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文
【摘要】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和依據,教材的編寫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和重點,缺乏適用的文化教材將直接影響文化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教學中不能忽視地方文化的傳播和介紹,高質量的地方文化教材不僅是提高文化教學質量的突破口,也是留學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文章論證了文化教材編寫的必要性和作用,以及地方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文章從明確文化教學目標、規范文化項目選擇、靈活采用教材體例三個方面探討了地方文化教材編寫的思路。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地方文化教材 編寫
一、引言
漢語國際教育界的文化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討一直方興未艾。二者關系既密不可分,又相輔相成。不掌握一門語言不可能了解當地的文化,而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也不可能真正學好這個國家的語言。
教學界關于文化教學法的研究出現過四種不同的觀點,即“文化導入說”“文化揭示說”“文化融合說”“文化語言有機化合說”。其中以“文化導入說”和“文化揭示說”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二者所強調的都是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文化揭示說”的核心概念——“交際文化”概念的提出現在已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界不少同仁的共識。
當文化教學意識由不自覺走向自覺,專門的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材應運而生,這種教材是專門為開設文化課程而編寫的教材或教科書以及輔助教材。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和依據,教材的編寫往往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和重點,并且成為師生之間以及學習者和目的語社會之間溝通和合作的媒介。
二、文化教材的作用
(一)文化教材編寫的必要性
1.文化知識內部結構和邏輯的要求
文化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體現在語言當中的文化現象和說這種語言的民族或社團當中的文化現象。無論是語言層面的文化教學還是文化層面的教學,都具有系統性和層次性的特點。作為獨立的知識系統,文化知識具有內在結構和邏輯系統。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必須遵循這一內在科學性的要求。
從語言層面的文化教學來說,學習者對文化知識的獲取往往從語言點中獲得(如對詞匯意義和用法的理解),是零散的、隨機的、不成體系的;從文化層面的教學看,在缺乏教材系統、科學性的指導下,教師對文化項目的選擇是盲目的,容易附著個人意志和主觀色彩,也難以避免出現選材失當的問題,這些都不利于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全面和整體的把握。
2.教學方法科學性的需要
在缺乏適用的文化教材的情況下,教師自選教材或自編講義,其教學行為也容易缺乏科學性,不僅表現在文化項目的選擇上,也表現在教學方法上。在研究教學方法前,首先要研究“教什么”,只有把教學內容研究透了,知其所以然,學生才能據此學,教師才能依此教。一本好的文化教材能夠對教師的課堂行為進行科學引導,教師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和重點的安排在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和教學資源,根據不同類別的文化項目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習者的不同語言水平選擇合適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二)文化教材的作用
1.提高文化教學質量
好的文化教材是提高文化教學質量的突破口。從教材的本質來說,教材是作為教學和學習的資源存在的。一本高質量的文化教材能幫助教師遴選出適合于教和學的文化項目,并在體系上做好科學安排,同時能夠積極引導學習者走出課堂,走向目的語社會接觸實際的語言現象。而難易適中、生動有趣、科學實用的教學內容,富有操作性、刺激性和挑戰性的練習形式,更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課堂上更主動地配合教師。
2.促進學科建設
教學活動的科學性首先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和分類,包括從學習者不同的學習目的和需求出發對文化教學內容在范圍和深度上進行劃分,以及根據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由淺人深、透過現象發現本質來安排教學內容。《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語法大綱》和《漢語水平詞匯和漢字等級大綱》規范和框定了語言教學的內容,一部科學的《文化教學等級大綱》也應擔負起規范文化教學的任務。
三、地方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教學中不能忽視地方文化的傳播和介紹。這是由于:
第一,中國文化的廣博性。由于各民族、各地域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和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地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習俗等也存在很大差別,因此,漢語國際教育無論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手段等方面都應結合本地實際。
第二,地方文化的親近性。在中國文化的眾多亞文化當中,地方文化與來華學習的留學生關系最親近,其特殊性和特色也最能被學習者直接感知。了解地方文化有助于學習者更快地融入當地生活,同時為學習者了解中國的其他文化內容打下基礎。
此外,推廣地方文化對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各地獨特的文化形態可以通過漢語國際教育走向世界,從而增強地方文化的輻射力,帶動文化產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四、漢語國際教育地方文化教材編寫的思路
(一)明確第二語言文化教學性質,確定文化教學目標
明確第二語言文化教學性質,首先要區分母語文化教學和第二語言文化教學。不同于母語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習者以語言技能的掌握為主要目標,進入中高級階段后,文化課程可以給學生提供“知其所以然”的機會,激活他們在語言課上的點滴之思,把他們的文化知識系統化。母語文化教學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通過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而第二語言文化教學不是文化的專業教育,在教學中應注重文化差異的對比和文化矛盾的碰撞,引導學習者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按照“交際文化”理論,應尤其重視直接影響交際正常進行的文化知識。其根本目標是通過文化知識教學提高學習者對漢語接受、理解和使用的能力。
其次要區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與專門的文化知識教學課程。文化因素教學伴隨著語言教學進行,是零散的和隨機的,教學目標為“知其然”;文化知識教學的目的是解釋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以及一些特色的文化知識,包括歷史、風俗、地理等。
教材的體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中體現的教學方法都與教學性質和教學目標直接聯系,只有明確這些基本問題才能保證教材編寫在正確的方向進行。
(二)科學規范文化項目選擇,突出地方典型特色
關于文化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從文化教材編寫的角度來說,不管用哪一種標準,都必須遵循文化的內部結構和發展邏輯,形成科學嚴謹的文化教學大綱。除此之外,還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由淺到深地安排文化項目。初級階段的文化項目以交際文化為主,包括語言交際文化(禁忌、購物、待客等)、非語言交際文化(體態語、禮節動作、衣著打扮、室內裝飾、建筑設計等);中高級階段的文化項目應以文化心理、價值觀念的介紹為主。
最后,來華學習的留學生學習動機和目的各不相同,在教材編寫上,應明確定位,以滿足不同層面的教學需求。教材的趣味性和針對性密切相關,針對性越強,趣味性也就越強。
作為中國文化組成部分的各地地方文化,既具有中國文化的共性,又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地方性、文化特定性和環境局限性的特征。地方文化版塊應選取地方文化中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內容,以及學習者能夠了解到、接觸到、使用到的那部分文化知識。
(三)重視分析學習者基本條件,靈活采用教材體例
文化教材的體例相比較語言教材更為豐富多樣,有的分章節介紹,有的按專題介紹,有的采用和語言教材相類似的體例,包括課文、生詞、注釋、練習等版塊。教材體例與教學呈現方式密切相關,不管使用什么樣的體例,都應首先和教材的使用者基本條件以及教學目標相符合,文化教材的體例并不具有隨意性。
第二語言學習者區別于母語學習者的基本條件包括自然條件和認知條件兩方面。在自然條件方面,第二語言學習者年齡參差不齊、文化程度各異,學習目的和動機各不相同;在認知條件方面,第二語言學習者是在已掌握一種語言和文化的情況下學習,并且大部分已具備成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對初級水平的學習者來說,語言各項技能尚在發展初期,對目的語文化知識處在積累階段,以可感知的表層文化學習為主要內容。在教材體例上應注重擴充學習者的詞匯儲備,必要時采用注釋解釋專有文化詞匯;在練習形式上應鼓勵學習者走出課堂,投入到當地的文化環境中;在呈現方式上可提供圖片、報紙、雜志、音樂、電影、博客、微博、書信、日記等不同來源的資料。中高級語言水平的學習者,隨著語言技能的發展,其文化知識也有相應的積累,這一階段的學習者需要對前期的文化知識做系統科學和理性的歸納,以深層文化為學習的內容,在教材體例上應注重突出文化內部的結構和邏輯,注重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差異的揭示。
五、結論
文化教材的編寫與語言教材的編寫都需要教學大綱作為指導性的文件,使之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在教學內容、教材體例以及所體現的教學方法上,文化教材的編寫都不具有隨意性,必須與教學目標以及學習者的基本條件相符合。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不同于母語文化教學,也不同于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漢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嚴謹科學的內部結構和邏輯。
地方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地方文化教材的編寫應在科學的框架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和實用性,成為留學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