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才
(羅平縣中醫醫院 云南 曲靖 655800)
近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和交通事業逐漸壯大,各種墜落事件、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高能量骨折損傷事件急劇增多。在高能量骨折損傷中,較為常見的是下肢復雜性骨折事件。該病患者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造成發生嚴重感染、終生殘疾等嚴重后果。在臨床上,對下肢復雜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難度較高。過去,臨床上通常采用解剖型鋼板內固定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但行該手術的患者易發生術后不良反應。有研究發現,使用骨折復位外固定器治療下肢復雜性骨折的效果顯著,可減少該病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為了探討使用骨折復位外固定器治療下肢復雜性骨折的臨床效果,我們對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0例下肢復雜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0例下肢復雜性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他們的年齡在15~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28±6.25)歲。其中,有車禍致傷的患者15例,有機器絞傷的患者6例,有高處墜落致傷的患者7例,有爆炸致傷的患者5例,有擠壓致傷的患者4例,有被砸致傷的患者3例。在這些患者中 ,有開放性骨折患者21例,閉合性骨折患者19例。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致傷原因、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進行手術前,我們對兩組患者中的開放性骨折患者均進行了清創、抗感染等治療。對兩組患者中的閉合性骨折患者均進行了X光透視檢查、CT三維成像檢查。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使用骨折復位外固定器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首先,確定穿針的平面,在患者骨折部位的遠端和近端分別將2個固定針平行穿入,然后在距離患者皮膚約1cm處放置支架。對骨片缺失的患者進行植骨治療,對骨折片完整的患者進行螺釘或鋼絲內固定治療,并使用X光透視儀檢查其骨折復位及對線是否無誤。確定其骨折復位及對線無誤后。在X光透視儀的輔助下,用多功能外固定器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固定,在進行骨折復位固定的過程中,應保證發生節段性骨折的腿骨其長軸連續性的完整,同時確保發生粉碎性骨折的所有腿骨骨塊位于適當的位置。在對發生螺旋形和斜形分離型骨折的腿骨進行固定時,應注意加壓的力度。根據觀察組患者的骨愈合情況,在術后的15~17周,將外固定器摘除[1]。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解剖型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使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根骨結節牽引和持續的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小腿前側做1手術切口,暴露其發生骨折的部位,清理骨折端的纖維組織和異物,確定復位平面。對患者的發生骨折的腿骨進行復位和整合,其骨折部位若發生塌陷,可用粗的克氏針對發生塌陷的部位進行復位。在手術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骨膜,盡量減少對骨膜的剝離。在X光透視儀的輔助下置入解剖型鋼板,并用解剖型鋼板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內固定。手術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以預防其發生感染,同時,知道其進行功能鍛煉。
①痊愈:治療結束后,患者的患肢與健肢相比無縮短,對患者進行X 光透視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部位的復位情況良好,其關節功能正常。患者在行走時其腿部無疼痛感,其生活、工作能力正常。②有效:治療結束后,患者的患肢與健肢相比有所縮短,其患肢縮短的幅度<2cm,對患者進行X 光透視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部位的復位情況正常,其關節功能輕微受限。患者在行走時其腿部有輕微疼痛感,其生活、工作能力基本正常。③無效:治療結束后,患者的患肢與健肢相比明顯縮短,其患肢縮短的幅度>2cm,對患者進行X 光透視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骨折部位的復位有誤,其關節功能嚴重受限。患者在行走時其腿部有劇烈疼痛感或不能行走,其生活、工作能力不足[2]。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我們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ˉ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近年來,我國下肢復雜性骨折的發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過去,臨床上通常采用解剖型鋼板內固定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但行該手術的患者易發生術后不良反應。有研究發現,使用骨折復位外固定器治療下肢復雜性骨折的效果顯著。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好的特點。使用該方法對下肢復雜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可避免其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受阻,從而保證了其下肢功能的充分恢復和皮膚的美觀[3]。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 95.0%,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未5.0%,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 90.0%,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0.0%。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的結果的證實,使用骨折復位外固定器治療下肢復雜性骨折的效果顯著,可降低此病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此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胡瑛. 骨外固定器治療脛腓骨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 當代醫學,2012,09:79-80.
[2] 宋廣瑛. 應用骨折復位外固定器治療下肢復雜性骨折療效觀察[J]. 亞太傳統醫藥,2010,11: 97-98.
[3] 李龍. 應用骨外固定器治療四肢骨折48例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1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