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心理契約的概念,提出高職生管理中應用心理契約的原則,并從構建信息溝通渠道、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等方面探究高職生管理中應用心理契約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生 管理 心理契約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112-02
在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高職院校的招生渠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使得高職院校的生源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導致高職院校所招生學生整體素質的參差不齊。特別是對于當前“90后”的高職學生而言,他們往往有非常突出的個性,性格開放,不畏懼權威,崇尚平等,對灌輸說教的教育模式有非常強烈的抵觸心理。同時,他們還非常注重個人興趣與價值,強調實用主義,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與尊重。針對以上特點,若在高職生管理中仍然沿用傳統的強制性管理模式,則難以取得理想的收效。同時,隨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發展與優化,高職生管理工作也需要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做出適當的努力與改變,而這也對新時期高職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在這一過程當中,心理契約無疑為高職生管理工作的發展創新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一、心理契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E.H.Schein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了“心理契約”這一概念。心理契約主要是指:在一個完整的組織單位當中,每一成員與其他成員以及組織管理者之間,不論在任何時刻與任何條件下,都存在一種統一的期望,且這種期望具有不成文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對于組織而言,其充分明確組織內部每個個體的期望要求,同時需要通過創造各種條件的方式,滿足個體的要求;而對于個體而言,其充分相信所屬組織能夠滿足其語氣要求,同時也原因為組織的發展群策群力。
具體到高職生管理的工作中來看,心理契約的內容涉及學校與學生的相互期望,學校自身的期望,以及學生自身的期望這三個方面。只有在學校與學生相互期望基本一致的條件下,才能夠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契約關系。
二、高職生管理中應用心理契約的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即心理契約所對應的內容與模式需要根據學生以及教育者的發展做出相應的改變。對于高職生而言,低年級由于剛剛進入學校,對學校還不是特別了解,而隨著時間的延長,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因此,心理契約的構建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根據心理契約的實際需求,學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發展目標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而學生的期望也能夠逐步實現,雙方通過這種方式形成一種歸屬與認同的關系,最終實現和諧校園的構建。
(二)雙主體性原則
雙主體性原則即心理契約下要求學生除作為學習的主體以外,還需要同時具備發展主體的職能。高職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以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目標,不能片面地強調學校教育者的作用,要樹立教育者和學生都是契約主體的觀念。高職學生作為知識水平較高與認識能力較強的群體,學校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教育管理中主動承擔心理契約構建的責任,使他們成為具有獨立思想和自律能力的人。
三、高職生管理中應用心理契約的策略
(一)構建信息溝通渠道
只有學校、教育者以及學生三方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機制,方能夠促進心理契約的形成與維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未知性的因素,可能造成這種關系的破壞與改變。因此,就需要通過建設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的方式,確保雙方能夠形成互信的關系。高職生管理工作中,需要與學生進行交互溝通,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期望,與學校當前的管理現狀進行對比,從而找出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學校對自身的期望,從而對預期目標進行合理調整,盡量避免學校期望與自身預期之間的分歧過大。在此過程當中,還需要對信息溝通的渠道進行創新,采取包括座談,專題講座,新媒體平臺(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內),以及領導信箱在內的多種方式,使學校、教育者、學生三方的契約關系更加穩定,及時消除誤解與矛盾,構建和諧心理契約關系。
(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
學生與學校組織之間構建的心理契約必須依賴于教育工作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來實現。在對高職生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輔導員、班主任、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長,接觸關系密切,因而需要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縮小代溝,從而最終贏得學生的信任。特別是對于輔導員,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最主要工作者,除需要具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外,還應有廣博的學識,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夠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配合管理工作的開展。學校方面也需要重視教育者素質的提升,積極利用各種機會,組織進行專題培訓,同時結合“走出去,請進來”的基本思想,促進教育者教育視野的開闊與發展,從而為心理契約的良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在高職生管理工作開展中,普遍存在師生關系疏遠,交流溝通不暢的問題。對于科任教師而言,通常僅需要完成授課的任務,課后不與學生交流,甚至與學生打不上照面。主要原因在于:科任教師認為高職生的管理工作是輔導員,學校方面的責任,與自身工作任務沒有過多的聯系。很顯然,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與全過程育人的基本理念是相違背的。除此以外,輔導員在對高職生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夠恰當,管理流于形式。針對以上問題,在心理契約的指導下,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不單單需要灌輸說教,同時也需要向學生取經,放低姿態,認真聽取學生的建議。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基礎之上,還應當與學生一同參與到各類課外活動當中,使師生關系具有朋友話的傾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向教育者打開心扉,教育者才能夠了解到學生的心聲,建立起穩定的心理契約關系,從而幫助教學工作的開展。
四、結束語
本文圍繞在高職生管理工作中應用心理契約理論的相關問題。首先對心理契約理論的基本內涵進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在高職生管理工作中,應用心理契約理論的一般原則(包括發展性,雙主體性這兩個方面在內),最后,側重對高職生管理工作中,對心理契約加以應用的策略進行了分析,指出需要通過構建信息溝通渠道、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方式,促進心理契約理論在高職生管理工作中的落實。通過此種方式,使高職生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水平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均土.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學生管理不確定性的問題解決[J].江蘇高教,2008(3)
[2]顧紅.文本契約與心理契約相互補充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芻議[J].高教探索,2010(6)
[3]李達.心理契約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研究[J].商,2013(12)
[4]蔡茂華,張天儒,牟進洲,等.論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5]潘偉,董月芬,宇文利,等.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新視角——心理契約[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作者簡介】潘麗莎(1972- ),女,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文學教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