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福柳 ,王尉任,趙玉明,楊玉芹,王 冰,曹建琴
Study 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ate
Zhu Fuliu,Wang Weiren,Zhao Yuming,et al(Dangqing Third Hospital,Heilongjiang 163712 China)
?
心理干預改善護生心理狀態的效果研究
褚福柳 ,王尉任,趙玉明,楊玉芹,王冰,曹建琴
Study 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ate
Zhu Fuliu,Wang Weiren,Zhao Yuming,et al(Dangqing Third Hospital,Heilongjiang 163712 China)
摘要:[目的]探索心理干預改善護生焦慮、抑郁情緒的效果,探討提高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方法。[方法]選取我校護理專業學生為調查群體,運用心理測評和SCID訪談診斷,對篩選出的焦慮合并抑郁狀態的護生共17人為干預組,實施團體和個體心理行為干預;選擇焦慮抑郁得分最低且訪談診斷無焦慮抑郁的17名護生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護生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水平,并將結果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兩組時間的主效應顯著,時間和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干預組在不同測量時間點的焦慮、抑郁分數變化顯著,而對照組變化不顯著。[結論]團體和個體心理干預相結合的干預形式可改善護生的焦慮、抑郁情緒。
關鍵詞:心理干預;護生;焦慮;抑郁
提高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護理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護生心理健康有利于護生在臨床實踐中更好地調節自身狀態,提高護患溝通效果及心理護理能力。但在護理教育工作中發現,部分護生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嚴重影響其人際溝通及護理操作能力等,對于其臨床實習及生活造成一定阻礙。本研究于2013年─2014年對護生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心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焦慮抑郁量表對我校護理學院學生進行測評,篩選出焦慮抑郁分數高的護生進SCID訪談診斷,確定其存在焦慮抑郁心理后,選取自愿參加心理干預者17人為干預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4名,女13名,年齡18歲~22歲(18.68歲±0.91歲)。同時選取焦慮、抑郁分數最低且訪談診斷無焦慮抑郁心理的護生17名作為對照組,兩組護生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干預組17名學生分為兩個干預組(一組9人,一組8人),兩組的干預者分別為1名心理學教師和1名臨床心理治療師。干預形式為團體干預和個體心理干預相結合,強化干預時間為10周;團體每周1次,每次2.5 h,共10次;個體干預每人每周1次,每次50 min~60 min,共計10次。團體心理干預是根據被干預者共性問題進行干預,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團體成員在互動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促使團體成員學習建立新的認知與行為方式;個體心理干預是針對個體化和深層次問題進行個體干預。10次團體干預的主題是:①認識團體、相識、澄清期望、集體規范、簽署協議;②提高機體凝聚力與參與度,認識自己的焦慮、抑郁情緒;③進一步提高團體凝聚力與參與度,認識自己的焦慮、抑郁情緒及行為反應;④和⑤為引導團體成員覺察自己的情緒,使其認識情緒問題產生的原因;⑥人生、家庭對個性的影響,進一步領悟焦慮、抑郁情緒產生的因素,檢測情緒的變化;⑦學習情緒管理,學會處理情緒波動;⑧學會如何與他人默契相處;⑨接納他人,為團體分離做準備;⑩放飛心靈,完善自我,結束團體。對干預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干預前、干預5次、干預10次和干預后3個月追蹤測量,以觀察兩組在不同時間點的焦慮抑郁的變化趨勢。
1.2.2評價工具①Beck焦慮量表(BAI)[1],共 21個條目,評定學生被多種焦慮癥狀煩擾的程度,能較準確地反映個體主觀感受到的焦慮程度,總分反映焦慮狀態的嚴重程度,采用4級評分,BAI總分≥45分判定為焦慮。②Beck抑郁量表(BDI)[1],共 21個條目,每個條目代表1個類別,并按嚴重程度以0分~3分賦值,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總分范圍為0分~63分。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t檢驗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2結果
2.1兩組護生在不同時間點的焦慮抑郁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在不同時間點的焦慮抑郁得分比較±s) 分
2.2兩組護生焦慮得分在不同測量時間點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焦慮得分在不同時間點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2.3兩組護生抑郁得分在不同測量時間點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見表3)

表3 兩組護生抑郁情緒干預效果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3討論
3.1兩組護生在不同時間點的焦慮抑郁得分比較表1結果表明,在焦慮方面,干預組在干預前、干預5次、干預10次3個時間點的焦慮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干預后3個月追蹤測量的焦慮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焦慮程度的差異呈下降趨勢,說明心理干預對改善護生的焦慮情緒有效,同時也證明干預的遠期效應。在抑郁方面,干預組在4個時間點的抑郁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總體來說,兩組抑郁程度的差異隨時間而呈下降趨勢,說明心理干預對改善護生抑郁情緒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兩組抑郁分數的差異隨時間呈下降趨勢,但干預組始終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①干預組護生選擇的是焦慮、抑郁分數最高,并且經過SCID診斷為有情緒問題的學生,而對照組護生的選擇是焦慮、抑郁分數最低,經SCID診斷無情緒問題的學生,所以干預組的抑郁程度始終高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地板效應的原因;②有研究報道,人格特質對抑郁情緒的預測作用大于對焦慮情緒的預測,抑郁可能與人格因素更加相關,因此其抑郁情緒改變較慢[2];③本研究實施的干預方法針對抑郁的實效性可能較弱。因此,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法、延長強化干預時間(如12次、16次),或者進行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追蹤測量,探索抑郁情緒的改善是未來工作的關注點之一。
3.2兩組護生焦慮抑郁得分在不同時間點的變化趨勢表1、表2表明,兩組護生焦慮分數的時間主效應顯著,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干預組焦慮分數在干預5次和干預后3個月追蹤兩個時間點有顯著的下降趨勢,表明在進行了5次的團體和個體干預后,干預組的焦慮情緒得到緩解,在干預結束后3個月的追蹤測量,干預組的焦慮情緒下降趨勢顯著,與對照組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對照組在4個時間點的焦慮得分變化不顯著。說明團體干預和個體干預相結合的干預形式,對改善護生的焦慮情緒效果顯著。表1、表3表明,兩組護生抑郁分數的時間主效應顯著,進一步分析結果表明,干預組抑郁分數在干預5次的時間點有顯著下降的趨勢,表明在進行了5次的團體和個體干預后,干預組的抑郁情緒得到緩解,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干預組在10次干預和3個月追蹤的時間點上,抑郁分數雖然有下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并且在不同時間點其抑郁程度均高于對照組。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對照組在不同時間點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干預組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均在第5次干預后有顯著的下降,這種早期效果的出現是由于干預初期,被干預者因有所依托而有希望感,有機會宣泄自己的情緒、傾訴自己的煩惱,受到干預者和其他成員的鼓勵、安慰,樹立了信心,這種早期效果的出現多半是經過暗示作用而產生的[3]。干預中后期效果變化較緩慢,焦慮組直到強化干預結束3個月,才顯現出干預的遠期效應,這種遠期效果的顯著性是由于被干預者在干預過程中學習到新的認知和行為方式,經過反復強化得以鞏固,往往屬于人格上的變化,如為人處世的態度及應對方式等,其效果維持得相對持久。然而干預組抑郁得分僅在5次干預后的下降趨勢顯著,干預的中后期下降趨勢緩慢,在強化干預后的3個月追蹤測量仍與對組組存在差異。在干預前情緒狀態調查時,干預組17名學生的基線水平為14.47分±2.96分,而在干預后3個月追蹤測量時下降到4.29分±5.21分,對照組選擇的得分最低的學生,其基線分數為0.12分±0.33分。兩組護生是處在兩極狀態的少數群體,在調查中,由抑郁分數最高者組成的干預組,即使經過有效的干預,欲達到理想的狀態也是比較困難的。
4小結
以往很多干預研究大多采用單一的團體心理干預形式,而本研究采用團體和個體相結合的干預形式,每人分別進行10次,這樣在團體干預有利于共性問題的解決[4],在個體干預中有利于個性和深層次問題的解決,因此本研究的干預效果相對理想。在心理干預中,干預者也是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兩個干預團體的干預者為高級職稱的臨床心理治療師2名和心理治療師2名,干預者共同擬定干預計劃,并隨時進行討論和調整干預計劃,因此干預者因素也是本研究取得理想效果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中采用團體和個體干預的形式,工作量大,引入臨床心理治療師來校進行工作,強化干預為10周,其成本效益的分析應予以考慮。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3(增刊):225-226.
[2]李楊,曹建琴,王鑫龍,等.醫學生人格特征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3A):788-790.
[3]楊鳳池.咨詢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8.
[4]何露斯,宋慧娜,張利,等.團體心理援助與個體心理援助在雅安地震災后兒童心理干預中的比較[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4,9(5):450-454.
(本文編輯崔曉芳)
收稿日期:(2014-08-13;修回日期:2015-01-11)
作者簡介:褚福柳,副主任護師,本科,單位:163712,大慶第三醫院;王尉任、趙玉明、王冰、曹建琴(
通訊作者)單位:163319,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楊玉芹單位:163712,大慶第三醫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衛生廳課題,編號:201333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06.023
文章編號:1009-6493(2015)02C-0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