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雙龍
(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 河北 河間 062450)
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導致的。此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多發生于低齡嬰幼兒人群。此病患兒常伴有發熱、嘔吐、腹瀉、腹脹等臨床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患兒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狀,從而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如何能夠快速、有效地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是臨床上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有研究認為[1],對輪狀病毒性腹瀉患兒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液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筆者對近期我院收治的68例輪狀病毒性腹瀉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8例輪狀病毒性腹瀉患兒。這68例患兒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其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輪狀病毒性腹瀉的診斷標準。②均經實驗室檢查被確診患有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狀。④其年齡均<12歲。⑤均能夠遵照醫囑進行用藥治療。⑥在接受本次治療前的2日內,均未使用過止瀉藥、抗生素及抗病毒類藥物進行治療。⑦均無相關藥物過敏史。⑧均未患有嚴重的心、腦、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⑨均在其監護人的陪同下,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這68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4例患兒。在對照組的34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4例,他們的年齡在0.5歲~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0.6)歲;他們每日大便的次數在3次~10次之間,平均次數為(6.1±1.5)次。在觀察組的34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9例,女性患兒15例,他們的年齡在1歲~1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0.5)歲;他們每日大便的次數在4次~11次之間,平均次數為(6.2±1.3)次。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每日大便次數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①對患兒進行常規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等治療。②使用蒙脫石散(由先聲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9990307,規格:3g/袋)進行治療。蒙脫石散的用法是:每日服6g~9g,每日服3次。連續治療10天為1個療程。③使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由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20037,規格:1g/袋)進行治療。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的用法是:每次服1~2g,每日服2次。連續治療10天為1個療程。
1.2.2 對觀察組患兒在進行常規治療(方法與對照組患兒相同)的基礎上,加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液(由河北華威得菲爾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8456,規格:10ml/支)進行治療。葡萄糖酸鋅口服液的用法是:每次服10ml,每日服2次。連續治療10天為1個療程。
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以及發生惡心、嘔吐、便秘等不良反應的情況。
我們參照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制定的相關標準對這些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判定[2]。①顯效:經過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其大便次數及大便性狀基本恢復正常,其進行輪狀病毒檢測的結果為陰性。②有效:經過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其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大便性狀有所好轉,其進行輪狀病毒檢測的結果為陰性。③無效:經過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無任何變化甚至在加重,其進行輪狀病毒檢測的結果為陽性。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其中,以(±s)的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觀察組的34例患兒中,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的患兒有19例,為有效的患兒有13例,為無效的患兒有2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12%。在對照組的34例患兒中,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的患兒有16例,為有效的患兒有12例,為無效的患兒有6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2.35%。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的對比 [n(%)]
在觀察組的34例患兒中,有1例患兒發生了惡心,有1例患兒發生了嘔吐,有1例患兒發生了便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82%。在對照組的34例患兒中,有2例患兒發生了便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5.88%。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發生不良反應情況的對比 [n(%)]
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此病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發熱、腹脹及腹痛等癥狀。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3],輪狀病毒可侵犯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黏膜上皮細胞,使絨毛頂端上皮脫落、變性直至壞死, 最后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雙糖酶的小腸微絨毛頂端被破壞,且呈斑點狀病灶,進而使患者出現吸收功能障礙。有學者指出[4],在對輪狀病毒性腹瀉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加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可有效地改善其小腸T淋巴細胞的功能,保護其腸黏膜屏障,進而起到抑制病毒入侵的作用。另有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5],對輪狀病毒性腹瀉患兒使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液進行治療,可有效地促進其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的修復,避免液體流失,有利于腸黏膜的再生和腸道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輪狀病毒性腹瀉患兒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液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療的效果,且安全性較高。此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借鑒。
[1] 趙玉琴,劉春.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輔助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61例[J].中國藥業,2014,19(17):95-95.
[2] 馬張杰.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21(2):273-274.DOI:10.3969/j.iss n.1673-5846.2012.02.164.
[3] 陳秋琴,蘇惠蘭.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7):144.
[4] 黃春霞.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220例臨床效果觀察[J].醫藥與保健,2014,22(7):90.
[5] 章迎兒,楊素紅.葡萄糖酸鋅聯合喂養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4):86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