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朱舜 王喜周 宋濤
作者簡介:張昊(1974.11.29—),男,漢,學歷:本科,職稱:講師,麗水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學生資助。
通訊作者:宋濤,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燈塔街1號,麗水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科,323000
基金項目:以創建學習型組織為依托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麗水學院2014年思政專項課題 SZ201405
摘要:我國高校的資助工作已基本實現了保障性的目標,重心開始轉向發展性資助。作為實施發展性資助過程中有效的團隊載體,學習型組織內部平等互助的關系可以促進成員之間相互學習,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在組織構建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好平臺建設、過程跟蹤、資助包決策、心理溝通、目標考核、氛圍營造六個關鍵環節。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 高校 發展性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c)-0000-00
從2007年中央出臺《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至今,我國已經逐步建立健全了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并基本實現了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保障性資助目標,工作重心開始轉向發展性資助。這種由輸血式的被動資助模式向造血式的主動資助模式的過渡,將更突出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升資助經費的利用價值。近幾年,許多高校積極通過創新嘗試對發展性資助項目體系的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普遍的問題,如:個人資助比重偏大,團隊資助規模偏小;團隊資助的構建模式單一,多為學校統一組織,以學生興趣、特長為基礎自主、自發建立的組織較少;部分項目以團隊形式獲取資助,但成員仍各自為戰,未能體現組織在成員學習、發展上的效率優勢等。由此,我校提出了以學習型組織為平臺開展發展性資助的設想,以期能解決上述的問題。
1 學習型組織內涵
所謂學習型組織, 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 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 具有高于個人績效總和的綜合績效。雖然不同的學者對它的內涵有著不同的認識,但其“以團隊為基本學習單位,在組織內部建立組織思維能力,在系統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學習、思考與創新,不斷促使個體去發現、糾錯、成長”的本質屬性已被廣泛認可。正是這種以超越自我為目標,團隊全員全過程不斷學習的組織特征,使得這個原本應用于企業管理的理論在各行業得到了空前的重視與推廣。
2 在貧困生中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凸顯。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對學生的自我成長發展帶來了更迫切的需求、愿望,其中也包括了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所承載的責任與希望比一般的人都要大,但他們卻往往因為經濟困境失去了更多的成長機會。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五個層次來看,保障性資助僅僅是滿足了貧困生低層次生理、安全的需求,發展性資助則能滿足他們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學習型組織的構建則是實現這些高層次需求的基本條件。
首先,學習型組織構建的目的不僅限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也包括了文藝、體能、實踐、科研甚至興趣等多方面的發展,只要是能讓學生在能力與素質上得到提升、促進他們個性化成長的互助組織,都可以成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載體。
其次,組織內部每位成員是彼此學習的資源。通過學習共享和互動的組織氛圍,能使每個人認清自己的現狀,實施發現與糾錯,真正實現個體與組織的共同成長。
第三,作為一種橫向的團隊組織結構模式,成員之間的平等關系與相互尊重可以避免貧困生由于客觀成長環境先天不足而造成自我評價過低的現象,減少自卑心理的形成,在學習過程獲取更多的信心。
第四,不同與各自為營的單兵作戰式學習方式,學習型組織是一種以互助為基礎的團隊模式。這種模式下的學習過程也變得更具有前瞻性和開闊性。平等互助的成員關系將更有利于促進共同愿景的建立,并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而降低自我實現的學習成本,最終實現資助成本價值的最大化。
3 以學習型組織為平臺開展高校發展性資助過程中幾個重要的環節
由于經驗的缺乏,由貧困生自發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幫扶、引導、跟蹤與監督,組織結構經常顯得比較散亂,學習過程亦會變得無序,甚至喪失了持久性,造成資助效率的低下。因此,在以學習型組織為平臺開展高校發展性資助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3.1創造共同愿景,協助平臺搭建
首先,需要讓每一位學生理解對學習型組織的涵義,其目的在于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專業學習、技能訓練,甚至可以是特長與愛好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由指導老師帶領所有成員通過討論的方式創造共同的愿景,制定階段性的學習規劃與目標。必要時,在項目的申報上也需要給予一定書面上的指導。
3.2 加強過程跟蹤,引導目標實施
組織構建后不能只建不管,過程的引導更加重要。教師的指導和鼓勵、教師對發展動向的引導將直接影響學習型組織結構的穩固和良性循環。一則可協助學生解決目標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或困難,二則可指導學生對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規劃,三是適時導入知識管理,能提高組織績效。時時掌控方向,預防迷失與“學”而不“習”,保持項目的方向性。當然,跟蹤監控并不意味著用高壓與逼近的方式來經營組織,以溫暖與和藹的態度去對待成員,則組織更容易展現出其開放性與協調性。
3.3 科學決策資助,制定激勵措施
個性化資助包的決策科學與否,將對資助的效率與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個性化資助包決策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綜合素質以及實現階段性發展目標的需要。當然,科學的資助包并非意味著一手包辦,適當比例的自我開支可以提高學生的責任心。但組織成果突出時一定要給予額外的獎勵,以示標榜。
3.4 增進心理溝通,避免團隊孤立
接受發展資助的學習型組織,其組織主體成員為貧困生,成員心理上很容易產生一種“因貧組團”的陰影,造成組織內外的隔閡,甚至成為一個相對孤立的組織。應給予這種組織更多的精神關懷與心理溝通,以弱化組織成員的“貧困”自我定位,強化自立、自強、自我提升的學習目標。
3.5 完善考核制度,督促目標實現
目標的考核與成果的驗收,是發展性資助的關鍵環節。完善的考核與驗收制度,既有利于規范化管理,也是給各學習型組織的一種壓力,以主動提升自我學習的質量,監促自設目標的實現,促使資助經費的價值最大化。
3.6 宣傳典型團隊,營造文化氛圍
在組織建設過程中,挖掘部分具有一定潛力的團隊,進行重點指導。如果獲得較好的成果,應及時進行宣傳,樹為典型。這種品牌效應一方面對團隊自身會產生一種激勵,同時營造了一種以能力發展、知識應用、知識創新為核心的組織文化氛圍,對其他貧困生甚至非貧困生團隊也會產生無形的激勵。
4 結語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得不斷發展,資助模式的重心在由原來的“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失學”向“讓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掉隊”的轉變過程中,學習型組織必將是一種有效載體。當然,如何更好地進行組織構建、實現組織建設的可持續性、實現成員創新能力的開發、更有效的降低育人成本、提高育人效果,真正讓貧困生獲得全面的素質提升、增加就業競爭力,還有許多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有遠, 姚永紅.構建高校學習型組織[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3):94-98.
[2]冀肖力.談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型組織的指導[J].職業教育研究,2011(4):162-163.
[3]王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體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