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平
膝骨關節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骨關節功能障礙性疾病[1]。此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臨床上通常使用針刺療法聯合康復指導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效果不錯。為了進一步探討此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在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他們的年齡在63~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65±8.36)歲。他們的病程在1~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21±1.12)年。在聯合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他們的年齡在63~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71±8.25)歲。他們的病程在2~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34±1.23)年。兩組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為兩組患者均使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為:陽陵泉穴、鶴頂穴、血海穴、梁丘穴、曲泉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及內膝眼穴和外膝眼穴。每次留針的時間為30min,每周對患者進行3次針刺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聯合組患者進行康復指導。進行康復指導的具體方法是:臨床醫生應指導患者進行患肢關節的康復訓練。幫助患者取仰臥位,指導其盡量伸直膝關節,將股四頭肌收緊、繃直,緩慢地抬起下肢,在半空中定住并堅持5s,然后再將下肢緩慢地放下。臨床醫生應指導患者對上述步驟進行重復訓練,每次訓練的時間為20min,每日指導患者進行2次訓練。此外,臨床醫生應指導患者不可進行劇烈的運動及長時間的站立,以免使其膝關節過度勞累,可指導其通過慢走、打太極拳等方式進行運動。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個月的治療。
本次研究的療效評定標準是:①治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其膝關節的功能完全恢復。②顯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其膝關節的功能基本恢復。③有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膝關節的功能有所恢復。④無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膝關節的功能均無改善[2]。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在進行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分[3]。①腫脹癥狀的評分標準是:分值為0~3分,依次表示患者的患肢無腫脹、輕度腫脹、中度腫脹、重度腫脹。②疼痛癥狀的評分標準是:分值為0~3分,依次表示患者的患肢無痛感、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③膝關節功能的評分標準是:分值為0~3分,依次表示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完全正常、輕度受限、中度受限、重度受限。
我們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x± s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4]。
進行治療后,在對照組中,治療效果為治愈的患者有17例,為顯效的患者有12例,為有效的患者有3例,為無效的患者有8例,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00%。在聯合組中,治療效果為治愈的患者有26例,為顯效的患者有10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例,聯合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0%。聯合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進行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膝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均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膝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均有所改善,但聯合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膝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膝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x ± s ,分)
膝骨關節炎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膝關節的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使其膝關節的軟骨丟失、受損所致。此病患者膝關節的周圍會存在骨質增生的表現。近年來,臨床上多用針刺療法聯合康復指導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該治療方法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此病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促進其患肢膝關節功能的恢復[5],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針刺療法聯合康復指導對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
[1] 邱玲,闞俊微,鄭旭等.溫針刺結合康復指導治療膝骨關節炎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針刺,2013,33(03):199-202.
[2] 華先進.針刺結合康復指導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6):235-237.
[3] 陳佳紅.針刺結合康復指導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3,28(01):54-55.
[4] 郭婷婷.針刺結合康復治療膝骨關節炎2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3):92,106.
[5] 范迪,趙鑫,孫伯巖.針金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慶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1):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