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瑛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常見的一種肺實質性感染。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一旦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可明顯延長其呼吸機的使用時間,增加其死亡率[1]。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對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降低其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治療的時間[2]。為了進一步驗證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近期我院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7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5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7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我們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7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5例患者。在對照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他們的年齡在24歲~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3±5.2)歲。在該組患者中,有9例患者進行了顱腦手術,有11例患者患有腦血管疾病,有7例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有8例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他們中,有26例患者進行了氣管插管治療,有9例患者進行了氣管切開治療。在觀察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他們的年齡在27歲~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2±4.9)歲。在該組患者中,有11例患者進行了顱腦手術,有13例患者患有腦血管疾病,有6例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有5例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有24例患者進行了氣管插管治療,有11例患者進行了氣管切開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類型及治療方式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我院均對其進行補液、抗感染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等常規治療。同時,對這些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和對癥治療(例如對患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進行解痙平喘、止咳化痰等綜合治療)。在此基礎上,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如下護理:
1.2.1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病情監測、用藥護理、生活護理和體征護理等常規護理。
1.2.2 對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進行綜合護理的方法是:(1)進行環境護理。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由于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極易引發諸多感染性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須定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消毒和清潔,并使其病房保持適宜的濕度和溫度。同時,定期對病房進行通風,以改善病房的空氣質量。另外,在患者家屬探視患者時,護理人員應按照探視制度的相關要求對患者家屬探視患者的時間進行限制,以免患者發生交叉感染。(2)進行口腔護理。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引起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是其將口咽部含有細菌的分泌物經氣管導管與氣道的間隙誤吸入肺部。因此,在此類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須每日對其進行口腔護理,保持其口腔的清潔,從而降低其口腔內細菌的數量。另外,在對患者進行吸痰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保持其氣管導管的氣囊充滿氣體,以免細菌向下移行導致其發生肺部感染。(3)進行人工氣道護理。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工氣道的建立會對患者呼吸系統的正常功能和解剖結構造成破壞,導致其支氣管和氣管的纖毛功能受損,造成食物殘渣及口咽部分泌物在人工氣道處滯留。而長此以往會造成細菌定植,引起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因此,護理人員應每隔6h對患者的人工氣囊進行1次放氣(以免氣囊對患者呼吸道的黏膜造成過大壓迫),并保證通氣的有效性。同時,護理人員應保持呼吸機管路冷凝水收集瓶位于管路的最低位置,并及時更換被污染的管路。(4)進行腸內營養支持護理。有研究發現,對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因此,在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初期、且生命體征穩趨于穩定時,護理人員應盡快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另外,由于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胃腸動力減弱,故極易發生食物誤吸、胃內容物返流等并發癥。因此,在對此類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體位護理。具體的方法是:①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喂食前,須讓其取頭高位(可將其床頭抬高約35°),以減少其誤吸的發生率。②在對患者進行腸內營養喂食后,應繼續讓其保持頭高位約30min,以使其胃內的食物依靠重力的作用盡快進入到小腸,促進患者胃的排空,減少其胃潴留的發生率。
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病情好轉的情況和死亡的情況。
①好轉:經過治療和護理,患者感染的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其呼吸功能基本恢復正常。②未好轉:經過治療和護理,患者感染的癥狀無任何改善或在加重,其呼吸功能未恢復正常。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其中,以(x±s)的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好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其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對比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指進行機械通氣(MV)治療48小時后至拔管后48小時內出現的肺炎。此病是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4]。因此,臨床上積極探討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對預防其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具有重要的意義[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好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其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綜上所述,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有效地提高其治護的效果,降低其死亡率,進而保障其生命安全。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借鑒。
[1] 郭梅,王冬梅,肖林,等. 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4(6): 1002-1004.
[2] 杜育剛,曾杏梅,黎敏. 急診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21): 2394-2396.
[3] 蔡小芳,孫繼民,鮑連生,等. 兒童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 11, 20(5): 464-468.
[4] 于雪芝. 護理干預在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4(21): 100-101.
[5] 于洪濤,賈金廣,王敏,等. 呼吸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11,10(1):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