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嫻
摘要: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追求之一。本文以《探究茶文化》為例,以課堂情境劇表演的教學形式來探索怎樣開展幼師文綜課堂的有效教學。綜觀課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反饋,情境劇表演的教學形式提供了“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的課堂教學,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教學氣氛和激發課堂活力,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技能技巧,培養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幼師;文科綜合;有效課堂教學;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2-0063-03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追求。課堂既是課程改革的起點,也是課程改革的落腳點。文綜課程的許多知識,需要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怎樣才能把課堂的主動權和學生的選擇權歸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獲得主動發展是我們一直在探索、思考的問題。
一、案例問題的背景與主題
美國教育學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立足生活,建立一定的生活情境,把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把已知與未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帶到一定情境中,把抽象的文字知識點轉化為具體生活的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當前,幼兒園鼓勵、提倡以主題的形式開展課程活動,在一節活動課中強調多領域的融合,把科學、語言、美術、音樂和社會五大領域有機結合起來?!吨黝}式文科綜合》是我校課程改革的項目之一,該課程正是順應社會的發展和幼兒園實際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而研究、開發的。它以不同的主題把相關的地理、歷史文化知識交融整合,力求寓基礎性、實踐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學生既學習地理、歷史方面的知識,獲得相關的文化科學知識,又能在活動中發展學習能力,訓練思維方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茶文化與地理》是“食”主題的一個次主題,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恫栉幕芬彩怯變簣@社會文化教育主題活動內容之一。我們嘗試從四個系列進行學習,它們分別是《茶的起源與發展》《茶的分類》《我國茶區的分布》和《中國茶文化與傳播》。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或許接觸過茶葉,或許對茶葉有一定的了解。通常情況下,教師會使用講授法,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授課,或是輔以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課。這樣,課堂上仍以教師為主,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本著“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習作用”之旨,筆者嘗試把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把生活情境搬進課堂,通過情境劇表演的形式學習本主題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小結升華,通過課堂練習和幼兒化主題作業鞏固學習的效果。
二、案例實施過程
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包括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明確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課前,筆者準備好本主題的導學案,使學生明確本主題學習的目標和思維導圖的準備;師生一起編寫情境劇本;參觀學校附近茶店(以嘉賓的方式邀請茶店老板參與情境劇的表演:既現場表演茶藝,又幫助解答學生的疑問。)
(一)情境劇現場布置
教學環境的很多方面都與教學成功與否有關,而豐富的物質環境有助于學習。在茶店老板的指導下,我們把課室布置成茶室,擺上茶具和各種茶葉。學生們瞪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一切,議論紛紛。有的學生干脆問:“老師,難道您要請我們喝茶嗎?”筆者笑著說:“這是秘密,一會你們就知道了。”
(二)引子:“誰最解渴”
筆者播放了學生熟悉的一個視頻片段:做完運動后,學生紛紛拿出各種飲料,有的喝茶飲料、有的喝果汁,有的喝碳酸飲料。圍繞哪種飲料最解渴這個話題,學生們爭論起來了。
學生甲說:“我媽媽說過喝茶既可以降暑也解渴,我老家就產綠茶?!?/p>
……
學生丙問:“我記得書上說,茶是喜溫喜濕的植物,東北那么冷,它能生長嗎?”
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把求知的目光拋向筆者。筆者笑著說:“丙說的沒錯,茶是喜溫喜濕的植物,至于它生長在哪?現在,請同學們跟隨我一起走進‘快樂茶室去探究茶文化的奧秘吧。”
(三)探究茶文化
學生分成5個探究小組,每一小組安排一名嘉賓負責解疑答問和茶藝表演。學生邊觀看,邊喝茶,邊討論和請教問題。本案例只展示一個小組的情境。
環節一:煮水說茶史(目的:學生簡要了解茶的起源和茶發展的歷史)。
過程:在快樂茶室里,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坐好,好奇地看著桌子上的各種茶葉、茶具。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茶葉或茶具。嘉賓笑著說:“茶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好好聊聊有關茶的歷史、茶的分類、茶道等話題,好嗎?要品茶,先要煮沸水。在煮水的過程中,我和你們一起分享茶的起源和發展?!?/p>
嘉賓從神農嘗百草說起,簡要介紹茶的起源和發展。
環節二:品茶學分類(目的:通過聽講解、觀茶湯、品茶水,了解茶的制作與分類)。
過程:1.把各種茶葉放在茶碟上,讓學生觀察茶碟里的茶葉在顏色、形態上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略)
2.分別沖泡一杯綠茶、紅茶和普洱茶。學生觀察:茶葉的形狀、茶葉在沖泡過程中的變化和茶湯的顏色。
嘉賓從茶湯入手,詳細講解綠茶、紅茶和黑茶(普洱茶)的知識。
3.沖泡“功夫茶”,學生邊品茶邊說說自己對功夫茶的了解。
嘉賓由廣東潮汕地區的特色茶文化“功夫茶”入手,與學生分享青茶的知識。
4.指導欣賞黃茶、白茶的茶葉形態和顏色,講解黃茶和白茶的知識。
5.學生提問:原來茶有這么多的學問。聽說西湖龍井是是我國的第一名茶,可以著重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嘉賓分別從西湖龍井的產地、品類、特點和生長環境進行介紹。
6.學生提問:您說西湖非常適宜茶樹生長,那茶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條件呢?
嘉賓從氣候、土壤、溫度等方面簡單介紹茶樹生長的環境。
我國主要茶區的分布。
環節三:賞茶藝,明茶禮(目的:欣賞優美的茶藝表演,了解茶具與茶葉搭配、水和茶的知識,學習茶的禮儀。)
過程:1.學生提問:這兒有很多茶具,材質都不同,它們和茶的搭配上有什么講究嗎?
嘉賓結合現場的茶具,簡略地介紹不同種類的茶葉與什么性質的茶具搭配,用怎樣的水沖泡茶最好。
現場茶藝表演,給學生美的感受。
2.學生提問:剛才我們在討論喝什么能解渴,茶解渴嗎?
介紹茶的功效。
介紹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茶文化知識。
學生動手嘗試泡茶,體驗茶文化和禮儀。
環節四:分析總結與遷移(目的:小結知識,鞏固效果,幼兒化主題活動網絡預設)。
教師小結:自然環境、地理、歷史、政治等因素對人們飲食習慣的影響。
填表格,分享大家的學習成果。
完成《茶文化》幼兒主題活動網絡的預設。
三、案例分析與反思
“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是有效課堂教學追求的方向。綜觀學生的課堂反應,這次的情境劇教學活動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
(一) 新的課堂教學形式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情感交流的平臺?!短剿鞑柚R》的課堂情境劇表演這種課堂授課教學形式是一種新的嘗試,它把生活的情境搬進了課堂,把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以情境劇表演的形式學習知識,并把知識延伸到學生今后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新穎的教學活動形式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師生的角色有所轉換:教師由課堂的“表演者”轉變為“導演”,把課堂的空間還給了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整個情境劇的表演活動中,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角色參與到活動各環節中,提出的問題不再局限于教材內容。學生始終興奮、認真地投入到每一個演出的環節中,總結每一個歸納的知識點,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學習了茶的知識,愉快地走進文綜知識的課堂。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既學得了茶的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發現與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的能力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事物與課堂學習的聯系。課堂情境劇表演的這種學習方法和幼兒主題活動網絡預設活動就像一顆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里,讓學生初步接觸和學習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方法方式,從而達到了“課堂上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還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的目的。
(二)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組織的出發點就是立足于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實際生活經驗和感受,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本主題的教學活動中,社會資源的適時引入和恰當運用,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封閉性,使之社會化,呈現出一種開放性的學以致用的教學狀態,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的獨立性,激活了文綜課堂教學。
(三)課堂教學的不足
“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陷”(葉瀾教授語)。雖然《探索茶文化》的情境劇教學表演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如果在進行情境劇表演前,教師能夠與學生一起擬定既有教學知識,又有茶藝相關內容的學案,組織學生共同編寫劇本,發動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收集資料,走訪當地的茶葉店,學習整理和修改劇本,組織學生排練劇本,將學生處于探索者的位置,給學生“做中學”的體驗,轉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美術方面的特長,參與到表演場景的布置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趁熱打鐵,指導學生模仿課堂上的情境劇表演,嘗試編寫一個幼兒認識茶的情境劇劇本。這樣的話,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顯著,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的調動,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舉一反三”,初步接觸幼兒園的主題教學活動,為今后從事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積累素材。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活動具體環節的有效性實現的。文科綜合本身并不是一個目的或一個事物,它是看待世界和文化的一個視覺,會隨著學生知識的豐富和想法的改變而改變。相信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目標會不斷地實現。
參考文獻:
[1]吳岱峰.新課改下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8(9).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J].教育研究,2003(9).
[3]余文森.有效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