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周曉易 何洋



摘 要:本文以廣西1979年-2011年時間序列為基礎,運用VAR模型和VEC模型分析廣西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動態效應。實證結果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程度對就業水平存在較顯著的影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對產業就業結構的調節作用較弱;第一次產業產業滯留勞動力較大,第二次產業經濟增長較強,對勞動力需求較大。
關鍵詞: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經濟增長;VAR模型
一、文獻回顧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主要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流出,由于第二產業沒有合理吸收流出勞動力,勞動力大量流入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要部門。林毅夫(1994)在研究中指出,通過建立相應的資源配置制度促使資源優先流向重工業部門。這種發展戰略浪費了當時豐富勞動力資源、降低了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抑制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造成了中國產業結構的極大扭曲,為中國以后的經濟健康發展帶來了極大地阻礙。楊麗(2001)在研究中指出,在中國西部地區,政府政策干預較大,在西部地區產業發展中技術含量選擇與勞動力要素資源配置不合理等使得勞動力結構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經濟發展規律變動。
中國目前面臨嚴重的就業結構轉型滯后于產業結構轉型,阻礙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蔡晳, 王德文(1999)指出超常的人口增長,工業部門中高資金、低勞動力的資源配置,以及早先為優先發展重工業形成的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城鄉勞動力配置制度和就業體制造就了中國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胡秋陽(2007)指出中國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轉型的偏離主要由于工業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導致工業勞動力需求量大幅下降所致。其次農業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導致農業勞動力需求量下降、勞動力投入偏向第三產業及社會產出技術和投入不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矛盾也同樣促使了中國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偏差。1978年以來,我國開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所有制,同時引發就業結構的調整。就業結構能否與產業結構同步調整,有賴于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含量,知識技能結構及企事業用人自主權大小。
綜上所述,現階段研究表明中國產業結構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匹配,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生產率,但是對西部地區的實證考察不多。本文以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為視角,基于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2011年的數據,運用VAR模型及VEC模型,考察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對就業及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
二、廣西就業、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現狀描述
目前廣西總體從就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逐年上升,截止2011年,廣西第一、第二、第三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依次為54.11%,18.72% 和27.16%。從1979年至2011年就業結構一直呈現“一三二”結構。
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全年新增產值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作為產業結構指標,1979年至2011年產業結構維持在“二三一”結構,并且伴隨著第二產業比重逐年上升,二三產業比重逐年下降的趨勢。
以1978年為不變價格的基期,從1979年至2011年,廣西GDP以每年60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上漲,從1990年至2011年,農業年產值增長速度較慢,工業產值增長速度較快,服務業位于中間水平。
綜上所述,目前廣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總體上存在較為較重的偏離情況,就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從2005年開始,工業就業增長速度提高,2006年開始服務業就業人口下降,粗略上可以看出,近年來就業結構已經向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調整。進一步研究需要通過對產業結構偏離度、就業水平和經濟增長的數據進行考察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三、實證檢驗及結果
1.廣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的測算
所有采用的數據均來自1979年-2011年《廣西統計年鑒》,以1978年為不變價格的基期,計算出調整后三次產業的增加值,選取1879年-2011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人數,單位萬,得到圖1。
實證表明,一次產業就業結構偏離度大于零,結構偏離度較大,廣西一次產業就業比重大于產值增加比重,一次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力滯留在一次產業的情況較為嚴重。廣西二次產業就業結構偏離度小于零,且逐年增大,增大幅度較明顯,二次產業就業比重小于產值增加比重,二次產業就業結構的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且滯后程度逐年加深,結構的負偏離意味這二次產業存在勞動力轉入的可能。廣西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偏離度從絕對值看,自1879年以來,逐年下降,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趨于一致。1879-2004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偏離度小于零,自2005-2011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偏離度大于零,2011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偏離度為1.13%。說明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大規模流入第三產業,使得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偏離度大幅下降,三次產業勞動力吸納能力顯示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2.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與就業及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檢驗
(1)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
本實驗采用ADF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檢驗看出,模型變量為一階單整。
(2)VAR模型的建立及其穩定性檢驗
①VAR模型的建立
由ADF檢驗可知,可以建立VAR模型。根據對VAR模型各項穩健性指標選擇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為2.估計結果如圖3所示。
②協整檢驗
通過協整檢驗(圖4)的計算可以看出,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說明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與就業水平均存在長期協同互動關系。
③格蘭杰因果檢驗
基于Granger因果檢驗(圖5)結果本文推測廣西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帶動作用較弱,對產業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力度較弱;就業水平的增加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弱,對產業就業結構的調整力度較弱;產業與就業結構的偏離對就業水平和經濟的增長存在一定的制約作用。
(3)建立VECM模型
建立VEC模型得到估計方程(1)(2)。
其中-0.785+p_t-1+3.34e-6*Q_t-1表示pt與Qt的長期均衡關系,0.025-.032*D.p_t-1+0.0004*D.Q_t-1,1.83e-5-187.662*D.p_t-1+ -0.318*D.Q_t-1表示pt與Qt的短期波動關系。其中方程(1)的誤差修正項系數[D_p]L.ce1=-.221349,系數的p值為0.047,較顯著。說明若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過高,它會向著就業水平增長的方向下調。其中方程(2)的誤差修正系數[D_Q]L.ce1=297.0793,系數的p值為0.002,較顯著。說明就業量的過快增長帶動了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實證考察得到的結論有:
(1)廣西第一產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最大,第二產業次之,第三產業最小。第一產業滯留了大量勞動力需要流出,第二產業有待于勞動力流入,第三產業在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小。
(2)廣西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與就業水平之間保持長期協同互動關系。當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高于均衡值時,會向著就業水平的增長放下下調。而就業水平的過快增長會帶動就業與產業結構偏離程度的提高。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1)重點發展第二產業是提高廣西就業水平,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鑒于第二次產業在廣西相比于一、三次產業,具有較強的就業帶動作用,另外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小于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因此,根據加強力度推動第三次產業發展有助于就業水平,促進經濟增長。
(2)合理利用政策支持,合理引導第一產業滯留勞動力流向第二產業。廣西存在大量滯留在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多數勞動力屬于隱性失業狀態。引導勞動力流向勞動力相對較少的第三產業有助于提高廣西整體勞動力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
(3)放寬政策制約,促進第三次產業的發展。目前階段廣西第三次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有限。然而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由于受到行政條規的制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通過放寬政策約束,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有助于提高就業水平。
參考文獻:
[1]林毅夫,蔡昉,李周.對趕超戰略的反思[J].戰略與管理,1994(6):1-12.
[2]楊麗.析配第——克拉克定理在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局限性[J].經濟問題探索,2001(11):18-23.
[3]蔡晳,王德文.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與勞動貢獻[J].經濟研究, 1999(10):62-68.
[4]胡秋陽.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投入產出分析的視角[M].經濟科學,2007.
[5]龔玉泉,袁志剛.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機理[J].經濟學動態,2002(1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