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津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是臨床上外科的常見病。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聯合使用通腑湯和常規療法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很好的效果[1]。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后發生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后發生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36例患者。這3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況:(1)其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2)他們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我們將這36例患者隨機分為通腑湯組和常規組,每組各有18例患者。在常規組18例患者中,有女性8例,男性10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27歲至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40±14.47)歲。在通腑湯組18例患者中,有女性7例,男性11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26歲至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14±12.2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為常規組患者使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胃腸減壓治療和補液治療。(2)將5~10mg的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到5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滴注1~2次,應連續用藥5~10天。(3)使用0.1mg的醋酸奧曲肽注射液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每天注射3次,應連續用藥5~10天。
1.2.2 在使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的基礎上,為通腑湯組患者加用通腑湯進行治療。通腑湯的藥物組成和用法為:芒硝、大黃、枳殼、厚樸、川楝子、烏藥、白芍、當歸、陳皮、木香、炒萊菔子。將上述藥物一起入鍋用適量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將藥汁置于輸液瓶內,對患者進行直腸滴注,每天滴注2次,每次滴注200ml,應連續用藥5~10天。
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開始用藥至腸蠕動恢復正常的時間和開始用藥至肛門排氣的時間。
治療,患者的腹痛、嘔吐和腹脹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未好轉,甚至在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治愈:經過治療,患者的腹痛、嘔吐和腹脹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2)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腹痛、嘔吐和腹脹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3)無效:經過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患者開始用藥至腸蠕動恢復正常的時間為(83.52±23.54)h,其開始用藥至肛門排氣的時間為(86.31±10.39)h。通腑湯組患者開始用藥至腸蠕動恢復正常的時間為(58.89±15.45)h,其開始用藥至肛門排氣的時間為(69.21±8.14)h。通腑湯組患者開始用藥至腸蠕動恢復正常的時間和開始用藥至肛門排氣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治療結束后,在常規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者有10例,為有效者有5例,為無效者有3例,常規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3%(15/18)。在通腑湯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者有15例,為有效者有2例,為無效者有1例,通腑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44%(17/18)。通腑湯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n(%)]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聯合使用通腑湯和常規療法進行治療的通腑湯組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獨使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的常規組患者。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通腑湯和常規療法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地縮短患者康復的時間。
[1] 李剛,謝曉華,于晶,張子敬.通腑瀉熱方輔助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42(4):38-39.
[2] 李贊.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4(2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