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華
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的病情可呈進行性進展,其病程較長,治療難度較高。若未得到有效的治療,CRF患者可發生電解質紊亂及各系統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甚至可發生生命危險[1]。在臨床上,治療CRF的主要方法進行血液透析治療。但是,對此病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可加重其心臟的負荷,增加其急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2]。為了觀察對行血液透析時發生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我們將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時發生急性心力衰竭的2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中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其中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例患者納入干預組,在對照組患者發生急性心力衰竭時對其進行常規救治,在干預組患者發生急性心力衰竭時對其進行常規救治及早期的護理干預,然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21例患者均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發生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將其中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其中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例患者納入干預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5例,女性7例,其年齡為29~74歲,平均年齡為(46.2±23.1)歲,其進行透析治療的時間為4~53個月,平均時間為(31.2±18.7)月。在干預組患者中,有男性3例,女性6例,其年齡為30~73歲,平均年齡為(45.8±22.4)歲,其進行透析治療的時間為5~51個月,平均時間為(29.5±17.9)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為對照組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嚴密監測其病情,在發現其出現心慌胸悶、呼吸困難等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現時為其停止透析,立即通知值班醫師,并遵醫囑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在為干預組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嚴密監測其病情,在發現其出現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現時立即呼叫科內的值班護士,由一名值班護士迅速將患者的病情告知值班醫師,由其余的護士對患者進行早期的護理干預,護理方案如下:(1)立即為患者停止進行血液透析,關閉其透析設備的動脈泵和水循環泵,夾閉動靜脈導管,將透析設備設定于“暫停”的狀態,并記錄為患者暫停血液透析的時間及進行末次血液透析的剩余時間。(2)將患者的床頭抬高至45°~80°,以其感到舒適度有所增高為宜。與患者進行交談,觀察其精神狀態與生命體征。(3)為患者采用鼻導管或面罩進行高流量吸氧[3],氧流速為6~8L/min。(4)備妥在對患者進行搶救時可能會用到的設備及藥品,如西地蘭、地塞米松、降壓藥、床旁心電圖機、院內電話等[4],待醫師趕到病房后積極配合其對患者進行診治。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救治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照組1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治療有效(其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其治療的有效率為66.7%;有4例患者治療無效,被轉入ICU繼續接受治療;有1例患者發生死亡。干預組9例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均得到明顯的緩解,其治療的有效率為100%。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干預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顯著(X2=1.564,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進行性腎實質損害。此病的起病隱匿,病程較長且一般不可逆轉。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發病有很多,主要包括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炎、免疫系統疾病等。目前,CRF仍不能被治愈。進行腎臟移植或血液透析是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5]。在臨床上,可供實施腎臟移植的腎源較少,故大部分的CRF患者需進行長期的血液透析治療,以控制病情的進展。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指引流出患者自身的血液,使其血液流經透析器,將其血液內的代謝廢物和過多的水電解質清除,再將得到凈化的血液輸回到其體內的一種療法。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可顯著糾正CRF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的情況,排除其體內的代謝廢物。目前,血液透析技術已經日趨成熟,治療過程也較為安全[6]。但是,CRF患者在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期間仍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如血紅蛋白丟失、低血鉀、低血糖、急性心力衰竭等。臨床實踐證實,在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動脈泵的流速遠大于人體血流的速度,易因回心血量過大而誘發充血性心力衰竭。護理人員若發現此類患者出現心慌胸悶、呼吸困難等心力衰竭的表現應立即通知值班醫師,準備搶救心力衰竭的藥物和設備,同時暫停為其進行透析,對其進行吸氧治療,調節其體位,對其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而不必等待其病情得到確診或醫師下達醫囑,以免貽誤搶救時機。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干預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顯著(X2=1.564,P<0.05),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對行血液透析期間發生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可提高其臨床療效,能顯著改善其預后,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王鳳妹,黃安明.系統化健康管理對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知信行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01):140-141
[2] 班遵浦.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心衰患者合并急性腎衰竭的療效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5,(03):261-262
[3] 楊建敏,孫淑貞.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護理滿意情況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5,(02):251-252
[4] 武箭.68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搶救和護理[J].中國療養醫學,2015,24(06):671-672
[5] 徐安娣,汪延輝,劉毅,季思思,章慧娣,徐玉蘭.溫州地區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礦物質代謝紊亂情況調查[J].浙江醫學,2 015,37(04):304-307,320
[6] 韓林露,徐梅昌,白牧鑫,楊蕾.實施強化健康指導對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5,(07):1247-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