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陸地
摘 要 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消極的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其產生是教師將其工作付出與回報進行比較時出現不平衡的結果,涉及到教師的社會價值比較、教師所處學校的組織氛圍、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歷程、學生心理與行為表現的多樣性與教師教育行為效果的間接性之間的矛盾以及教師本身個性方面的特點。教師進行自我調適來應對職業倦怠一方面要求教師充分了解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意義,學會正確評價自己的教育活動的效果,從而積極對待自己的工作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要求從制度上在全社會范圍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學校各級管理人員要積極為教師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教師能取得教育教學的成就。
關鍵詞 教師 職業倦怠 自我調適
引言
根據美國教育協會(NEA) 的調查,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教師的職業倦怠逐漸成為影響教師生涯發展最嚴重的心理障礙之一,探討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尋求職業倦怠自我調適的方法目前已經成為教師研究中的重要問題。[1] (陳琦 劉儒德.(2007).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P100)根據一些組織或研究者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在我國,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課題組2000年的一份檢測報告顯示,有超過半數的中小學老師存在心理問題。該報告是對遼寧省14個城市167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調查后做出的。檢測發現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15%屬中度心理障礙,2.49%已構成心理疾病,調查還顯示69%的教師自卑心態嚴重。在美國,教師的工作倦怠也引起了臨床心理醫生的普遍重視,Farber(1991)估計,有30%~35%的美國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強烈不滿,而5%~20%的人則已處于工作倦怠狀態。可見,隨著社會對教師職業重視程度的提高,教師與其他職業同樣體驗到職業競爭的危機和心理壓力。 [2]( Farber. B. A. Crisis in education :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2a ,1991. (P11))職業倦怠的基本含義倦怠本意是一種情緒性衰竭的狀況。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1974 年在研究職業壓力時首次提出“職業倦怠”,專門用以說明個體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的一系列心理與生理綜合癥。1981 年瑪勒斯等人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確定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份:[3] (曾玲娟. (2002).新世紀的關注熱點:教師職業倦怠[J ] .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1) :83~90.) (1) 情緒衰竭,指個體情緒與情感體驗處于極度疲勞狀態, 喪失了工作熱情; (2) 非理性化,指個體以消極、否定或無動于衷的態度對待工作對象; (3) 低個人成就感,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降低。目前,職業倦怠現象被人們普遍認為是現代人的一種心理疾病。
1 教師的職業倦怠與表現
1.1 教師的職業倦怠
從現有的研究看,職業倦怠在助人行業中表現極為明顯。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助人行業,有些研究者指出教師作為從事教育的專業工作者,在其生涯發展的一定階段往往會表現出明顯的職業倦怠,它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消極的反應,是教師將其工作付出與回報進行比較時出現不平衡的結果,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教師職業倦怠作為一種職業性傷害給教師、學生與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1.2 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表現
教師一旦產生職業倦怠就會對教育工作缺乏動機和興趣,勉強維持教學工作,在內心產生一種對教書育人的厭煩和心力俱疲的狀態,導致教學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的降低。教師職業倦怠可以說是一種心理疾病,彌散在教師的心理與行為的各個方面。
下面我們主要分析一下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后在工作、人際交往以及生活適應等幾個方面的表現:
1.2.1 工作熱情和興趣喪失、工作滿意度低,出現離職與曠職現象
這是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后在教學工作中的表現,教師一旦產生職業倦怠就會在工作中缺乏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在教學方式選擇上不求與學生與教學內容相適應,教學態度不認真、懶散,更有甚者是無意從教,工作厭煩,想改謀他職。這種狀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改變,就會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而且相互影響,出現惡性循環,既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又有礙教育質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學的改革。
1.2.2與人關系方面表現出對同事與工作對象有情感的疏離和冷漠
出現職業倦怠后,教師往往會感到學生太愚笨,自己工作難以產生效果;同事之間有太多的競爭,太多的矛盾,不好合作,這樣教師就會不愿與學生接觸,從行動上、心理上疏遠學生,常常對學生發無名火,謾罵以至體罰學生。對待同事也不想有比較深的交往,不愿意與同事合作進行教育研究與改革,以提高教育質量。
1.2.3有巨大的壓力感
產生職業倦怠的教師對個人的生活也會表現出種種不適,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有些研究者的調查表明教師會表現出多種壓力癥狀,依次表現為疲勞、挫折、憤怒、緊張、焦慮、壓抑、神經質、頭疼、心跳加快、沒有能力應付、失聲、血壓高、恐懼、胃病與經常性流淚出汗等。
2 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
一般認為,教師職業倦怠形成的原因是多樣的,有職業原因、社會原因和教師本身的主觀原因,對此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都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美國教育協調人員通告委員會在20 世紀80 年代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包括: [4](王以仁等. (1999)教師心理衛生[M] .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P20~25) )(1) 教師很少或沒有做決定的機會,表現為教師對選購教學物質方面沒有決定權力; (2)教師職業晉升不易; (3) 社會大眾與家長對教育要求過高過嚴; (4) 教育經費與薪酬不夠; (5) 教師往往因為教育活動,受到來自多方面的言語批判; (6) 教師負責的文書作業數量太多; (7) 教師調動工作的被動性。加蘭德圍繞學校環境也對教師的職業倦怠進行了探討,他提出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有如下幾項:(1) 校長對教師的某些教育與處理不當; (2) 學校缺乏足夠的資源可供使用; (3) 準備課程的時間不夠;(4) 學校管理缺乏效率; (5) 教師的教育工作缺乏家長的支持; (6) 教師工作上升與晉升的空間太小; (7)教師與同事之間人際關系方面不良。國內對教師職業倦怠的現象目前研究尚少,缺乏比較系統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從已有的研究看,一般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涉及到教師工作與生活的各個方面: (1) 教師工作負擔重,工作時間緊,壓力大;(2) 學生品行與學習情況不如人意,教師無法真正控制; (3) 教師的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 (4) 社會比較與認知不協調; (5) 學校組織氛圍不良; (6) 教師個人性格方面的特殊性。上述研究表明,教師的職業倦怠的產生與教師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校的工作環境、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以及教師本身人格特征密不可分。從本源上看,職業倦怠的產生是由于個體對自身工作的付出與得到的回報之間不平衡的知覺而導致的心理與行為上的消極反映。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職業倦怠的產生涉及到社會與個人的價值體系,尤其涉及到人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工作付出與工作回報之間的價值比較。由于個人的價值體系的形成是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作用個體的結果。因此一般說來影響個體職業倦怠的原因也就涉及到個體所處的社會對個體所從事的職業的價值認識,也涉及到個體本人對自己職業的付出與回報之間的評價與比較。基于這種認識,筆者認為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2.1 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是教師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比較產生不協調的表現
從情緒與認知的關系來看,消極情緒的產生,往往伴隨有消極的認識。教師職業倦怠作為一種消極的情緒,與教師將自己的工作及回報與社會其他行業的人員進行比較時,出現不協調而產生消極的認知密不可分。[5]( 俞國良.(2001) 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J ] .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 :20~26.)在這個比較過程中,社會對教育與教師的認可、社會對教育的投入以及教師本身對教育工作的投入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根據人們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它的產生不僅僅取決于絕對的個人物質、個人的名譽與社會地位,幸福感的產生更是個體的一種主觀感受與主觀判斷。教師要在社會生活與教育過程中產生幸福感,避免主觀的失落,產生職業滿意、喜歡教育事業的情感,一方面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教師與教育具有比較高的社會認可,另一方面也許更需要教師的行業與教師的角色在全社會的職業比較中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正因為此,當全社會沒有形成良好的尊師重教的風氣,教育投入與教師收入不能得到充分保證時,教師的社會比較就會出現不協調的結果,產生職業倦怠。
2.2 教師的職業倦怠的產生涉及到教師所處學校的組織氛圍
學校組織方面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包括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定位、學校內部的角色規定、學校的領導風格等,其中有些研究指出學校內部的角色規定是極為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角色沖突與角色模糊與教師職業倦怠有著顯著相關。角色沖突是個體面臨兩種或兩種以上沖突的情境而又需要做出角色行為時所產生的心理內部矛盾;角色模糊則是指個體由于對自身職業的權利與責任等缺乏清晰的認知而感到工作無所適從。威爾遜認為“所有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在沖突和不安全感”。教師是接受社會委托以培養學生為己任的專職人員,他必須對學生高度負責。教師職業也是角色沖突的一種典型情境,隨著學校功能的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教師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重化,他不再僅僅是教員,還要是領導者、心理咨詢師、學生的知己和朋友、時代楷模等,他的一言一行總處于社會大眾有形或無形的監視中。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一名教師往往難以處理多種角色間的矛盾關系。如既要樹立教師權威又要成為學生的朋友,既要履行教員職責又要擔當父母代理人,等等。這一切,使一個富于責任心的教師在經歷了多種角色沖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校領導與同事沒有給予恰當的幫助,特別是教師因為某些不當而受到學校領導的不加關懷的批評,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就會缺乏對學校的歸屬感,漸漸出現職業倦怠。
2.3 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歷程的影響
人們常說教育是一門藝術,那么要熟練的掌握這門藝術,形成良好的技能就需要一定時間的不斷的練習,換一個角度說要成為優秀的教師需要一個過程。美國學者費斯勒認為教師的生涯發展可以看成是一種專業人員的成長,教師成長總的可分為求生存時期、鞏固時期、更新時期和成熟時期四個階段。費斯勒從整體上考察教師發展歷程,提出教師生涯循環論。他認為,教師發展經歷職前教育階段、引導階段、能力建立階段、熱心和成長階段、生涯挫折階段、穩定和停滯階段、生涯低落階段和生涯退出階段。這些研究將教師發展視為一種生涯發展,這種生涯與其它一般生涯相比較,我們發現教師生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教師生涯發展的歷程中是沒有明顯的高低之分的。教師始終只是教師,雖然經歷多年但教師的身份是不變的。其次,教師從事的是一種比較單調的工作。教師的教學活動并不需要教師與外界建立太多的聯系,這種工作反而要求教師能夠謙虛并潛心鉆研教學的規律,全身心投入工作。第三,教師的工作對象具有多樣性,而且與教師的年齡及心理的差距也日益擴大,從某種意義上看,教師的教育效果是隨著教師生涯的發展而經歷一個提高-平衡-再下降的過程。換一句話說,教師的職業回報總是有一個起伏過程,因此,作為一個教師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不思進取,要學會根據自己職業發展的階段,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很多教師看不到這一點,對自己教育工作產生了不恰當的期待,從而產生了消極的情感體驗。
2.4學生心理與行為表現的多樣性與教師教育行為效果的間接性
從我國的傳統看來,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現在我們提出教師要教書育人,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實質上對教師都是要求其能對學生產生廣泛的影響。這種社會要求反映到教師本身的期望方面就是教師對其教育的回報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體現在教師的物質回報,而是精神上的回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在學生心理與行為方面的表現。也許教師可以忍受沒有收入、沒有好的物質待遇,但一個教師絕對不能忍受自己教育的學生不可造就,沒有進步。然而,如何有效地評價教師的工作? 評價教師的教育效果? 或者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對學生作出評價? 由于教師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努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學生本身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學生的心理與行為上的變化也是多樣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依據學生一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也不能就某一方面對學生作出評價,并由此來評價自己的教育效果。同樣,如果學校總以各種“率”作為檢驗教師成效的標準,獎勵與批評機制不健全,各種考核評比增多等,就會使教師疲于應付,沒有時間與精力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教育,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促使教師心理產生倦怠。
2.5教師個人性格上的特殊性
教師個體的認識偏差常常與個體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研究表明,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不現實的理想和期望,較低的自我價值與判斷,自信心低,對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準確認識和客觀評價等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但有關文獻認為,那些富有理想和熱情洋溢的教師,以及執著地為實現其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為什么兩種相反性格特征的人都會產生職業倦怠呢?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盡管結果一樣,但二者的機制卻存在差異,對于具有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因為他們會在工作中受其影響而表現出工作的失敗,從而產生職業倦怠;而后者則是因為這些教師對工作過分投入,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學生,但當他們覺得自己對工作的投入與從工作中的所得不相匹配時,職業倦怠就可能產生。而且,這部分教師由于過分投入工作而極少參與組織活動,這樣也就減少了獲得社會支持的機會。個體因缺少社會支持而導致疏離,疏離又使個體陷入更深的社會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環,最終發展成職業倦怠。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具A 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師也易產生職業倦怠[6] (陳琦 劉儒德.(2007).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P102))一般而言, 具有極端的挑戰性,爭強好勝,力求把握環境,時間觀念強,做事急躁的A 型人格特征的人較易導致職業倦怠。研究發現A 型與B 型的人在應激反應的多項變量上有較大差異,尤其是在焦慮、疲勞、心理癥狀、健康指標、角色過度負荷和物質沖突上,A 型性格都比較明顯,這些表現與倦怠的心理成分有很高的相似性。
3 教師職業倦怠的自我調適
職業厭倦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質量和生存狀態,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教師隊伍中的大多數人又注定與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單調中發現萬千變化之美,在照亮別人的同時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變自己,克服職業倦怠呢?
3.1 堅持正確的信念和職業理想
“教師的信念和職業理想是教師在壓力下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有人曾比喻,對某一事業的信念和理想是職業倦怠的最好解毒劑。堅定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積極的教師信念,培養對學生無私理智的愛與寬容精神,對防止教師職業倦怠是至關重要的。不管當初是否因為職業性的或是理想的原因而進入教師工作的,但若干年后,有的人不愿當老師,有的人卻愛上教育工作。因為愛,所以執著,一個人若是能夠選擇自己最樂意做的事情,然后傾情投入,不但能夠做出屬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將過得幸福快樂,在調查中發現,不少深受學生喜歡的老師,談到對教師工作的感受,說道:“上課是一種享受,每天在課堂度過的一段時光是最美的”,這種老師的生活質量與那些“走進課堂心里就煩”的老師相比,真是兩種境界。不再將上課看成是一種負擔,是一個教師過上職業幸福生活的前提。
矢志教育人生,提供讓學生回味一生的優質教育,才應該是一位教師的教育理想。教育工作者應以:教育虔誠第一,教育藝術第二,教師應該帶著愛工作。在各種場合,教師應毫不掩飾對教學、對教育的由衷熱愛。什么是熱愛,一個名師說得好,那就是:作為一個科任老師,講到教育,講到學生,講到所教的學科,你的眼睛會發亮。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師,追求教育的高度與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兩個好老師,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給學生一種幸運感;通過教科研給工作以新意,時常聆聽自己教育生命成長拔節的聲音,給自己一種成就感。
3.2 調整心態
有的教師一站到講臺上,就充滿了情趣,就充滿了自信,就有一種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覺,放假的時候,就盼望上講臺;有的教師習慣了盼望工作之外的樂趣,一談到工作就成了苦得不能夠再苦的苦差事。其實這只是心態的問題,而不是別的什么。
教師的職業奉獻的職業。目前教師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盡如人意,其工作還不是能被社會全部人所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煩惱、悲傷,有失落、有痛苦,這些暫時現象你必須接受,因為你抱怨也好,苦惱也好,自卑也好,都無法一下能改變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遠都是沒有什么快樂可言的。要像魏書生一樣做個大度豁達的人,遇到煩惱的事情放開點,不要抱怨自己的運氣不佳,境遇太差,把成敗歸咎于客觀條件,而忽視了主觀能動性。
采取積極的態度和措施,學會情緒疏導。教師的職業煩瑣、細膩,只要肯做就無休無止,有做不完的事,講不完的課,教不完的學生。一個人長時間地投入在一個工作中,把壓力重重地壓在自己兩肩而不堪重負。要想拋開壓力,最好就是找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可以為文,可以做事,可以讀書,可以鍛煉,可以活潑一點,可以樸素一點,可出可入,可莊可諧,總之挖掘出自身潛能,輝閃自己長處,心生自豪,心生榮耀,心生自強,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3.3 調整目標
樹立對教師角色的合理期望。每個教師在自己的工作過程中,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讓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結果并不總隨人愿,所以無論結果如何,只要我們努力過,對自己和他人都問心無愧,又何必自尋煩惱?因此學會對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做出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適當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從而使自己擺脫沉重的失落,難解的怨氣,無名的惆悵,“退一步海闊天空”,這難道不好嗎?
3.4 提高耐壓能力
正確認識和駕馭壓力。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會有些說不清道不明或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為了給人生航程“清淤”導航,為了緩解心理壓力,使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作為教師,您不妨學會理性的妥協。教師在不同的時期要學會自我保護,在無力解決自己因職業倦怠而引發的心理問題時,求助于心理專家進行咨詢、診斷與治療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發現,教師所感受的壓力程度在學年的不同時期是有明顯變化的。[7 ] Vandenberg R. & Huberman A. M. Undersdanding and Pre2venting Teacher Burnout : 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nal re2search[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54) 9 月、10 月壓力增加,1 月下降,3 月、5 月再次增加。因此,9 月、10 月、3 月、5 月可能是教師職業倦怠的高發期。那么在這些時段里,教師要有意識地多與他人交流溝通,將消極情緒排解出來,也可以進行咨詢,學習一些積極的應對策略,以平穩渡過這些職業倦怠的高發期。加強身體鍛煉,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壓能力。教師本人應認識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壓力。良好的體魄往往和蓬勃的朝氣聯系在一起,一個充滿朝氣的人往往把壓力看作是一種挑戰,在解決壓力的過程中他會體驗到勝利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再有就是以開放的態度來學習新的策略以便應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壓力,改變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養良好的個性特征,一個具有強健體魄和耐壓能力強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
職業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壓力,故作為教師本人,應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壓能力,一個具有自信和耐壓能力強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師需要以開放的態度來學習新的策略以便應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壓力,培養良好的個體素質。
3.5 寄情教學工作
教師勞動的收獲,是精神產品上的收獲,是個短期無法看見效益的收獲,認識這個特點,要能細細體會自己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看到滿園桃李風光,收獲愛與尊重,自身的價值得到體現,哪一位教師能不感覺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種樂趣,將工作后所得到的錢看成是一種副產品,而不是倒過來。努力尋找這樣的感覺是一個教師應當追求的。教育工作者應不再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負擔,也不要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當成謀求快樂的一個過程。
教然后知不足,學然后知困。寄情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提高實踐性智慧,在讀書學習中開闊視野,提高能力,尋找成功感。
3.6 投身教科研
在投身教育變革的實踐中,必將帶來種種困惑,困惑帶來的教科研話題,教研促進教學、成就名師,不斷提升職業境界。而專家型教師與教書匠擁有不同的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無疑,在成就專家型教師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教、學、研結合,需要磨練,如:保持對工作的好奇心,堅持對教育工作藝術性、創造性的探索,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工作環境,反省自己的失誤,在反思性教研中升華。
3.6.1 教學積累
搞教研是一件苦差事,每一個成績的取得都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教師需要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文獻資料、讀書筆記、教后思、教學隨筆,讓不斷豐富資料庫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
3.6.2 教學反思
葉瀾老師說:寫一輩子教案成不了名師,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身邊不少名師將“做讀書筆記,記工作日志(教后記),寫教學隨筆”成為每日的工作習慣。
3.6.3 論文寫作
寫文章是一般教師和名師不可或缺的關卡,離不開教師的大腦與雙手,一線教師的寫作不應該僅僅為功利目的,更重要的應一種積累、一種提升,一種充實。
3.6.4 挑戰自我
名師是在艱苦環境或自設艱苦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把每一次挑戰當成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機遇。抓住一次次的挑戰和機遇,就會得到學習、提升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陳琦 劉儒德.(2007).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Farber. B. A. Crisis in education :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2a ,1991.
[3]曾玲娟. (2002).新世紀的關注熱點:教師職業倦怠[J ] .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1) :83~90.
[4]王以仁等. (1999)教師心理衛生[M] .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5]俞國良.(2001) 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J ] .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 :20~26.
[6]陳琦 劉儒德.(2007).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7]Vandenberg R. & Huberman A. M. Undersdanding and Pre2venting Teacher Burnout : 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nal re2search[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