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華 宋亞娟 趙青麗
慢性鼻竇炎(ORS)是耳鼻喉科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病因不明、遷延難愈等特點。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治療該病的特效藥物。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接受鼻內鏡手術的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鼻竇灌洗治療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8月~2014年9月間我院收治的78例接受鼻內鏡手術的慢性鼻竇炎患者,我們將其隨機分為A組(40例)和B組(38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中規定的關于慢性鼻竇炎的臨床診斷標準[1]。在A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其平均年齡為(37.65±9.48)歲;在B組3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9例,其平均年齡為(37.86±9.2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①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慢性鼻竇炎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②不存在嚴重疾病的患者。③年齡在18~75歲之間的患者。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①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不符合慢性鼻竇炎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③對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為A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為B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鼻竇灌洗治療,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
1.4.1 A組患者 為A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囑患者保持仰臥位,使用濃度為1%的丁卡因棉片對其鼻部進行局麻。②使用鼻內鏡(德國Storz牌)對其篩泡等鼻內組織進行切除。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開放其病變處的鼻竇。④徹底清除患者鼻內不可逆轉的炎癥黏膜組織。
1.4.2 B組患者 為B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鼻竇灌洗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常規治療的方法同A組。②使用我院耳鼻喉科自行配制的鼻竇灌注液為患者進行鼻竇灌洗治療。③鼻竇灌注液的藥物組成是:麻黃、連翹、辛夷、細辛、藁本、金銀花、蒼耳子、川芎、黃芪各150g。將上述藥物經高壓蒸煮后放涼,去渣取汁,然后向藥液中加入5mg的地塞米松和16萬U的慶大霉素。④術畢1周后,開始使用鼻竇灌注液為患者進行鼻竇灌洗治療,2次/d,連續治療28天為1個療程。
①鼻黏膜纖毛的傳輸速度。②血清干擾素γ(IFN-γ)的水平。③白細胞介素IL-2及IL-4的水平。④臨床療效。
①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術腔內無異常分泌物,其鼻黏膜光滑,無肉芽、肥厚和息肉組織,各竇口開放清晰。②好轉: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部分鼻黏膜區域可見肉芽組織或水腫,并且存在少量的膿性分泌物。③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其鼻黏膜區域水腫、肥厚,存在較多的膿性分泌物,竇口發生狹窄或閉鎖。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 s )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IFN-γ水平、IL-2水平、IL-4水平及纖毛傳輸速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兩組患者的IFN-γ水平、IL-2水平及IL-4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下降,其纖毛傳輸速度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提高,并且B組患者上述指標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下表。

表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x± s )
在A組40例患者中,臨床療效判定等級為治愈的患者有15例,為好轉的患者有17例,為無效的患者有8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00%;在B組38例患者中,臨床療效判定等級為治愈的患者有22例,為好轉的患者有15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36%。B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A組患者,差異顯著(X2=6.131,P=0.013<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ORS是耳鼻喉科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由于目前尚缺乏治療該病的特效藥物,因此臨床上常采用手術療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鼻竇內窺鏡手術等微創術式逐漸得到了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這種手術雖然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但手術的效果及患者的預后仍會受到多種術后因素的影響,因此,對這類患者進行術后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美國耳鼻喉外科聯合會認為,對接受鼻內鏡手術的患者進行術后鼻竇灌洗治療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為了證實這一觀點,在本次研究中,筆者為A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為B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我院自制的鼻竇灌注液為其進行鼻竇灌洗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IFN-γ水平、IL-2水平、IL-4水平[2]、纖毛傳輸速度及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在我院自制鼻竇灌注液的藥物組成中,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的功效;黃芪具有益氣的功效;麻黃、連翹、辛夷、細辛、藁本、金銀花、蒼耳子可共奏疏散表邪之功效。此外,藥理研究發現,金銀花、麻黃均具有較強的消炎作用;辛夷、細辛、藁本均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黃芪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兩組患者的IFN-γ水平、IL-2水平及IL-4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下降,其纖毛傳輸速度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提高,并且B組患者上述指標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B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A組患者,差異顯著(X2=6.131,P=0.013<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李爭榮[3]等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對接受鼻內鏡手術的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鼻竇灌洗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黃選兆,王寶吉,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35.
[2] 楊兆科.鼻竇灌注液沖洗對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的療效機制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1, 14(24):2740-2742.
[3] 李爭榮.慢性鼻炎鼻竇炎鼻內鏡術后行鼻竇灌注液沖洗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9):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