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靜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ncer,NSCLC)是臨床上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此病患者在發病的初期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而在得到確診時,其病情多已進入晚期或發生了轉移。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由肺癌引起的骨轉移約占所有癌癥骨轉移患者的35%,而在肺癌骨轉移中又以NSCLC發生的骨轉移最為常見(約有30%~65%的NSCLC患者在得到確診時就已存在骨轉移,且多為溶骨性骨轉移)。唑來膦酸(zoledronic acid)是咪唑雜環類第三代雙膦酸類藥物。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唑來膦酸可有效地抑制破骨細胞的異?;钚裕箰盒阅[瘤相關高鈣血癥患者的血鈣水平恢復正常,降低骨轉移癌患者骨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探討用唑來膦酸聯合GP方案治療NSCLC骨轉移的臨床效果,筆者對近期我院收治的62例NSCLC骨轉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2例NSCLC骨轉移患者。將這6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1例患者。在對照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他們的年齡在36歲~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2±4.67)歲;他們NSCLC的病程在1.3年~4.7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11±1.03)年。在觀察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他們的年齡在37歲~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7±4.98)歲;他們NSCLC的病程在1.6年~5.1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34±1.2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對照組患者使用唑來膦酸進行治療。唑來膦酸的用法是[1]:取4mg的此藥物,將其加入到1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10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用此藥液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在15分鐘左右滴完)。每4周治療1次,連續治療2次。
1.2.2 對觀察組患者在使用唑來膦酸進行治療(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的基礎上,使用吉西他濱+順鉑(即GP方案)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2]:①在對患者進行化療的第1天和第8天,取1000 mg/m2的吉西他濱,將其加入到10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用此藥液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在30分鐘左右滴完),每日靜脈滴注1次。治療21天為1個周期,連續治療2個周期。②在對患者進行化療的第1天~第4天,取20mg/m2的順鉑,將其加入到10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用此藥液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在30分鐘左右滴完),每日靜脈滴注1次。治療21天為1個周期,連續治療2個周期。
1.3.1 在這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我們參照數字評分法(NBS)對其鎮痛的效果進行判定(用數字0-10來表示疼痛的級別,患者疼痛的級別越高,說明其疼痛的程度越嚴重)。①顯效:經過治療,患者疼痛的程度下降2級。②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疼痛的程度下降1級。③無效:經過治療,患者疼痛的程度無任何改善或在加重。鎮痛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根據WHO制定的轉移癌療效評價標準,將這些患者骨轉移病灶的治療效果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4個等級。①完全緩解:經過治療,患者原有的骨轉移病灶全部鈣化或者完全消失,且治療的效果可維持28天。②部分緩解:經過治療,患者原有的骨轉移病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成骨性病灶的密度逐漸降低,且治療的效果可維持28天。③穩定:經過治療,患者溶骨性病灶部分鈣化或者縮小。④進展:經過治療,患者出現了新的病灶或者骨轉移病灶的面積增大??傆行?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分析。其中,以(x±s)的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照組的31例患者中,鎮痛效果被評定為無效的患者有17例,為有效的患有9例,為顯效的患者有5例,其鎮痛的總有效率為45.16%。在觀察組的31例患者中,鎮痛效果被評定為無效的患者有4例,為有效的患有13例,為顯效的患者有14例,其鎮痛的總有效率為87.10%。觀察組患者鎮痛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鎮痛效果的對比 [n(%)]
在對照組的31例患者中,骨轉移病灶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進展的患者有4例,為穩定的患者有10例,為部分緩解的患者有8例,為完全緩解的患者有9例,其骨轉移病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54.84%。在觀察組的31例患者中,骨轉移病灶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進展的患者有1例,為穩定的患者有4例,為部分緩解的患者有11例,為完全緩解的患者有15例,其骨轉移病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87%。觀察組患者骨轉移病灶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轉移病灶治療效果的對比 [n(%)]
骨是NSCLC常見的轉移部位,約占NSCLC遠端轉移的50%。其中,以腺癌骨轉移的發生率為最高,其次為小細胞肺癌和鱗癌。骨轉移的過程是由腫瘤細胞和骨組織微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個惡性循環過程。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骨轉移都發生在中軸骨,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中軸骨中含有大量的紅骨髓(主要由造血組織和血竇構成),腫瘤干細胞易在此處停留,進而形成轉移病灶。
一直以來,臨床上主要使用雙膦酸鹽治療由骨轉移引起的骨質破壞和由惡性腫瘤引起的高鈣血癥。唑來膦酸屬于第三代雙膦酸鹽類骨吸收抑制劑。它可以牢固地吸附在骨小梁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進而起到抑制破骨細胞發育及抑制前列腺素、乳酸等致痛物質產生的作用[3]。另外,有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4],將唑來膦酸與吉西他濱、順鉑等化療藥物聯和使用,還可以起到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和抑制腫瘤內血管形成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鎮痛的總有效率和治療骨轉移病灶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綜上所述,為NSCLC骨轉移患者使用唑來膦酸聯合GP方案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提高其鎮痛的效果及治療骨轉移病灶的效果,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期。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1] 李河釗.唑來膦酸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臨床治療方法[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5):768-769.
[2] 謝侃侃.唑來膦酸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2):12-13.
[3] 李田,葛海波,張久榮,等.唑來膦酸聯合GP方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J].西部醫學,2010,22(4):616-618.
[4] 谷耀偉,楊良鎖,陳亞麗,等.單純化療與聯合唑來膦酸治療肺癌骨轉移疼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