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純碧
(洪田初級中學,福建 永安 366023)
課堂教學改革是基于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而進行的,過去以“灌輸——接受”為主的教學方式被逐步取代,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本人就課改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新課改下的教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習,即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我從教學內容入手,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我不講;學生能自己學習的,我不教,課堂教學中將方法教給學生,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如:生字的分析、作品背景的介紹、課文的朗讀等,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的理解方法,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再進行點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充滿成就感,樹立了信心,這樣,從而又激發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本人在一次給學生上課外讀物《歐也妮~葛朗臺》片段時,向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與果戈里《死靈魂》里的潑留希金有什么異同?與我國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又有什么異同?同學們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對這三個吝嗇鬼進行了饒有趣味的探討,學生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發出光彩,整堂課下來,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從這堂課當中,我覺得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學生的思維過程,分析他們解決問題時所采取的方法,尤其要及時發現學生在求之過程中的思維障礙,引導他們想出方法,克服困難,“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用認識來鼓勵他們的精神,才能使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主動者,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得以較好的培養。
然后強調自主學習,卻不是放任自流。許多老師認為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那么就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到表揚,說有創新,這種教師不能發揮主導作用,無法完成教學目標的課,只能算是一堂不合格的課,更別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了,本人總結歸納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的“主導”應于學生的“自主”相結合,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好引導作用:1、可通過創設各種真實的基于學習任務的情境,幫助學生認識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2、促進問題解決,教師重點抓住學生在學習中易產生矛盾的地方,設計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學習,3、要組織好協作學習,教師要通過組織協作學習,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成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合作者,只有這樣,才能較好的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是根據教學活動中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在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我們知道,每個人對事物的觀點和理解有所不同,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個題目的作文,由于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寫出來的往往千差萬別。學生閱讀同一篇課文,對一個人物的形象,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本人再一次上《皇帝的新裝》一課時,讓學生分工合作,每位同學在課文扮演一個角色,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語言和動作,讓學生共同參與,同時互換角色,并加以評價,這樣,每個人都與他人交流合作,學生互相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做出思考,整個教學過程也是學生間合作交往的過程,學生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然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的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常常把合作討論當做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曾有位教師在教授《生物入侵者》一文時,開始上課就給學生布置了“探究”任務,接下來兩次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課文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問題,課堂上滿是“熱烈的討論”,以及組長的“交流匯報”、我認為這些常識性問題用得著花大量時間來討論嗎?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呈現出許多新的面貌,但我們往往在教學中只看到討論的形式而看不到必要性和實效性,不能很好的發展學生的個性,本人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就要提倡在自學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只有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注重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正確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習慣。
探究學習,就是從語文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的學習活動。語文的探究性學習,要把語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作為探究的對象。在教學中方法有多種多樣,比如現場觀察、體驗生活、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都可以提出許多探究性的問題,甚至,可在大的方面開展探究學習。比如,怎樣高效快捷的使用工具書?你想如何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等,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學習。
本人在《三峽》一文中,運用師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的教學方式,創設了下面幾個問題:1、追述三峽的過去,細看三峽的現在,展望三峽的未來,你想到了什么?2、《三峽》先寫山后寫水,是如何寫山的?又是如何寫水的?為什么要這樣寫?3、《三峽》語言精練,雖然只有幾百字,卻能寫盡四季景色,為什么能達到這種效果?4、《三峽》第三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于自然描寫,這是否與本文寫景的宗旨背離?你有什么看法?5、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么為什么要先寫山后寫水?能否調整一下順序,或者只寫水?在教學中,本人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自學,合作并進行探究,同學們在情感上得到交流,精神上取得升華和共鳴。
但是,我們知道,提倡探究性學習,不能無度,在具體學習中,要科學,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我們要注重課文內容的整合與優化,我們的探究要有利于師生間在教學中能與文章主旨產生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有利于進行健康情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這樣,才能正確的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習慣。
課改實施以來,本人進行了探究,有收獲,也有困惑,但本人深知語文課改實驗任重而道遠,我將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1]《語文教學實施指南》
[2]《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和方法》
[3]《新課改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4]《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教學的初步探索》
[5]《新課改標準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