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明 曾小敏
(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難治性貧血及巨幼細胞性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兩種貧血。這兩種貧血患者的病因雖然不同,但進行細胞形態學檢驗的結果及臨床表現較為相似,對其病情進行鑒別診斷的難度較高[1]。為了提高鑒別診斷這兩種貧血的準確性,我們在本次研究中對比分析了難治性貧血及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骨髓形態學診斷結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67例患者均為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難治性貧血患者及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符合難治性貧血或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臨床診斷標準。根據病情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難治性貧血組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在32例難治性貧血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23-79歲,平均年齡為46±1.3歲。在3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22-76歲,平均年齡為44±1.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診斷標準為:患者有消化道不適的癥狀、其典型血象變化為紅細胞的平均體積>95fL、呈卵圓形的大紅細胞數量增多且出現明顯的異形及大小不勻等異常情況、中性粒細胞的分葉過多、骨髓中存在典型的巨幼紅細胞。難治性貧血的診斷標準是:患者發生貧血、合并兩系或三系血細胞數量減少、骨髓增生活躍。
對兩組患者進行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及有核紅細胞糖原高碘酸-無色品紅染色(PAS)檢查。對兩組患者進行髂前上棘穿刺取樣:使其取側臥位,對其髂前上棘后下方的皮膚進行消毒,用2%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用左手的食指、拇指固定穿刺的部位,用右手握穿刺針垂直刺入骨面,進入骨髓腔,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抽取紅色的骨髓液0.1-0.2mL,制成5-6張骨髓涂片。對患者的骨髓涂片進行瑞吉氏染色,在顯微鏡下分析骨髓細胞的形態。觀察兩組患者巨幼變原始紅細胞、巨幼變早幼紅細胞、巨幼變中幼紅細胞的體積[2]。對比觀察兩組患者進行有核紅細胞PAS檢查結果的陽性率。
判定骨髓病態造血的觀察標準為:①巨核系病態造血: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樣本中有巨大的血小板及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紅系病態造血: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樣本中的紅細胞有多個畸形核、奇數核、核碎裂等表現,外周血中有巨大紅細胞。粒系病態造血: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樣本中的細胞核及細胞漿有發育不平衡、雙核、核分葉過少或過多等表現。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相比,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在進行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時發現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粒系病態造血、紅系病態造血及PAS呈陽性的幾率較高。兩組患者在進行檢驗時發現多核小巨核細胞、粒系巨幼變、紅系巨幼變、幼稚紅細胞、幼稚粒細胞的幾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各項檢查結果的分析(n/%)
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相比,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巨幼變原始紅細胞的體積、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的體積均較小,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巨幼變中幼紅細胞的體積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巨幼變紅細胞體積的分析(μm)
難治性貧血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一種病理分型。此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臨床癥狀主要為貧血,其病理學特征為病態造血等。巨幼細胞性貧血是因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DNA合成障礙而導致的一類貧血[4]。此病患者的病理學表現主要為紅細胞及粒細胞巨幼樣變等[5-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相比,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在進行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時發現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粒系病態造血、紅系病態造血及PAS呈陽性的幾率較高。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相比,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巨幼變原始紅細胞的體積、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的體積均較小,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對難治性貧血患者與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病情進行鑒別診斷時應綜合分析其進行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外周血細胞形態檢驗及有核紅細胞PAS檢查的結果,以提高其病情診斷的準確率。
[1] 邵偉芳.MDS-RA及MA診斷中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的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5,2(1):168.
[2] 曹智勤.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與難治性貧血骨髓各系細胞形態學檢查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9):58-59.
[3] 楊川,鄭權.急性白血病骨髓細胞學檢驗中混合染色法的應用分析[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4,10(6):75-76.
[4] 易運林.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質量管理及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9):100-101.
[5] 劉雁,申紅. 難治性貧血與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與形態學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8):3430-3432.
[6] 張文菊,崔立軍,弓文秀. 血液形態學檢驗、骨髓活檢、免疫分型、細胞遺傳學檢查聯合診斷血液病[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2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