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元
(石家莊市工程咨詢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論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中的勞動力轉移
許志元
(石家莊市工程咨詢研究院,河北石家莊050011)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業土地必須實現規?;鬓D、產業化經營和高素質勞動力。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將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加快推進城鎮化,激發消費需求,增加就業機會,是解決農民進城的重要途徑和措施,而只有消除城鄉二元管理模式,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全覆蓋,才能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勞動力轉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4.198
當前我國發生深刻變革,城鎮化率和服務業比重均過半,經濟社會已經告別了幾千年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步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正是基于此,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戰略,其中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解決我國農村問題的總綱。沒有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沒有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也會失去依托。本文就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轉移問題進行探討研究。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1]。家庭聯產承包制度作為一種穩定農業的生產方式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決了13億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解決了廣大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但現階段已嚴重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嚴重束縛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據統計,近8年農村人口減少1億人的情況下,農業增加值翻了一番,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明顯落后地位。美國是糧食最大出口國,而從事農業人口不足300萬,種植面積卻是我國耕地面積的1.5倍,生產效率是我們的幾十倍,廉價的農產品對我國種植業造成很大的沖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改變傳統的家庭耕作模式,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國家正在推進農村土地登記確權,為加快土地流轉做基礎工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2]。在農村耕地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3]。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這是解放農村生產力、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的基礎,是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要件。但在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富余出來的農村人口何去何從。如果說以前是以低勞動生產率解決就業問題的話,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難以獨善其身。按照目前城鎮常住人口和戶籍城鎮人口差計算,有2億多農民工到城市外出打工。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深入,農村土地上將進一步釋放出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對整個國民生產體系造成嚴重沖擊,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處理好這一矛盾。
推進城鎮化是有效承接和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主要途徑。我國城鎮化處于加速推進階段,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3年的53.7%;同期城鎮常住人口由1.72億人增加到7.31億人,城鎮化發展取得巨大成績。與此同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也快速擴張,從2006年的1.3萬平方千米迅速擴大到目前5.7萬平方千米,增長了338%,但同期城鎮人口僅增長了108%。與用地空間發展不相稱的是,這些以農民工為主的勞動轉移大軍并沒有完全實現“城鎮化”,而是處于“半城鎮化”的生活狀態。201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5.7%,即仍有2.89億人處于“人戶分離人口”的狀態。大部分農民工只是個體進城,多數家庭成員仍然生活在農村,農民工大規模往返于城鄉之間,沒有成為完整城鎮人口。這些農民工承擔了城市建設發展中最苦最累的工作,卻不能平等享受城市的醫療、子女教育、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和福利。城鄉戶籍二元管理體制是割裂城鄉的最大障礙,推進戶籍改革,讓廣大農民更多享受改革成果,是城市反哺農村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盡快推進戶籍改革。當前,國家確定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協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這些制度的建立,將為推動城鎮化,真正解決農村轉移人口身份提供了制度保障。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到2020年實現“三個1億人城鎮化”,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3億人城鎮化的實現及配套制度的保障,將改變傳統的“土地城鎮化”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鎮化水平。
勞動力轉移不是單向過程,而是雙向互動過程?,F階段,主要表現為農村釋放人口,城市吸納農村轉移人口。這些轉移到城市工作的農民工,是農村主要的勞動力,具有明顯的年齡和技能優勢。而留鄉務農的基本上是70年代以前的勞力,老齡化嚴重,其不能承擔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擔。農業現代化不僅是土地要素的規?;?還體現在人才要素的高端化和生產方式的工業化。今后應將著重培育人口的雙向流動,不但要有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還要有高素質的農民,全面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加快城市技術人員向農業輸出,加快職業農民的培養。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擁有世界第一的產業大軍,隨著工業生產率的提高,產業工人釋放的勞動力與農業轉移人口疊加,產生龐大的富余人口。如何解決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應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出路,以國內為主。在國際上通過勞動輸出解決一部分勞動就業。在國內,城鎮化是最大的消費潛力,可以激發消費需求,刺激商品和勞務供給,通過加快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就業能力高的服務業發展消化大部分農村轉移勞動力。
總之,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也是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業現代化本質要求農村土地必須實現規?;鬓D、產業化經營,只有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才能把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只有落實了城鎮化保障制度,才能更多的吸納農村人口,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只有實現了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才能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從而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錫文.新階段要深化對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認識[J].理論前沿,2002(14).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2015-11-04),新華網.
[3]中辦國辦.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EB/OL].(2015-11-02),新華網.
[作者簡介]許志元,男,漢族,河北井陘人,石家莊市工程咨詢研究院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