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 李雷 張露青
【摘要】表面解剖學是臨床護理操作的重要基礎,為提高本科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南京醫科大學在實驗教學中增設了表面解剖學內容。通過加強學科交叉和教學團隊建設,編寫針對護理專業的實驗指導,并創新實驗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表面解剖學實驗教學探索,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促進了學生更有效地掌握人體重要的體表標志。
【關鍵詞】表面解剖學實驗 本科護理專業
表面解剖學是通過觀察和活體觸摸的方法來研究人體內部器官和結構在體表定位的科學。護理多項操作技術,如:穿刺、注射、插管等,都需要操作者具備扎實的表面解剖學知識。長期以來,護理專業的解剖教學多沿用臨床專業的教學模式,并未突出護理特色,特別是實驗教學,多是通過觀察器官的形態、結構來驗證書本知識,而與護理操作密切相關的表面解剖學知識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同時,本科護生對很多體表標志不能準確定位,影響了其護理操作。因此,我校解剖學系與護理學院共同啟動了“以護理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護理專業解剖教學改革,在護理解剖教學中增設了表面解剖學內容。現總結四年的教學經驗,以期拋磚引玉。
1 注重教學團隊建設和學科交叉
專業知識豐富、教學功底扎實且富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是進行教學改革的關鍵力量。我們的表面解剖學實驗教學團隊包括解剖學教師3人、護理學教師1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1人,主管護師1人。團隊負責教師參與編寫了國內首部本科護理專業的《人體解剖學》,多位教師主持及參與了省、校級護理專業教改課題。團隊始終重視解剖學與護理學的學科交叉,通過教學研討、集體備課及護理操作培訓等形式,組織解剖學教師進行護理專業知識學習,掌握相關護理操作的理論、操作流程和最新進展,以期達到增強表面解剖學實驗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目的。同時,表面解剖學實驗課在護理基礎實訓室進行,既保障了課程的開展,又能促進解剖學和護理學之間的學科交流。
2 編寫針對護理專業的實驗指導
團隊參考丁自海教授主編的《人體解剖學》、第39版《格氏解剖學》中的表面解剖學內容,針對護理專業選擇了60個人體表面結構編寫成實驗指導,內容分為:體表的骨性和肌性標志、內臟的體表投影、血管神經干的體表投影三部分。實驗指導突出了觸摸方法這一特色,觸摸方法均經過集體討論和實踐,簡單有效,便于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和觸摸。例如:前斜角肌對于鎖骨下靜脈穿刺具有重要的定位作用,我們參考Serga Tixa的方法并做了改進,改進后的觸摸方法是:被檢查者頭轉向對側,暴露該側的胸鎖乳突肌,摸清其胸骨頭和鎖骨頭,在鎖骨上方沿該肌鎖骨頭后緣均勻用力向深面按壓,同時囑檢查者深吸氣上抬胸廓,即可摸到收縮的前斜角肌。對于血管神經干的體表投影,我們設計的方法是:先在體表定位幾個關鍵點,再把這幾個點連成線即可。例如:橈神經及其淺支的體表投影:腋后襞肘窩外側.腕關節前方橈動脈搏動點手背虎口區。通過以上四個點連線來進行定位橈神經,學生很容易掌握肱骨干骨折易損傷該神經,并會出現虎口區皮膚感覺障礙。
3 創新實驗教學方法
表面解剖學實驗課在解剖學理論課后進行,共6學時,實行小班分組教學,每班30人,分為6組,課前準備好止血帶、血壓計、聽診器及水溶性記號筆等實驗用品。
3.1討論學習,觸畫結合
課前要求學生預習,并對照實驗方法在體表進行觸摸和定位。實驗課上,實行組長負責制,各組由組長按照實驗指導的要求組織同學進行討論和定位,教師主要進行方法指導、答疑和考核。對于臟器和重要的血管、神經,可用水筆在體表畫出其體表投影。例如:頸內靜脈是臨床上常用的穿刺置管的深靜脈之一,要求先在頸部準確定位胸鎖乳突肌、胸鎖關節、鎖骨等體表標志后,再用記號筆畫出頸內靜脈、肺尖等的體表投影。在實驗課中,組員輪流被檢查,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程度,還可以模擬護患交流,培養溝通技巧。
3.2強化考核,突出應用
每次實驗課,教師都會對各組同學進行考核,并記人平時成績。考核的問題從臨床應用角度進行情景設計,既檢查對知識點的掌握,又考查其定位體表結構的方法是否正確。例如,情景一:長期臥床患者,請找出體表容易發生壓瘡的部位,考查學生對體表骨性突起能否正確定位。情景二: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常選擇L3-LA或L4-L5椎間隙進針,請定位第四腰椎,考查用兩側髂嵴最高點連線來確定第四腰椎棘突。情景三:化療病人輸液時,擬從貴要靜脈進行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請在體表畫出貴要靜脈到達上腔靜脈經過的途徑,考查學生對上肢淺靜脈和上腔靜脈主干架及其流注關系的掌握情況。這些情景題目的設計,符合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臨床操作的意義(有什么用?),體表結構的定位方法(怎樣找?),最后才是準確地定位(在哪里?)。實驗課時必須強調,學習和考查的重點是臨床操作的解剖學基礎,而護理操作技術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則不屬于表面解剖學的實驗內容。
4 總結與思考
我校本科護理專業表面解剖學實驗開展四年來,深受學生的肯定和歡迎。在組長負責制的討論式實驗模式下,絕大多數學生積極動手參與,考核結果優良率達到95%以上。問卷調查顯示:98.5%的護理專業學生認為開設表面解剖學實驗課很有必要,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護理學成為一級學科后,隨著護理學的快速發展和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專業的解剖教學也正面臨著全面、深刻的變革。丁自海教授呼吁,“護理應用解剖學”應獨立設置為一門必修課,高殿帥教授也開設了“護理局部應用解剖學”。國外也有學者認為:把解剖教學和護理實訓結合在一起,能同時加深對解剖學和護理學的深刻理解。我們的體會是:解剖的生命力永遠在于臨床應用,應適當減少單純的解剖理論教學,逐步完善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的實驗教學,使基礎醫學教育更好地為專業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