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錢鋼++徐金英++唐關敏
[關鍵詞] 腋靜脈造影;x線透視下骨性標志定位;穿刺;坦搏器電極導線
中圖分類號R318.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5)06-0497-02
doi:10.3969/1.issn.1009-816x.2015.06.22
心臟永久起搏器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起搏器的電極導線植入是心臟起搏器手術的關鍵步驟。經皮鎖骨下靜脈穿刺方法目前最為常用。但近年來有關經鎖骨下靜脈途徑植入電極導線并發癥報道(如氣胸、鎖骨下擠壓綜合征等)日漸增多,故有必要開展新的靜脈途徑植入電極導線。而腋靜脈起始于第一肋外緣,因此起搏電極導管不受鎖骨和第一肋夾角及肌肉韌帶的擠壓,故經腋靜脈途徑植入電極導線再次受到重視。雖然經腋靜脈穿刺植入電極導線早在1987年即應用于臨床,但因其缺乏簡單易行及可靠的穿刺技術而未能廣泛應用。本文對我院2014~2015年置入心臟永久起搏器患者,采用經前臂行腋靜脈造影聯合X線透視下骨性標志定位穿刺腋靜脈植入電極導線,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已全面替代經鎖骨下靜脈途徑。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本院共植入心臟永久起搏器共180例。其中經腋靜脈置入起搏電極的患者171例,男93例,女78例,年齡33~93歲,平均(66.19±10.07)歲。所有患者均經Hoher等檢查,診斷為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雙束支或三束支傳導阻滯及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所有患者均具備安裝心臟永久起搏器指征。其中穿刺左側腋靜脈166例,右側腋靜脈5例。另外9例患者穿刺腋靜脈未成功改行鎖骨下靜脈穿刺。1.2方法:術前在術側前臂靜脈留置18號套管針。術中患者平臥位,經套管針注射造影劑10至20ml,記錄腋靜脈影像。以腋靜脈造影影像為指導及X線透視指引下,于鎖骨下第一肋外2~3cm,在腋靜脈正上方以450至900角度進針,針頭指向肋鎖交界處,注射器呈負壓狀態,針尖可以觸到第一肋骨但不超過第一肋骨內緣,再緩慢回撤,穿刺回抽到靜脈血后經穿刺針植入導引鋼絲(圖),透視下確認導引鋼絲進入下腔靜脈。如穿刺5分鐘不成功或誤入動脈則改鎖骨下靜脈穿刺。穿刺成功后按照常規方法制作囊袋。然后,經導絲送入可撕裂血管鞘,分別將心房心室電極送至右心耳及右心室并固定電極、測試參數。最后,將起搏器脈沖發生器與心房心室電極連接并放入囊袋,縫合切口。
1.3 統計學處理:數據分析采用SPSS13.0版軟件。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腋靜脈穿刺情況: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腋靜脈造影。在成功穿刺腋靜脈的患者中,植入單腔起搏器35例,雙腔起搏器136例(包括更換心房、心室電極導線)。9例穿刺腋靜脈不成功患者改行鎖骨下靜脈穿刺,其中有4例再次行前臂靜脈造影,提示腋靜脈痙攣明顯,予硝酸甘油針對癥處理及等待10余分鐘仍未緩解。另有6例植入雙腔起搏器患者第1次穿刺腋靜脈成功,但第2次穿刺腋靜脈不成功,改用1針雙鞘技術植入電極。累計穿刺腋靜脈360例次,成功335例次,成功率93.05%。穿刺腋靜脈成功組與不成功組平均年齡、性別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年齡(66.39+10.01)歲對(67.03+9.6)歲,P>0.05;男女比例49.6%對38.3%,P>0.05]。在改行鎖骨下靜脈穿刺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行鎖骨下靜脈穿刺后出現氣胸,經穿刺引流吸收好轉;另1例患者術后出現術側腋靜脈鎖骨下靜脈血栓,經抗凝治療后好轉。所有成功經腋靜脈途徑患者,有1例植入鋼絲后鋼絲周邊持續滲血,壓迫無效,拔出鋼絲重新穿刺,再次植入鋼絲后無持續滲血現象;有1例患者出現氣胸,自行吸收好轉,其他患者住院期間無血胸、氣胸及靜脈狹窄、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
2.2 起搏器植入情況:起搏器參數測試:心房閾值0.5~1.5V,阻抗290~1060歐姆,感知1.2~5.6MV;心室閾值0.4~1.3V,阻抗320~1320歐姆,感知4.9~29MV。所有患者起搏系統功能良好;術后隨訪未發現起搏器電極導線磨損、斷裂的病例。
3 討論
鎖骨下靜脈在鎖骨下走行變異小、管徑粗,故經鎖骨下靜脈穿刺方法具有簡便易行、成功率高的特點,目前仍為國內最常用的起搏器電極導線植入方法。但經鎖骨下靜脈穿刺方法也有多個缺點:如有2%的血氣胸發生率;容易發生鎖骨下靜脈擠壓現象,導致電極導線磨損、斷裂;誤穿鎖骨下動脈時難以壓迫止血等。經頭靜脈途徑植入電極導線可以避免鎖骨下靜脈的缺點,但頭靜脈需切開、且有15~20%的患者有解剖變異或直徑細小,常出現手術費時、較粗的除顫電極或多根電極導線植入困難,目前較少用。而腋靜脈是鎖骨下靜脈向外的延續,經腋腔至第1肋骨外側緣處移行于鎖骨下靜脈。以胸小肌上、下緣為標志將其分為3段:胸小肌下緣至大圓肌腱下緣為第1段,胸小肌上、下緣之間為第2段,胸小肌上緣及第1肋外側緣為第3段。腋靜脈第3段匯入鎖骨下靜脈多數在第一肋骨與鎖骨交界處,位置相對固定,變異較少胲處在胸廓外,無伴行的神經,管徑粗大,動靜脈距離較大,誤穿動脈概率低,即使誤穿動脈,由于無骨性組織遮擋,容易壓迫止血;前有肋骨的阻障作用,也遠離胸膜項,穿刺進入胸腔可能性小,不易造成氣胸;因此腋靜脈第3段是理想的穿刺點。在此處行腋靜脈穿刺植入起搏電極導線可以避免鎖骨下擠壓綜合征、降低血氣胸等風險,兼具鎖骨下靜脈及頭靜脈途徑的優點。經腋靜脈穿刺植入電極導線早在1987年即首次使用,但因缺乏簡單易行及可靠的穿刺技術而未得到廣泛應用。先后有多種腋靜脈穿刺方法應用于臨床,早期大多采用體表標志定位法,后來又發展了超聲、腋靜脈導絲及分離腋靜脈等輔助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而未能在臨床推廣應用。故有必要總結出簡便易行、成功率高的穿刺技術。最早經X線透視下骨性標志法穿刺腋靜脈是1993年Byrd提出,國內萬征等也從1998年開始應用此法,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單純骨性標志定位需有著嫻熟的穿刺技巧及掌握精確的解剖知識,不利于臨床的大量推廣,尤其不利于初學者。本文在此方法基礎上,采用經前臂靜脈造影顯示腋靜脈,再聯合X線透視下骨性標志定位穿刺腋靜脈植入電極導線,使操作更簡便、精確,尤其對于初學者,更易于掌握及臨床推廣。本文腋靜脈穿刺成功率高達93.05%,大部分穿刺2~3針內即可成功,隨著經驗的積累,成功率還可逐漸提高。本文有9例患者穿刺未成功者及6例第二針穿刺不成功者,在穿刺時訴術側疼痛、肩部緊縮以及穿刺次數多;考慮系局部麻醉不充分、患者緊張及穿刺次數較多致血管痙攣,導致穿刺不成功。另1例患者術后出現術側腋靜脈及鎖骨下靜脈血栓,該患者穿刺次數較多,時間長達10余分鐘,因穿刺腋靜脈不成功再改行鎖骨下靜脈穿刺,考慮血栓形成與穿刺次數多致血管創傷有關。在成功穿刺患者中有1例植入鋼絲后鋼絲周邊持續滲血,壓迫無效,拔出鋼絲重新穿刺,再次植入鋼絲后無持續滲血現象,考慮穿刺致小動脈和腋靜脈貫穿傷,置入鋼絲后因動脈穿刺點無法閉合且壓力高,故產生持續滲血,經拔出鋼絲壓迫數分鐘后持續滲血現象消失,提示腋靜脈穿刺有利于局部壓迫止血;出現的1例氣胸患者,術后查閱穿刺影像,提示穿刺針進針過深,針尖完全超出第一肋內側緣所以,這些并發癥均和術者的操作不當有關。故為了提高腋靜脈穿刺成功率,進一步減少并發癥,本文體會是:①當穿刺超過5分鐘仍不成功或誤穿動脈時,應及時停止,避免局部反復穿刺,并再次行腋靜脈造影,評估血管情況;及時改行對側穿刺或鎖骨下靜脈穿刺;②局部麻醉應充分,做好病情解釋安撫,避免因疼痛、緊張等致血管痙攣;③進針后全程保持負壓,針尖絕不可超出第一肋內緣。
綜上所述,本文經腋靜脈穿刺放置電極導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其有著優于經鎖骨下靜脈、頭靜脈途徑的顯著優點,故越來越受到重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經前臂靜脈造影聯合X線透視下骨性標志定位法穿刺腋靜脈植入電極導線操作簡便易行、成功率高,不增加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