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文
(浙江工業(yè)大學藝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設計教育要有一個時代意識,當前的藝術設計教育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時代挑戰(zhàn)。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將文化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前喻文化”,即晚輩向長輩學習的時代;二是“共喻文化”,晚輩和長輩互相學習,共同成長;三是“后喻文化”,是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1]“信息時代”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的概念。[2]維基百科對信息時代的解釋為“計算機時代或者數字時代。它是指在現時代,個人都有能力去自由傳遞信息,以及實時獲取信息的這種特征...傳統工業(yè)經濟轉變?yōu)橐孕畔⒐芾頌橹鞯闹R經濟,亦即信息化社會。”在信息時代,學習渠道更為多樣,獲取信息更加便利,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教與學的需求和關系已經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學習工具及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授課對象發(fā)生了變化,在教學上“共喻文化”與“后喻文化”的情境更為突顯,因此教學觀念與方法也需要相應的做出革新。
計算機技術普及以來,很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被列為視覺傳達專業(yè)開設的低年級基礎技能課。為之后的設計專業(yè)課程做技術鋪墊。通過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和對教師學生訪談得知高校的計算機輔助藝術設計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在信息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課堂作為主要知識和信息來源,計算機輔助設計課內容較為偏重軟件技能的傳授。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課外學習資源從某種程度上沖淡了課堂教學的技能知識部分的價值。因此為了避免教學資源浪費和低價值重復性教學勞動,課堂教學的側重要有所轉變。
蘇加特分析,在今后的大數據時代,只有三種最基本的東西對于學生是必須的:一是閱讀、二是搜索、三是判斷。現今的信息化技術條件讓學生的學習資源成倍擴展,面對大量的公開課與視頻教程,以及種種其他課外學習資源,學生們需要加強判斷力和自身知識系統建構及管理能力。
就視覺傳達專業(yè)的計算機輔助課內容來講,核心的知識點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隨著軟件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知識是持續(xù)更新的,甚至要面對更多新開發(fā)的軟件產品,課堂教學內容如何不滯后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除了以上的問題之外,高校里還普遍存在課業(yè)負擔重;知識的有效性和關聯性弱;知識的轉化率低等一系列的普遍問題。在高校視覺傳達專業(yè)課程體系里,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的定位就是解決學生的軟件技能問題,為之后的標示設計、插畫設計、界面設計等創(chuàng)意性較強的專業(yè)課做準備。課程功能比較單一,雖然課程會結合案例進行教學,但學生依然會感到枯燥,很多專業(yè)教師也不愿意上這類課。
數字化信息環(huán)境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條件,可以讓學生視野更加開闊,選擇更加豐富。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是一個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yè),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技能是必須的。但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課如果只解決技能的問題,尤其在信息時代,其課堂的價值其實很低。所以課程改革的要求是能夠傳授有效技能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在知識層面,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和特點,避免重復性勞動。課程的教學改革期望達到3個效果:1、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原創(chuàng)意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2、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建構與管理自身的知識系統,成就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效果。3、在課題實施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提高技能應用的水平,并能持續(xù)更新技能。要達到以上3個學習效果,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的改革提出了以下3個基本思路:
作為一個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一個創(chuàng)意的實現的過程往往是他們的樂趣所在和有效學習動力之一。將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課題導入,貫穿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可以避免學習過程中技能和創(chuàng)意的割裂,更能讓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由此看來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的主要形式可以轉型為項目組織結合技術指導、信息整合與問題討論,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網絡和書籍等課外學習資源可以作為課前的鋪墊和課后的補充。
教師角色的定位不應該只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兼?zhèn)浣虒W活動的組織、引導與管理的職能。在筆者看來現在的大學生對于從網絡獲取知識有著較強的適應性,且對軟件學習領悟的更快。在這樣的前提下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的課堂教學可以導入相應難度的項目課題,教師是課題的組織者,策劃與設計整個課程的課題及實施路徑。教師在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的前提下,推薦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管理者,設置課堂教學活動規(guī)則,維護課堂秩序,調動學習氣氛。依據當前學生的學習條件,自學可以設置為一個學生學習的環(huán)節(jié)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課堂的形式不再是一言堂,而是能夠平等地討論,一起面對難點、重點和知識更新的問題,以期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自主性,避免單一視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實體課堂的時間可以更多地放在互動和探討問題上,讓學生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將知識內化。
改革的教學理念要落實,需要因課制宜。課程改革需要考慮整個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和課程本身的定位及目標,分階段地落實與推進。計算機輔助設計課是視覺傳達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科發(fā)展的趨勢需要本課程突破單一技能學習的局限性,古話講“授人一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知識更新和信息整理的能力,課程的作用力將擴展到整個職業(yè)生涯。課程改革的初級階段,教師對于軟件的具體的功能講解及演示案例實際操作是必要的。在課程改革后續(xù)階段,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以翻轉課堂的形式引導其學習自主性,推進其學習的探究性及合作性。這樣教師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課題的設計與教學活動的組織、引導和管理等工作上。分階段地實施課程改革,可以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適應新的教學理念。
以本年度計算機輔助設計Photo Shop課為例,結合設計專業(yè)學生的特點,教師在課前設計了一個藝術課題——超現實主義視覺與寓言,作為創(chuàng)作的任務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發(fā)布,分享了課題相關的設計網站、教程網站和圖書作為課下學習資源,并鼓勵學生擴展知識。藝術創(chuàng)作課題的設定融入了人文思考,既有主題性又有擴展性,要求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進行創(chuàng)作,運用軟件技術實現創(chuàng)意,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思想、美學、創(chuàng)意與技術融合起來,從而實現技術在圖像文化上的介入。我們訓練的不僅是技術,更是通過技術在美學和創(chuàng)意上的實現及思想的表達。創(chuàng)作課題——超現實主義視覺與寓言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依據:
1.1 超現實主義是一種藝術表達的主張和風格,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超現實主義視覺藝術和寓言在創(chuàng)作主張上有著共通性,即通過表象的提煉與重構來追求和傳達內在的真實。本課題有一定的想象發(fā)揮空間,可以引發(fā)學生的人文思考,寓言可以聯系當代的社會現象和自己的生活感悟進行聯想和想象,可以有新解。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也保障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性。
1.2 抽象的文字語言或概念轉換為具象視覺語言是貫穿設計師整個設計生涯的一種必備的能力。因此課題的設定不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創(chuàng)意能力及表達能力層面的訓練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1.3 Photoshop是一個強大的圖像后期處理軟件,學生對應本課題的創(chuàng)作,能夠充分挖掘這個軟件的功能,在提升應用技能的基礎上也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圍繞藝術課題,計算機輔助設計photoshop的課堂活動主要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
2.1 課題相關作品案例分析
由教師帶頭示范超現實主義風格視覺作品案例的分析,后續(xù)每次課學生以組為單位,輪流進行收集案例的分享,要求內容不能重復。這就需要學生課下做資料搜集和分析的工作,每個人的信息來源不同,觀看的角度和觀點不同,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每個人視野的局限性。
2.2 軟件的功能講解及實例訓練
這個環(huán)節(jié)在初學設計軟件階段是避不開的,教師引導性地講解軟件的主要功能,并鼓勵學生結合課下學習資源進行知識擴展和補充,并在課堂上分享,課堂的實例訓練讓學生通過臨摹學習技術和藝術結合的技巧,以備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有所發(fā)揮。
2.3 重點難點總結及答疑
每一次課的結尾,教師都會以提問的方式將課堂上的重點、難點進行回顧和總結,并針對個別同學的提問進行答疑。
課堂圍繞課題及技術、美學和創(chuàng)意的關系進行學習和各項能力訓練,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相互聯系。課堂營造了一個主動探索,獨立思考,互動分享的學習情境,在技能掌握和訓練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從第二次課開始,我們每次課都要用Photoshop針對課題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觀摩及點評,充分調動課上的交流互動氣氛。在課程的最后一次課,將讓同學們結合圖文并茂的課件,就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學習所得進行一次綜合的匯報,把自己的學習過程及知識結構整體梳理一遍。課件包含以下內容:(1)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及作品的創(chuàng)意、制作過程;(2)關于創(chuàng)意、美學、科技三者關系的認識;(3)自己在這門課里所學到的東西。對于學生來說,最終的匯報是展示自我的一個舞臺,很多人盡其所能地表現自己的個性、不同的思路和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整理的能力及口頭表達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教師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情況,比如學生覺得課程導入課題的方式能夠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和創(chuàng)作,但是感覺課程的節(jié)奏稍快,課時量有點少。攝影課如果能夠排到這門課的前面,能夠更大程度上保障創(chuàng)作素材的原創(chuàng)性。這些問題為我們課程改革進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據,讓我們意識到課時的設置與各門課程的排序可以更加優(yōu)化,以后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有可能轉換為包含軟件技能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專業(yè)設計課。
時代的發(fā)展意味著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實踐活動調整。作為在一線教學工作者,需要將應時的教育理念根據具體的專業(yè)、教學環(huán)境等實際情況通過教學活動落實到具體的課程中,讓教學活動變的更有意義。高校視覺傳達專業(y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改革,要以解決問題及教學目標為導向,在理念上突破傳統的課程定位,由單純傳授技能轉向課題或創(chuàng)作為主導,進行技能訓練,在這個過程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跟進知識的更新,做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在課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果的明顯改觀,學生的原創(chuàng)意識有所增強。課程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協作性,這就意味著課程在課題的設置上、課堂組織實施上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1][美]瑪格麗特·米德著《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周怡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9頁
[2][美]尼葛洛龐帝著,《數字化生存》[M]胡泳等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7頁
[3]范訊.常維亞.邢鵬.朱郴韋.《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構建》中國大學教學[J]2012年第12期
[4]林光彬《論以學為中心的大學教育》[M]中國大學教學[J]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