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勇 呂 靜 王光夷 許春華 韓振軒
(承德市榮復軍人醫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原因尚不明確的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此病主要發生在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以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為主要表現。近年來,UC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此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難度較大,其病情常可遷延不愈、反復發作。中醫認為,此病屬于“泄瀉”、“休息痢”、“腸風”及“臟毒”的范疇。近年來,筆者對UC患者采用自擬的口服方劑配合灌腸進行治療,通過觀察其療效,評價其安全性,為中醫藥治療UC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均為2007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住院部及門診收治的UC患者。采用中央隨機系統將這些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其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其一般資料的比較
參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中相關的標準對本研究中患者的UC進行西醫診斷,其病情均屬于輕中度的慢性復發型及慢性持續型UC。參照“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診療常規”[2]中相關的標準對本研究中患者的UC進行中醫診斷,其病情均屬于脾腎陽虛型UC,其臨床表現為久瀉清稀水便、完谷不化或五更瀉,臍腹冷痛,喜溫喜按,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舌質淡胖,舌邊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或尺脈弱。
(1)患者的病情符合慢性復發型及慢性持續型UC的西醫診斷標準及脾腎陽虛證的中醫辨證分型標準。(2)患者的年齡為18-75歲。(3)患者簽署了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患者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如腸道局部狹窄、腸穿孔、腸道腫瘤、肛門局部病變等。(2)患者為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患者具有過敏體質或對多種相關的藥物過敏。(4)患者合并有心腦肝腎等器官、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嚴重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疾病。(5)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差。
為試驗組患者采用自擬的健脾溫腎方與溫腸湯進行治療,健脾溫腎方的處方為:人參5g,肉桂5g,炒山藥12g,炒白術 15g, 云苓 15g, 芡實 20g, 干姜 10g, 益智仁 10g ,烏藥10g ,白扁豆15g ,肉豆蔻10g, 補骨脂10g ,升麻15g, 炙甘草10g,水煎服, 每日服一劑,分3次服下。若患者腹痛的癥狀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元胡15g,川楝子15g。若患者便血的癥狀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杜仲炭20g,地榆炭15g,桃仁15g。溫腸湯的制用法是:黃芪30g, 肉桂10g,制附子 10g, 補骨脂 15g, 蘇梗 10g, 蒼術 10g, 檳榔片 30g,炒白術 10g,五倍子 20g ,當歸 20g, 細辛 10g, 紅藤 20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3次,將所得的藥液合在一起濃縮至400ml的藥液,每次取200ml的此藥液為患者灌腸,每晚睡前治療一次,在治療10天后停藥2天。為對照組患者應用柳氮磺吡啶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1.0/次,3次/d。為兩組患者用藥治療30天為一個療程。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評估其癥狀積分,相關的評價標準是:(1)患者發生腹痛程度的評分標準。患者若無腹痛可計0分,若偶有輕微的腹痛可計3分,若每日發生5-10次的腹痛可計6分,若每日發生10次以上的腹痛可計9分。(2)患者發生腹瀉程度的評分標準。患者若無腹瀉的癥狀可計0分,若每日發生3次以下的腹瀉可計3分,若每日發生3-5次的腹瀉可計6分,若每日發生5次以上的腹瀉可計9分。(3)患者發生里急后重程度的評分標準。患者若無里急后重的癥狀可計0分,若有里急后重的癥狀可計1分。(4)患者發生排膿血便嚴重程度的評分標準。患者若無排膿血便的癥狀可計0分,若發生排少量膿血便的癥狀可計3分,若發生排部分膿血便的癥狀可計6分,若發生排完全的膿血便或新鮮血便的情況可計9分。(5)患者發生腹脹程度的評分標準。患者若無腹脹的癥狀可計0分,若偶有輕度腹脹的癥狀可計2分,若反復發生較重的腹脹但尚能忍受可計4分,患者若持續發生腹脹持續且不能忍受可計6分。(6)患者發生肛門灼熱程度的評分標準。患者若無肛門灼熱的癥狀可計0分,若有肛門灼熱的癥狀可計1分。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根據相關文獻[5]推薦的評分標準評估其腸鏡積分:若患者的檢查結果正常可計0分,若發現其腸黏膜有血管紋理模糊且充血(但無出血)等輕度的病變可計3分,若其腸黏膜發生顆粒樣變化等中度病變可計6分,若其腸黏膜發生潰瘍及自發性出血等重度的病變可計9分。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評估其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結腸組織損傷積分(0~9分)及受損腸黏膜的改善情況。若患者Sutherland DAI積分中黏膜表現亞評分的分值為0分或1分可判定其受損的腸黏膜愈合[6]。若患者Sutherland DAI[1]的總分≤2分可判定其癥狀得到緩解。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比分析其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在進行多組間比較時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其癥狀積分均得到明顯的改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癥狀積分較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腸鏡積分明顯較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腸鏡積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15例患者的腸黏膜愈合,有15例患者的腸黏膜未愈合,其腸黏膜的愈合率為50.0%。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13例患者的腸黏膜愈合,有17例患者的腸黏膜未愈合,其腸黏膜的愈合率為43.3%。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腸黏膜的愈合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χ2=0.268,P>0.05)。

表2 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腸鏡積分及結腸組織損傷積分的分析
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結腸組織損傷積分均較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結腸組織損傷積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在治療結束時,在試驗組患者中病情緩解的患者有11例,病情未緩解的有19例,其病情的緩解率為36.7%;在對照組患者中病情緩解的患者有9例,病情未緩解的有21例,其病情的緩解率為30.0%。兩組患者病情的緩解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χ2=0.3,P>0.05)。
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有2例患者ALT的水平輕度升高,在進行保肝及降轉氨酶治療10天后其ALT的水平恢復正常。
UC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結腸疾病,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膿血便、腹脹、肛門灼熱為主要的臨床表現。中醫認為,此病多因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脾胃功能失調的基礎上感受濕熱之邪,或恣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或寒濕化熱客于臟腑,導致氣機不暢,通降不利,血行阻滯,肉腐血敗,脂絡受傷而引發內瘍所致。此病的發生與飲食因素、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均有一定的關系。此病患者的病情常可遷延難愈,并可逐漸出現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五更瀉、臍腹冷痛、喜溫喜按、腰膝酸軟、形寒肢冷等脾腎陽虛的表現。在臨床上,筆者聯合應用健脾溫腎方(口服)與溫腸湯(灌腸)對UC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健脾溫腎方具有運脾化濕、培土固元、益氣養血的作用。應用溫腸湯對此病患者進行灌腸治療則可直達病所(主要位于直腸及結腸下段),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其癥狀積分、腸鏡積分及結腸組織損傷積分均得到明顯的改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癥狀積分較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腸鏡積分、結腸組織損傷積分、腸黏膜的愈合率及病情的緩解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有2例患者ALT的水平輕度升高。可見,應用自擬的溫腎健脾方與溫腸湯對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能顯著改善其臨床表現,而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2007年,濟南)[J] 中華消化雜志 , 2007, 27(8): 545-550.
[2] 梁曉春, 孫華. 北京協和醫院醫療診療常規. 中醫科診療常規 . 2012: 70-73.
[3] 賀海輝, 沈洪, 等. 中國清腸化濕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濕熱內蘊證的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32(12):1598-1601.
[4] 葉任高,陸再英. 內科學[M]. 北京衛生出版社,2006:
[5] Baron JH,Connell AM,Lennard-Jones JE. Variation betwe en observers in describing Mucosal appearances in proc tocolitis[J] Br Med J,1964 ,1(5375): 89-92.
[6] Rutgeerts P ,Sandborn BG , et al. Infliximab for inducti on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J] N Engl J Med,2005,353(23): 2462-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