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冬余+王健
摘 ?要:語文探究教學的基本價值有豐滿學生人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豐滿學生個性表現為培養創造個性、發展道德個性、塑成批判性民主個性和提升差異個性等方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表現為促進教師的課程意識、喚起教師的教學覺醒和使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方面。
關鍵詞:語文探究教學 ?價值 ?個性 ?創生
隨著新課改的深化實施,探究教學理念已經在生活探究中大量實施,但在語文中開展探究教學的學校及師生很少,即使有,也不成熟。厘清語文探究教學的基本價值是語文探究教學能夠在實踐中實施和深化推進的基本動力基礎。
一、豐滿學生個性
(一)培養創造個性
創造個性使個體擺脫對于本能、欲望和慣例的奴性的屈從,使行動更具有合理性與自覺性,把單純情欲的、盲目的、機械接受的和沖動的行動轉化為智慧的行動。創造個性能夠引導個體的行動,使之更具有合理性與創新性,并按照目的去創生行動,使個體行動創新實現預先要達到的目的。這里的創造個性是教師和學生的共有,是智力創造和道德創造的統一。語文探究教學能夠發展師生的創造個性。首先,語文探究教學讓師生成為教與學活動的主人,解放他們的個性,使師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得到發展,形成了勇于解決問題、積極進取的態度,發展了師生的創造意識、能力和自由個性。其次,師生要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這樣就需要他們在不確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讓他們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質疑、反思、批判與發展。由此,這一過程既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又是師生探究、創造和創造個性發展的過程。再次,語文探究教學是行動與反思的一體。沒有“行動”“反思”就會變成空洞的“詞語主義”;沒有“反思”“行動”就會成為盲目的“活動主義”。語文探究教學是整合了“行動”與“反思”的活動,這是一種“反思性實踐”(praxis)。師生要客觀地、冷靜地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并及時修正錯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個性得到發展。
(二)發展道德個性
道德個性的基本標志有:愛、責任心與信任等。1.愛。愛是一種對他者的關心、投入與奉獻。愛是一種充滿勇氣和自由的行為。有愛是一個人德性高尚的表現。在語文探究教學中,師生如果沒有對世界、對人類的深愛,語文探究就不可能真正進行。只有師生對世界、人類有真愛時,他們才能與世界、人類及他們本身真正對話、交往和探究,他們才能對他人投入、奉獻與產生責任,他們才會,也才可能真正進行語文探究。同樣在這一過程中也會發展他們“愛”的德性。2.責任心(responsibility)。在語文探究教學中,師生運用他們的經驗與體驗探究語文知識,能夠激發他們主動的好奇心,使他們充滿生機、富有現實感與真實感,從而能夠使他們在理智上變得負有責任心;師生為共同的目的真心參與探究活動,他們間會在心理上建立起相互依賴的道德責任心。3.信任。信任能使人產生安全感并保持坦誠,彼此間就會產生相互信任,由此教師和學生能夠真心愿意表達他們的真實想法,從而能夠將語文探究不斷引向深入。信任不僅是語文探究教學的條件,更是語文探究教學的結果。當師生能夠真正進行語文探究時,語文探究的過程會發展師生的信任感。
(三)塑成批判性民主個性
“批判性民主”建立在對人性的洞察之上,建立在批判意識和反思性行動之上?!芭行悦裰鳌睌P棄各種形態的“假民主”,是有利于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真正民主”。語文探究教學能夠塑成師生的批判性民主個性。首先,養成師生的批判性民主態度。態度是批判性民主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即使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如果缺乏積極的態度和熱情,他的個性也可能會不非常穩定,可如果有了旺盛的態度和熱情,那么他的個性是比較持久穩定的,而且穩定的個性態度也促使個體意識與能力很快拓寬和深化。語文探究教學重視探究過程,強調探究態度、方法與精神。在語文探究教學中,通過師生的主動參與,師生自主、積極探究語文知識,他們自由民主地對語文知識進行批判性質疑、反思與發展,由此能夠養成師生批判性民主態度。其次,形成師生的批判性民主意識。語文探究教學是消除教學中一切主導與從屬、控制與被控制、壓迫與被壓迫的新型教學。在這種教學中,每位老師和學生被賦予了真正的自由與權力,他們都能意識到他們是教學中的主人,他們有進行自由民主質疑、批判的權利與可能。再次,發展師生的批判性民主能力。在語文探究教學中,師生能夠自由、民主探究既定語文知識,師生要進行探究與發現,擺脫被動奉服于他人、順從于學習、依賴于教科書的舊習,敢于挑戰講義和教科書,能動地展開語文探究。在語文探究教學中,師生要分析教科書,挑戰教科書。在這種過程中師生的批判性民主能力得以發展。
(四)提升差異個性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不同的,事物間都存在著差異。事物的健康發展是建立在尊重事物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的,無視事物間的差異促使其發展是畸形發展的一種表現。差異是一切關系,包括教學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個人人格具有獨立的尊嚴和價值。真正的民主并不以忽視個性差異為代價,而是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尊嚴和個性特長,并盡可能將其實現。師生間同樣存在著差異。在語文探究教學中,師生互相尊重并提升他們之間的差異個性。一方面,差異是語文探究教學的前提條件。正是由于師生在觀點、背景、信仰、經驗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使師生間存在著不同的東西,從而這些差異性條件創造了師生間共同相互學習的可能與機會。差異包括教師與學生等在個性方面、所屬文化方面及經驗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差異是語文探究教學的目的與結果。語文探究教學以尊重、保護、提升與發展師生的個性差異與文化差異等為目的。在語文探究教學中,師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肯定,人格得到尊重,個性得到張揚,被充分給予自由,個性獲得解放,并且他們成為進行深度探究的合作者、對話者,從而實現師生個性化發展。由于語文探究教學具有反思性、開放性等特點,同一個語文探究教學過程對不同的教師與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結果,師生在這樣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差異個性。此外,語文探究教學能夠創造不同思想自由發展、相互激蕩、積極互動的“差異性”教學文化,擯棄“專制教學文化”和彼此封閉、放任現狀、“怎樣都行”的相對主義教學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師生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促進教師的課程意識
“課程意識是指教師在考慮教育教學問題時對于課程意義的敏感性和自覺性程度。”[1]在語文探究教學中,教師被給予充分的權力和極大的自由,教師能夠參與課程開發、管理課程資源,從被動的課程解釋者轉變為主動的課程開發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和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教科書進行重構,從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共同建構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師擺脫了課程與教學計劃的執行者角色,要對課程知識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嘗試建構,對教學過程進行批判性反思,從傳統的“教書匠”轉變為反思實踐者和研究者;教師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語文探究中,激勵、培養其想象力,并讓學生批判地對待語文知識,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二)喚起教師的教學覺醒
語文探究教學賦予了教師足夠的教學及教學研究時空,使教學從主體失落走向自身覺醒,使教師自身從“課程代言人”回歸自主,使學生從課堂的邊緣進入教學的中心。每位教師和學生都是自己課堂教學的主人。語文探究教學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開的空間,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過程。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傳授現成知識,而要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提供學習方法、策略與思維方式等方面的指導;師生不再是對立關系,而平等的朋友關系,有了更多的心靈交流、真誠溝通;師生在教學中建立起“我-你”之間的對話往往關系,這種交往不僅將教學認識納入其中,更注重雙方精神的交流。
(三)使教師成為研究者
在語文探究教學中,教學亦是研究。教師把教學變成“嵌入”兒童理解的真實的語文探究,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投入進去;傾聽、理解、研究學生的思想,并在對話、討論中把學生的思想引向深入;與學生共同探究語文。教師不僅是一個語文探究者,而且還是一個幫助學生探究的人。教師對語文的探究融入了對學生的理解。教師要持續理解每一個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性,教師在幫助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對兒童進行研究。教學成為創造的過程,教師對自己和他人的教學展開“描述性研究”:不作或少作評價,重點是描述課堂上學生是怎樣做的,然后教師和聽課者共同探討學生探究語文及幫助學生探究語文的方法,由此,教學就變成了研究——研究學生的思想;與學生共同做語文探究,教師真正成為兒童研究者與教學研究者。當然,教師研究語文與研究兒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教師在研究語文與兒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與專業素養。
(基金項目:文章是2015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美國探究教學思想史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811]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程的邏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20.
(韋冬余 ?江蘇揚州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9; ?王健 ?江蘇徐州 ?中國礦業大學圖文信息中心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