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鐘
牙齒缺失是臨床上口腔科的常見病。即刻種植法和常規種植法均為臨床上進行牙齒修復的常用方法[1]。為了進一步比較用這兩種種植方法進行牙齒修復的臨床效果,筆者對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例牙齒缺失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例牙齒缺失患者。這5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況:(1)其牙槽骨均無骨折或明顯的缺損。(2)他們患牙的根尖部位均無明顯的肉芽腫。(3)他們均未患有口腔感染。(4)他們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我們將這50例患者隨機分為即刻組和常規組,每組各有25例患者。在常規組25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13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31歲至5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58±1.46歲。在即刻組25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2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31歲至5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37±1.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為即刻組患者使用即刻種植法進行牙齒修復[2],具體的方法是:(1)在為患者拔除患牙后,立即對其進行牙齒修復。(2)使用刮匙對患者牙齦創面上殘余的肉芽組織進行徹底的清除,并在其牙齦的創面上涂抹慶大霉素糊劑。(3)使用導鉆加深患者的牙槽窩,然后使用擴大鉆將其牙槽窩擴大。(4)對患者的牙槽窩進行清理,然后將種植牙植入其牙槽窩。
1.2.2 為常規組患者使用常規種植法進行牙齒修復,具體的方法是:(1)在為患者拔除患牙后3個月左右對其進行牙齒修復。(2)使用刮匙對患者牙齦創面上殘余的肉芽組織進行徹底的清除,并在其牙齦的創面上涂抹慶大霉素糊劑。(3)使用導鉆加深患者的牙槽窩,然后使用擴大鉆將其牙槽窩擴大。(4)對患者的牙槽窩進行清理,然后將種植牙植入其牙槽窩。
修復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修復后1個月時、修復后3個月時和修復后6個月時其種植體的穩定系數、修復后6個月內其牙齒松動的發生率、牙齦紅腫的發生率和牙周膿腫的發生率。
我們使用SPSS18.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修復后1個月時,即刻組患者種植體的穩定系數為63.72±10.23,常規組患者種植體的穩定系數為63.98±10.54。兩組患者在修復后1個月時種植體的穩定系數相比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在修復后3個月時,即刻組患者種植體的穩定系數為69.23±9.87,常規組患者種植體的穩定系數為64.02±8.25。在修復后6個月時,即刻組患者種植體的穩定系數為71.25±10.77,常規組患者種植體的穩定系數為65.25±10.21。即刻組患者在修復后3個月時和修復后6個月時其種植體的穩定系數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在修復后6個月內,即刻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牙齒松動,有2例患者發生了牙齦紅腫,有1例患者發生了牙周膿腫。即刻組患者牙齒松動的發生率為5.00%(1/25),其牙齦紅腫的發生率為10.00%(2/25),其牙周膿腫的發生率為5.00%(1/25)。常規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了牙齒松動,有2例患者發生了牙齦紅腫,有1例患者發生了牙周膿腫。常規組患者牙齒松動的發生率為10.00%(2/25),其牙齦紅腫的發生率為10.00%(2/25),其牙周膿腫的發生率為5.00%(1/25)。兩組患者在修復后6個月內其牙齒松動的發生率、牙齦紅腫的發生率和牙周膿腫的發生率相比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使用即刻種植法進行牙齒修復的即刻組患者在修復后3個月時和修復后6個月時其種植體的穩定系數均明顯高于使用常規種植法進行牙齒修復的常規組患者。這與吳琴艷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4]。
綜上所述,與使用常規種植法相比,使用即刻種植法進行牙齒修復可取得更好的遠期效果。因此,即刻種植法可作為臨床上進行牙齒修復的優選方法。
[1] 吳樹俊, 郭梅鳳, 王鵬鵬.用即刻種植法和常規種植法對牙齒缺失進行修復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2):239.
[2] 朱壯華.即刻種植在牙齒缺失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對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14):134.
[3] 張怡, 安義.即刻種植和常規種植在牙齒缺失修復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8):30-31.
[4] 吳琴艷, 陳傳耀, 孔羽等.即刻種植和常規種植在牙齒缺失修復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微創醫學,2014,9(02):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