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媛
兒童由于天性活潑好動,且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較差,因此易發生上肢骨折、燙傷等上肢外傷性疾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但多數患兒均不能主動地配合治療,因此,臨床上為患兒選擇一種操作簡單、麻醉平穩且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對提高其手術的成功率與降低其手術的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方法對行上肢手術的患兒進行麻醉,效果較好。該麻醉方法具有操作簡單、麻醉效果好以及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等優點[1]。為了進一步探討對行上肢手術的患兒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在我院進行上肢手術的56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上肢手術的56例患兒。這些患兒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其中,有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24例,其年齡為4~13歲,平均年齡為(7.4±2.3)歲,其體重為17~33kg,平均體重為(25.7±7.5)kg。在這些患兒中,有上肢骨折的患兒38例,有上肢燙傷的患兒14例,有上肢燒傷的患兒4例。
醫療人員要叮囑患兒的家長在手術前8h為患兒禁食,在手術前4h為其禁飲。在手術前30min使用劑量為0.02mg/kg的阿托品和0.2mg/kg的地西泮注射液對患兒進行肌肉注射。在患兒進入手術室前使用劑量為5mg/kg的氯胺酮對其進行基礎麻醉。待患兒進入手術室后,幫助其取仰臥位,并選擇其頸前斜角肌和頸中斜角肌的肌間溝位置進行穿刺。使用7號頭皮針進行垂直進針,進針的深度為0.5~1.0cm,在抽吸無回血后注入濃度為0.25%的羅哌卡因,羅哌卡因的使用劑量為0.5~0.6ml/kg。在注射結束后要用手指按壓患兒的注射部位1~2min[2]。術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一旦發現其生命體征出現異常要及時進行處理。
這56例患兒均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均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其對手術刺激和止血帶的耐受性均較好,且其術中和術后的生命體征均較穩定。其中,有4例患兒在術后出現了輕微頭暈的癥狀,無患兒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上肢手術是臨床上常見的手術類型之一。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進行上肢手術患兒的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3]。目前,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因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簡單、麻醉效果好以及患兒在術后的并發癥少等優勢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及患兒家長的青睞。相關研究認為,臨床上在對患兒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時應注意以下幾點[4]:①要結合患兒的年齡、體質及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并爭取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反復對其進行穿刺。②在為患兒注射麻醉藥物時,應該用手指按壓其穿刺部位上方的肌肉,以促進麻醉藥物沿其臂叢神經鞘向下擴散,從而增加麻醉阻滯的效果。③進針的角度應為向斜下方進針,避免因進針太深而刺入患兒的蛛網膜下腔與和硬膜外腔。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這56例患兒在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均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均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其對手術刺激和止血帶的耐受性均較好,且其術中和術后的生命體征均較穩定。其中,有4例患兒在術后出現了輕微頭暈的癥狀,無患兒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可見,對行上肢手術的患兒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顯著,可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并能降低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趙麗艷,常庚申,康定坤等.超聲引導下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5):479-481.
[2] 李海軍.小兒臂叢神經阻滯麻醉34例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3):88-89.
[3] 劉勇.小兒臂叢阻滯麻醉50例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3):383-384.
[4] 隋平.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08(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