表演的一種手段,成為標明交流行為實踐的恰當性的一種方式。”中國無疑是一個注重傳統的社會,從西周就開始的巫史文化傳統像是母親河一樣灌溉和滋潤著整個中華文明。“以史為鑒”使得每一位仁人志士在探索未來時都要不可避免地回顧歷史、引用歷史、重證歷史。荀子作為戰國大儒,在闡明自己的政治見解的時候,也同樣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求自身合理的一個港灣。“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第二章開頭就說“請成相,道圣王”。于是,古代有名的圣君賢臣被依次列舉:堯、舜、禹、成湯、許由、善卷、后稷、夔、契、益、皋陶、橫革,盡情地贊美了古圣賢王推賢讓能、建功立業的事跡,暗嘆自己的生不逢時。不僅如此,荀子還列舉了許多昏君閉目塞聽、親賢遠佞、最終亡國喪命的事例,在回顧歷史的同時,總結了當是之世應該如何行使政權“至治之極復后王”“治復一,修之極,君子執之心如結”“宗其賢良辯其妖孽”,最后一章是更為系統的治世之方,這些從歷史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金玉良言,更加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說服力,難道有比歷史和傳統更讓人信服的嗎?
清人郝懿行說過,荀卿“本圖依托春申行其所學;迨春申亡而蘭陵歸,知道不行,發憤著書,其旨歸意趣盡在《成相》一篇,而托瞽矇之辭以避患也”。可見《成相篇》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個綱領。荀子借用口頭藝術的形式,闡發了厚重的政治理論,讓我們不得不在對荀子的思想高山仰止的同時,贊嘆先哲那舉重若輕的論述方法,這些,都是后輩學人所應追求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06-01
[2]理查德·鮑曼.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01.
[3]方玉潤.詩經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02-01.
[4]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