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習方式何以變革:標準與路徑*

2016-01-15 06:06:38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

學習方式何以變革:標準與路徑*

□王運武朱明月

摘要:轉變和變革學習方式是當前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熱點話題。所謂學習方式變革,是指學習活動中的手段、措施或策略的根本性轉變。學習方式變革遵循“適者生存”法則、變革具有相對性、變革周期越來越短、價值屬性因人而異等規律。判斷學習方式變革的標準是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理念、環境、工具、媒體、材料等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這些標準的變革程度決定了學習方式變革的廣度和深度。學習方式變革具有路徑依賴性,不同的學習方式變革依賴不同的變革路徑。驅動學習方式變革的路徑既有學習者自身發展變化的需求,也有新理念與新理論、新媒體與新技術、政策等外在動因,還有學習方式自我進化等自組織系統的影響。對學習者個體而言,不存在最好的學習方式,而應根據學習內容、環境、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變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習者學習,提高學習績效,推進人類知識的傳播與傳承。

關鍵詞:學習方式;典型分類;變革標準;變革原因;變革路徑;變革趨勢

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且伴隨其一生的本能。學習是一種信仰、一種享受、一種生活方式,學習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和人類成長過程中的永恒主題。正是由于人類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才使得人類成為具有復雜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智慧生物。從古至今,在人類的教育史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學習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革。對于人類而言,學習方式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匯,學習方式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哪些典型的學習方式,什么力量支配著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者應該采用哪種學習方式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的學習。轉變和變革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中的熱點話題。

一、學習方式究竟是什么

1.學習方式的內涵與特征

學習方式對應的英文翻譯為“Learning Style,Style of Learning,Learning Method,Learning Mode,Approaches to Learning”等。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學習方式的理解也各執一詞。

教育學視角下的學習方式,側重于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途徑、形式和手段。例如,謝新觀主編的《遠距離開放教育詞典》認為“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知識和技能時所采用的途徑、形式和手段”(謝新觀,1999)。Pashler等學者認為“學習方式的概念由于每個人選擇最有效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不同而具有個體差異。學習方式評估的支持者認為,優化教學需要依據個體的學習方式來相應地調整教學內容”(Pashler et al.,2009)。

心理學視角下的學習方式,側重于個體獲取或處理信息的方式。例如,James等認為“學習方式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或習慣性地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模式,其核心概念是個體如何學習的差異性”(James & Gardner,1995)。龐維國認為,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方式泛指學習者在各種學習情境中所采用的具有不同動機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學習效果的一切學習方法和形式。”(龐維國,2010)郝貴生認為“學習方式是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勢,它包括學習的動機、態度和方法等”(郝貴生,1994)。孔企平認為“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基本特征”(孔企平,2001)。朱京曦歸納了學習方式的三種觀點:“第一,從學生的行為結構出發,學習方式是學生的學習模式,也就是學習的組織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第二,從學生的認知傾向性出發,學習方式就是學習風格,是指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第三,從學習的社會性出發,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和交往方式。”(朱京曦,2003)

以上主要是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習方式的內涵進行的闡釋。從教育技術學的視角看,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所采取的手段、措施或策略,是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學習方式揭示了不同時代學習內容與形式的特點,有助于人們從總體上認識和把握人類學習活動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桑新民,2004)。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學習方式,取決于學習活動中所使用的學習工具。這正如生產方式與生產工具的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工具就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

學習方式具有多樣性、適應性和相對穩定性三個主要特征。多樣性是指在人類學習史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適應性是指學習方式因人而異,因學習內容而異。不同的學習者往往會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即使是同一學習者在學習不同內容時也會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相對穩定性是指學習方式不易隨著學習者、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轉換或變革學習方式并非易事。

2.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關系最為密切(見圖1)。一般情況下,教育者在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如果具有較強的學習力,則會選擇最合適的學習方式,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進而反饋給學習者,以增強其學習力。同樣,教育者如果具有較強的教學力,則會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式,獲得較高的教學效率,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進而反饋給教育者,以增強其教學力。

圖1 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關系

二、典型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具有多樣性,認識學習方式的類型是理解學習方式變革的關鍵,只有科學、理性地認識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了解學習方式分類的依據和標準,才能在實踐中科學、理性地運用學習方式(陳佑清,2010)。在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逐步得到進化,提升了人類的創造力,從而使得人類能夠創造和使用工具,成為高級智慧生物。從這一層面來說,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學習的歷史,正是由于人類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才使得人類創造了地球文明。從古至今,人類學習史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

1.古代典型的學習方式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創造了東方文明。一代代文人志士,挑燈夜戰,勤奮好學,傳承東方文化,推動人類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中國古代致力于求學的文人們創造了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畫虎入虎山、借書苦讀、刨根問底、仔細推敲、勤于思考、以勤補拙等學習方式。“頭懸梁錐刺股”是學習者在又累又困的狀態下,強化自我學習意識、增強學習毅力的手段。“鑿壁偷光、畫虎入虎山、借書苦讀”是學習者借助光、實地觀察、學習資料等創造學習環境的策略。“畫虎入虎山”更是體現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強調學習中實踐的重要性。“刨根問底、仔細推敲”體現了學習者對學習的態度,追溯知識源泉,選擇知識最佳的表達方式。“勤于思考、以勤補拙”則是警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持有經常反思和勤奮的品質和態度。

著名教育家孔子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孔子的弟子圍坐在一起聽孔子講學,這是集體學習方式;弟子自己讀書溫習功課,則是個體學習方式;子弟在孔子的啟發下進行學習,則是啟發式學習方式。古希臘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產婆術”教學法,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這種教學法也可稱為啟發式學習方式。

2.近現代典型的學習方式

近現代發展史上出現了很多學習方式,按照學習方式的歷史、學習的信息化程度、學習借助的媒體等分類依據,可以從12個維度對學習方式進行歸類,見表1。

表1 學習方式的分類匯總

按照學習方式的歷史,學習方式可分為古代學習方式、近代學習方式和現代學習方式。這可借鑒中國歷史的劃分,1840年以前奴隸和封建社會的學習方式稱為古代學習方式;1840年至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廣播、電視、電影、留聲機、幻燈等成為新的學習媒體,這時的學習方式可稱為近代學習方式;1950年以后的學習方式可稱為現代學習方式。例如,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有人用不透明的物體裁剪成類似李夫人的影像掛在墻上,讓漢武帝觀望。后來社會上發展出“皮影戲”和“驢影戲”。17世紀德國人根據“影戲”的原理,在燈光與畫面間加上聚光鏡,發明了“幻燈”。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最早記錄聲音的留聲機。盧米埃兄弟于1894年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1906年圣誕節前夜,美國的費森登和亞歷山德遜在紐約附近設立了一個廣播站,并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廣播。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于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臺黑白電視機。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這些媒體的出現,逐步應用到教育領域,使視聽教育、影視教育成為新的教育方式,從而產生了各種新的學習方式。

按照學習的信息化程度,學習方式可分為傳統學習方式和信息化(數字化)學習方式。傳統學習方式以竹簡、紙、黑板等傳統教育媒體為信息載體,教育信息的傳播范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且傳播效率較低。信息化學習方式是指在現代信息意識指導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學習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活動的取向(李芒,2007)。傳統學習方式屬于精加工學習方式,信息化學習方式屬于貫通式學習方式(黃榮懷等,2010)。數字化學習方式與信息化學習方式在內涵上相似,是指利用信息化工具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學習的方式。

按照學習借助的媒體,學習方式可分為借助肢體的學習方式、借助語言的學習方式、借助文字的學習方式、借助多媒體的學習方式、借助超媒體的學習方式、借助仿真試驗或仿真環境的學習方式等。語言出現之前,人類依靠肢體動作彼此進行交流和傳遞信息。文字出現之前,人類還經歷了結繩記事階段,如何學會結繩記事的技能,依靠的是“吱”、“呀”的簡單語言交流,以及比劃的肢體語言。隨后,語言、文字、多媒體、超媒體、仿真試驗和仿真環境的出現,使得學習方式逐漸發生了變化。

按照學習活動發生的場所,學習方式可分為面對面學習方式、網絡(遠程)學習方式、混合學習方式等。古代的私塾和現代在教室中進行的學習,都是面對面的學習方式。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訊等快速發展,學習者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網絡學習。網絡學習方式強調學習中使用的媒介是網絡,學習者與教師既可以在空間上分離,也可以同處一個學習場所;而遠程學習方式則側重學習者與教師在空間上的距離。混合學習方式可以看做是面對面學習和網絡(遠程)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2013年6月20日,神州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向地面中小學生進行了“太空授課”,做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制作水膜和水球”四個物理試驗。這種通過天鏈衛星將太空中的視頻信號傳輸到地面教室的方式,將以往只能在假設狀態下設想的“失重”物理現象變成了現實,實現了師生實時雙向交流,將遠程學習方式推向了新的起點。

按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學習方式可分為有效學習方式和無效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有效和無效都是相對的,某種學習方式對這個學習者有效,對那個學習者則可能無效。

按照學習者的數量,學習方式可分為集體學習方式和個體學習方式。學習者組成一個班級或學習小組進行學習的方式都是集體學習方式。學習者獨自一個人進行學習的方式稱為個體學習方式。

按照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方式可分為自主學習方式、合作(協作)學習方式、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學習方式、被動(灌輸)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方式。其中被動(灌輸)學習方式可以實現大量知識的集中灌輸,知識的傳輸效率較高,但是知識傳輸的效果卻因人而異。自主學習方式、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學習方式、被動(灌輸)學習方式是當前學校教育中使用最多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方式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對知識的探索,以發現和探索知識為目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注重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更加強調知識的創新。

按照學習是否脫產,學習方式可分為在職學習方式和全日制學習方式。在職人員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稱為在職學習方式,如果學習者完全脫產進行的學習則是全日制學習方式。

按照知識的來源,學習方式可分為程序性學習方式、經驗性學習方式和體驗(實踐性)學習方式。程序性知識是指處理事情的操作步驟和過程的知識,主要涉及概念和規則。程序性學習方式側重學習操作步驟和過程,適合學習程序性知識。經驗性知識是指學習者在豐富的學習或生活閱歷中積累的知識,經驗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經驗性學習方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體驗(實踐性)知識是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的知識,這類知識的習得主要依賴于實踐探索。

按照學習的速度,學習方式可分為潛移默化學習方式、循序漸進學習方式和快速學習方式。學習者學習的知識,既有隱性知識,也有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學習多是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進行,即是潛移默化學習方式。顯性知識的學習多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即是循序漸進學習方式。另外,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學習者往往需要快速學習一些特定的背景知識、專業術語、表達技巧等知識,這時的學習就是快速學習方式。快速學習能力是人們在信息化社會應對各種復雜的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提升創新能力所必備的技能。

按照知識獲取的信息通道,學習方式可分為誦讀(講述)學習方式、抄寫學習方式、觀察模仿學習方式、講授-聽講學習方式、聽寫學習方式、默讀(閱讀)學習方式等。這些學習方式還可以進一步歸類為視覺學習方式、聽覺學習方式、運動學習方式和組合學習方式。誦讀(講述)學習方式既涉及聽覺,也涉及口腔、大腦等器官的復雜運動。抄寫學習方式主要涉及手的運動和大腦的活動。觀察模仿學習方式主要涉及視覺、動作的模仿和大腦的活動。講授-聽講學習方式和聽寫學習方式主要涉及聽覺和大腦的活動。默讀(閱讀)學習方式主要涉及視覺和大腦的活動。

按照學習中使用的新媒體和新技術,學習方式可分為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方式、網絡學習方式、E-Learning學習方式、移動學習方式、仿真學習方式、虛擬學習方式、微課程學習方式、翻轉課堂學習方式、智慧學習方式等。這些新型的數字化學習方式主要受益于信息技術、通訊技術、仿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智慧技術等的迅速發展。

三、學習方式變革的標準與原因

1.學習方式變革的標準

通過以上對學習史上典型學習方式的梳理和歸納,可以發現在人類學習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那么這些學習方式究竟是否發生了變革,變革的可能路徑有哪些?要想理清這些問題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學習方式變革以及學習方式變革的標準是什么。

所謂變革,是指事物本質的改變。變革的過程應遵循“量變質變規律”,只有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引發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既是某一階段量變的終結,也是下一階段量變的開始,兩者辯證統一。例如,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是一種變革,從工業社會再到信息化社會也是一種變革,其背后隱藏的是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學習方式變革,即是學習方式本質的改變,其變革的過程同樣體現“質變量變規律”。學習源于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探索,人類學習的目的即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事物,探索未知世界,從而提高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學習方式變革是學習活動中的手段、措施或策略的根本性轉變。學習方式的變革既指學習者群體的學習方式變革,也指學習者個體的學習方式變革。學習方式變革既能促進學習變革和教育變革,也能促進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判斷學習方式變革的標準是學習活動中學習理念、學習環境、學習工具、學習媒體、學習材料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可以是單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學習方式的名稱不同,內涵相似,這不是學習方式的變革。例如,雖然信息化學習方式和數字化學習方式的名稱不同,但是其內涵相近,因此不能說從信息化學習方式變革為數字化學習方式,或從數字化學習方式變革為信息化學習方式。另外,學習方式變革與教學方式變革、教育變革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必將引發教育變革,促進教育創新。

2.學習方式變革的多重原因

學習者轉變學習方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李本友等認為“影響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因素主要有學習內容、學生個體、教師引導、評價方式、學校文化以及教學資源”(李本友等,2012)。探究影響學習方式變革的原因,既可以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法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也可以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學習方式現象,以及結合具體學習活動實踐基礎之上,采用系統思考工具的“多重原因圖”進行系統思考(見圖2)。利用多重原因圖分析影響學習方式變革的原因,有利于系統全面地認識促使學習方式發生變革的原因,但是卻不能確認引起學習方式發生變革的原因的重要程度。影響學習方式變革的原因主要有學習者自身原因、學習者外在原因和學習方式自組織。

圖2 影響學習方式變革的多重原因圖

學習者自身原因包括缺乏變革學習方式的意識、動機和能力,以及固定的學習習慣等。變革學習方式的能力又包括學習能力、閱讀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化素養等。學習者如果具有強烈的變革學習方式的意識和動機,則有利于變革學習方式。學習者如果具有較強的場獨立性,學習習慣較固定,則不利于變革學習方式。學習者如果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閱讀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信息化素養等,則有利于變革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變革的外在原因包括學習環境、政策、新媒體、新技術、新理念、新理論、時間等。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教學資源,個性化、多樣化、靈活化的教學方式,科學化、智能化的學習評價,豐富的校園文化,良好的學習氛圍等所構成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習方式的變革。各類政策如教育政策、教育現代化政策、教育信息化政策、信息技術教育政策、網絡教育政策等,對促進學習方式變革起著引領和規范的作用。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學習工具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從而促使學習方式發生變革。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新理念和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創新理論等新理論,為學習方式變革提供了理念和理論支持。

學習方式自組織是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對學習方式的形成和發展機制進行的闡釋。學習方式自組織相對于學習方式他組織而言,即是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學習方式自發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過程,學習方式變革的過程是學習方式自我進化的過程。

四、學習方式變革的路徑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各種力量的推動下,學習方式在悄然發生著變革,筆者梳理總結出學習方式變革的6條主要路徑(見圖3)。需要說明的是,圖3中的學習方式A和學習方式B,既可能是一種學習方式,也可能是多種學習方式。

圖3 學習方式變革的6條路徑

1.變革路徑之一:新理論和新理念驅動的學習方式變革

學習方式的變革與新理論、新理念的發展密切相關,每種新理論和新理念的出現都或多或少會促使學習方式發生變化。新理論和新理念既可以是學習理論和學習理念,也可以是教學理論和教學理念等。從學習理論的發展脈絡來看,先后經歷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等(見表2)。以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為例,該理論是在人類社會步入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提出的,信息化工具和技術改變了人類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習理念也發生了改變,更加強調“在關系中學”和“分布式認知”,因而產生了許多基于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方式。

表2 學習理論發展簡表

2.變革路徑之二:新媒體和新技術驅動的學習方式變革

從教育傳播學的視角來看,只要出現新技術,就會出現新媒體和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從而催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學習思維、觀念、課本、課程、課堂、校園等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從而促使學習方式發生變革(徐福蔭,2013)。例如,在新媒體和新技術的驅動下,課本從紙質教材發展到紙質教材與電子教材并存;課程從傳統課程發展出網絡課程、移動課程、微課程、MOOC、SPOC等;課堂從傳統課堂進一步發展出數字化課堂、網絡課堂等;校園也從傳統校園進一步發展出數字校園、智慧校園。需要說明的是,新媒體、新技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新”是相對于當時社會發展水平而言的。以人類學習史上出現的三個里程碑(即文字、印刷術、信息技術)(桑新民,2004)之一的印刷術為例,隋朝的雕版印刷,經過宋朝人畢昇發展和完善,形成了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對隋朝和宋朝而言是新技術,這種新技術使得大規模印刷得以實現,有效促進了知識和文化的傳播和傳承。21世紀是新媒體、新技術迅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各種新技術如計算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數據存儲技術、信息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技術、移動技術、航天技術、物聯網技術、智慧技術等的快速發展,使得教學、學習、管理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促使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發生了各種不同程度的變革。

3.變革路徑之三:政策驅動的學習方式變革

學習方式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響。無論是國家、省市層面的政策,還是區縣、學校層面的政策,都會促使學習方式發生變革。影響學習方式變革的政策既包含教育政策,又包含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現代化政策、信息技術教育政策、網絡教育政策等。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為例,這兩個國家層面的政策都提到“大力推進數字校園建設”。我國當前正在積極推進數字校園建設(王運武,2012a;2012b),智慧校園作為數字校園未來的發展形態(王運武,2013),日益受到建設者和研究者的關注。數字校園拓展了傳統校園的時空維度,有利于促進數字化學習、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評價等。傳統校園環境轉變為數字校園環境、智慧校園環境,從而引發了移動學習方式、智慧學習方式、虛擬學習方式等各種數字化學習方式。再如,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用于規范和引領中小學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政策文件——《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提出,“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為基本要求;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為發展性要求”。從政策上引領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既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又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4.變革路徑之四:學習方式自組織驅動的學習方式變革

學習方式變革的過程是學習方式自組織和他組織的過程。在外力干預或人工干預下學習方式發生的變革,即是他組織引發的學習方式變革。相反,如果學習方式的變革不是由外力干預引起,而是由其自身內部結構發生變化而引發的從無序到有序的變革,即是自組織引發的學習方式變革。新理論與新理念、新媒體與新技術、政策等引發的學習方式變革,都可視為他組織引發的學習方式變革。學習方式為更好地適應學習者和學習環境而對自身結構做出的調整則是學習方式自組織引發的學習方式變革。以鑿壁偷光學習方式為例,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學習環境的逐步改善,這種學習方式已經不具有適應性,逐漸弱化直至消亡。鑿壁偷光學習方式的消亡,即是自組織引發的學習方式變革。

5.變革路徑之五:時間驅動的學習方式變革

從人類學習的歷史來看,每種學習方式都出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諸多社會領域都發生了變革。同樣,學習作為人類傳播和傳承知識的重要途徑,作為提升人類認知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要手段,也在推動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學習方式伴隨著人類學習歷史的發展而變化,人類社會每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就會出現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認為是時間改變了學習方式,并促使持續出現新的學習方式。

6.變革路徑之六:學習者自身發展變化驅動的學習方式變革

以上5種學習方式變革的路徑多是從學習者群體視角進行的闡述,而從學習者個體來說,其自身的發展變化也在驅動學習方式產生變革。每個學習者從幼年到成年,再到中年、老年,在其一生的學習中會采用很多種學習方式。由于每個學習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學習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等都發生變化,如有的學習者在某個年齡段之前,這些能力達到高峰,此后各種能力保持不變或逐漸變弱;有的學習者則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些能力逐漸增強,直至生命結束,因而使得學習者在不同年齡段所采用的學習方式具有差異性。

五、學習方式變革的趨勢

縱覽學習史上出現的各種學習方式,可以發現學習方式變革具有以下四個基本規律:第一,學習方式變革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不適應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的學習方式將會逐漸消亡;第二,學習方式變革具有相對性,學習者群體的學習方式變革具有歷史普遍性,學習者個體的學習方式變革具有歷史特殊性;第三,人類科學技術發明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學習工具的研制周期逐漸縮短,學習方式變革的時間周期也越來越短;第四,學習方式變革的價值屬性因人而異,而且容易受身體狀況、學習氛圍、學習內容、學習動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未來學習方式的變革將趨向于多樣化、個性化、主動化、信息化、泛在化、智慧化。伴隨新理念、新理論、新媒體、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習方式。盡管由于協作學習和協同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協作和協同能力而受到學習者的青睞,但是個性化學習仍將是未來學習的重要形態。學習方式正在由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由傳統學習向移動學習、泛在學習轉變,同時更加強調個性化學習。學習方式變革是信息時代教育變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陳琳,2013)。信息化理念、工具、手段、方法等支持下的信息化學習方式將會逐步替代或融合傳統的學習方式。而且隨著學習、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閑暇教育也將成為人類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手段,泛在學習方式將會為閑暇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另外,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教育的迅速發展,將會為學習者營造便捷、舒適、高效的智慧學習環境,智慧學習方式將應運而生,以最大限度地培養和挖掘人的智慧。

六、小結

盡管學習方式變革并非易事,但是學習方式變革的步伐卻從未停止過。對于一個學習者而言,沒有最好的學習方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者應該依據學習內容、學習環境、自身情況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古代典型的學習方式,對于今天的學習者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并不意味著出現新的學習方式,必然要摒棄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變革具有路徑依賴性,不同的學習方式依賴不同的變革路徑。人類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為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而變革,學習方式變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者學習,提高學習績效,促進人類知識的傳播和傳承。

本研究對學習方式進行了系統歸類,提出了學習方式變革的標準,定性分析了學習方式變革的多重原因,闡釋了學習方式變革的路徑和趨勢,但是尚未對學習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影響學習方式變革原因的重要程度、學習方式變革與教學方式變革以及教育變革之間的關系、學習方式變革與教育創新、學習力與學習方式變革、學習方式變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等系列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關注和支持學習方式變革研究,以更好地改善人類的學習,提升人類學習的績效。

參考文獻:

[1]陳琳(2013).高校課程立體學習資源建設研究——促進學習方式轉變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 (11): 95-97.

[2]陳佑清(2010).關于學習方式類型劃分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 (2): 36-40.

[3]郝貴生(1994).論學習方式的現代化[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5): 23-27.

[4]黃榮懷,陳庚,張進寶等(2010).論信息化學習方式及其數字資源形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6): 68-73.

[5]教育部(2014).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 [2014-05-27].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 201406/170123.html.

[6]孔企平(2001).論學習方式的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 (8): 19-23.

[7]李本友,李紅恩,余宏亮(2012).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影響因素、途徑與發展趨勢[J].教育研究, (2): 122-128.

[8]李芒(2007).學習生存性視域中的信息化學習方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 38-43.

[9]龐維國(2010).論學習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 (5): 13-19.

[10]桑新民(2004).學習科學與技術——信息時代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4-26.

[11]王運武(2012a).數字校園協同效應的產生及其提升策略[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1): 47-54.

[12]王運武(2012b).實現數字校園協同效應的八種作用機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3): 53-62.

[13]王運武(2013).“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的轉型發展研究——基于系統思維的分析思辯視角[J].遠程教育雜志, (2): 21-28.

[14]謝新觀(1999).遠距離開放教育詞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53.

[15]徐福蔭(2013).新技術與新媒體催生學習變革[R].武漢:第十二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

[16]朱京曦(2003).試論教育技術視野中的學習方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 (8): 10-13.

[17]James, W. B., & Gardner, D. L. (1995). Learning Styles: Implications for Distance Learning[J].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67): 19-31.

[18]Pashler, H., McDaniel, M., & Rohrer, D. et al. (2009). Learning Styles: Concepts and Evidenc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9(3): 105-119 .

How Learning Methods Change: Criterion and Path

Wang Yunwu, Zhu Mingyue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is the current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refers to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means,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i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It follows such laws as the rul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change is relative", "the change cycle is shorter and shorter", "the property of value differs from man to man" and so on. Whether the learning concept, environment, tools, media and materials have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change is the criterion to judge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The extent of change of these factors determine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ath dependence, because different learning methods changes depend on different change paths. These paths to drive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 include not only the needs of learner'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extrinsic motivations such as new ideas and new theories,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from self-organizing systems such as the self-evolution of learning methods. For an individual learner, there is no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but shoul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learn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leaning content, environment, and his or her own situ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s is to advance learning, enhance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uman knowledge.

Keywords:Learning Methods; Typical Types; Change Criterion; Change Path; Reasons for Change; Change Trend

收稿日期2015-01-24責任編輯劉選

作者簡介:王運武,博士,碩士生導師;朱明月,碩士研究生,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研究院(江蘇徐州221116)。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重點課題“促進教育變革的智慧學習環境研究”(146222117);“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195(2015)03-0027-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5.03.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天天综合网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aaa国产一级毛片|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在线小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在线国产资源|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色婷婷久久|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日韩av在线直播|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九色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久热精品免费|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国产在线小视频| 伊人久综合| 婷婷色在线视频| 91亚洲精品第一|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99爱在线|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a|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 日韩中文欧美|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精品19p| 久久国产热|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色成人亚洲|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