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從2014年起在我國臺灣地區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包含了基礎教育的方方面面,配套子政策中的升學方式、考試政策等方面的改變力度尤其令人矚目。本文著重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的教育會考與之前實行的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做比較,指出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以及啟示,以期對大陸的基礎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臺灣十二年國教 入學 考試
一、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的基本概況
隨著臺灣社會與經濟發展,島內延長國民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十二年國教政策”經過近30年的探討論證,終于于2014年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教”教育政策,將原本的九年義務教育延長至十二年,將高級中等教育包含其中。
二、臺灣“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入學政策內容
在十二年國教中,最值得關注的政策之一就是高級中等教育中的免試入學政策。十二年國教主張到2014年要達到每個學區至少75%的學生可以免試入學,雖然仍保有0-25%的特色招生入學,但終極目標是要達到全面100%免試入學,提升就近入學率。這一政策是十二年國教中延長國民義務教育中最核心的配套政策,最主要的原因是臺灣自90年代起實施“基測”,這種強調升學率的教育方式在島內引起強烈的不滿:學生負擔沉重,家長深受其苦;教師工作繁重;社會對“明星高中”的追捧和迷思越來越重等等問題都隨著時間與實踐的檢驗愈發明顯。現行的“十二年國教”中的免試入學政策是指學生不必參加入學測驗即可升人高中或者五專,從2014學年起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將帶來75%以上的免試入學名額,并要求各學校不得制定入學門檻,當參加升學報名人數少于學校招生人數,就用“登記入學”的辦理模式全額錄取;當報名人數高于招生人數時,就采取“適性輔導入學”,高中職可依學生會考成績、學生志愿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學生畢(結)業資格、均衡學習、適性輔導、多元學習表現來錄取學生,以保證每個學生的入學機會。這樣一來,學生就不再需要像過去一樣通過比較考試分數的高低競爭升學,而是依照自己的興趣、性向、住家離學校的遠近等因素,填報理想學校的志愿,分發就學,使學生從名目繁多的測試與評價中跳出來,不再以考試升學上名校這種功利性的目的作為學習的意義。同時這也符合臺灣學界一直提倡的“快樂學習…‘適性發展”理念,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每個學生的公平人學及發展機會。
三、“十二年國教教育會考”與“基測”兩種升學考試方式的比較
“十二年國教”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規劃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基礎教育發展方向。其中讓民眾感到最直觀的是升學方式的變化,即由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以下簡稱“國中基測”)轉變為國中教育會考。雖然“十二年國教”提出“以免試入學為主”,但是2014年5月開始,九年級學生仍需要參加“教育會考”,以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并作為考量國中新生入學的標準。但是“十二年國教”上路后在島內引起巨大爭議,反對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升學考試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中教育會考”與“國中基測”從考試功能到成績呈現等等各個方面皆有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革點就是計分方式與成績呈現方式的不同。在計分方式方面,“國中教育會考”采用的是標準參照,著重在了解個人的測驗表現是否達到事先所設定的標準。“國中教育會考”的成績呈現方式則為除寫作測驗外,其他科目均分為三個等級:精熟、基礎及待加強;四個標示:也就是在三級“精熟、基礎和待加強”當中,會再進一步于精熟(A)中,再標示區分A+、A++;于基礎(B)中再標示區分B+、B++。各科等級的表現描述已有明確的標準,學生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可以參照這個標準來一一對照,查漏補缺,提高自身學習成就,減輕學生間的競爭壓力;通過學生在教育會考的表現,教育主管機關可了解學生在各標準的分布比例,借以有效監控學力。而國中基測采用的是常模參照,注重個人與團體內其他成員的比較,以此來了解個人在全體考生中表現的優劣。國中測驗結果是以“量尺分數”表示。國中基測(國文、英語、數學、社會和自然)每個科目的量尺分數為80分,各科加總之后依總分制作出全體考生的PR值,由于所分等級較多,學生之間容易相互比較產生壓力。
四、幾點思考
第一,相關教育名詞模糊不清
據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及媒體民調,“12年國教”均獲得7成以上家長支持,而大多數家長并不清楚“12年國教”之政策內涵,而是以“九年義務教育”去定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而言之,大多數家長心目中的“12年國教”就等于“免試且就近升學公立高中”,這意味著目前非完全免試、私校占近半招生比例現況實際上不可能滿足一般家長對十二年國教的期待。這樣的不滿情緒、被騙上當的感受在未來仍將不斷發酵。對于大陸來說,倡導考試改革,舒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是未來中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大陸的評價近年來也經歷了一些改革,如加大過程性評價在教學評價中的比重,改變以往“一考定終身”的舊觀念,“塑造健全人格”,“拓展個性空間,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天賦秉性,搭建多姿多彩的平臺,使每個學生都獲得自由發展”。我們的愿景與方向是充滿希望的,但在相關政策的前期理論驗證、中期宣傳、后期配套實施方面還不成熟。正如目前我國臺灣地區面對的窘境,國民教育是否等于義務教育?免試入學后的教育質量如何評價?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如何建立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社會大眾對明星學校的迷思問題嚴重
明星學校來自于聯招制度的設立,通過聯考將學生依照成績高低分發至不同等級的學校。在精英群聚的效應下,形成了明星學校的存在。明星學校的存在問題,使政府在后期中等教育階段的學區劃分與入學方式改革方面面臨相當大的困難與阻礙。一方面,明星高中自身反對“十二年國教”,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免試入學的方式上,“明星高中”認為“免試入學,特招為輔”的招生方式會影響生源的質量;另一方面,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一直以來夢想升入明星高中而勤奮苦讀,而“十二年國教”后,“明星高中”要開放75%的免試名額,那就意味著如果你不是本學區學生,就只能去爭取那僅僅25%的名額,升學壓力較之改革前更大。事實上民眾對明星學校的狂熱追捧實質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但值得肯定的是,“十二年國教”政策的學費政策方面采取了“高中一定條件免學費,高職及五專前三年免學費”的方案。由臺灣地區財政承擔了學費的大部分,解決了收入弱勢群體教育經費上的沉重負擔,對于均衡教育資源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對于大陸地區來說,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我國大陸地區的經濟弱勢群體相對來說數量更為龐大,特別是農村地區,高中的學費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一道無形的障礙,成為阻礙升入高校的通道。雖然國家在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如給優秀學生設置獎學金及助學貸款等,但是農村大學生比例偏低是赤裸裸的現實問題。臺灣地區在這方面的做法無疑為我們起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第三,大陸十二年義務教育值得期待
毋庸置疑,延長至十二年的國民基本教育對于臺灣來說對提高人才質量、提升臺灣本土競爭力甚至舒緩臺灣社會對立的現狀都有積極作用。在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這是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勢在必行。反觀我國,盡管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年年增加,但是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是令人感到振奮的是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速度較快,可為十二年義務教育奠定物質基礎。此外,中國已在深圳、珠海、浙江等地進行了十二年制義務教育的試點,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同時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在城市、農村也可以有所區別。不妨考慮重點將農村高中建成綜合性的高中,增加大量的職業教育選修課程,使農村學生在高中階段,既能學到走升學道路的知識,同時也能學到就業的技能。這樣他們就可以省下三年的學費,為家庭減輕了負擔,學生畢業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上大學或者是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