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穎,張馨文,張鳳儀
(1.吉林財經大學 統計學院,吉林長春130117;2.吉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農業生產是廣大農戶面對的最基本問題。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戶在我省農村金融市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資金的缺乏,制約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這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1]為此,我們從農戶貸款需求角度出發,對全省九個地區的農戶進行等比例分層抽樣調查,并根據調查所得數據對農戶借貸行為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旨在為政府解決農戶借貸問題提供相應數據支撐。
吉林省共有九個地區,419萬農戶。由于各地區的農戶數量不同,為保證數據的代表性,采用等比例分層抽樣的方法對各地區農戶進行實地調查,共發放問卷15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275份。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分別從農戶的基本信息、農戶借貸需求規模、農戶借貸滿足情況、農戶借貸運用情況以及農戶對金融機構的認知情況這五方面進行分析,以便全方位、多層次了解農戶借貸的具體情況。
從借貸需求來看,有63%的受訪者表示在最近三年的生產生活中出現過資金短缺的情況;而沒有出現過資金短缺的受訪者僅有394戶,占調查總數的31%。另外,6%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是否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可見,大多數的農戶需要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從借貸方式來看,吉林省農戶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的人最多,占被調查者的75%;其次則是選擇通過正規渠道向銀行貸款的人比較多,共有44%的被調查者選擇該項。大量農戶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是因為這種方式不需要繁瑣的程序,拿錢快,并且利息低甚至是無息。
從借款用途來看,吉林省農戶的貸款主要用于糧食生產、子女教育、家庭養殖、蓋房、看病就醫這幾方面,選擇這些選項的農戶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 50.90%、43.06%、32.47%、22.75%、19.76%。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吉林省農戶借貸資金主要用于生產性項目;另外,農戶也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從對金融機構的了解程度來看,有41.8%的農戶表示對金融機構的了解程度一般,對金融機構不是很了解的農戶則多達31.84%;另外,還有12.16%的農戶對金融機構很不了解。可見,吉林省的大多數農戶對金融機構的業務及貸款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夠。
1.農戶收入、支出、結余狀況。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農戶的年收入在3~5萬元之間,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7.85%;年收入在1~3萬元的農戶與年收入在5~7萬元的農戶數量分別占被調查農戶總數的24%和21.85%;而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農戶數量最少,僅有2.65%。可見,吉林省農戶整體收入水平在1~7萬元之間。農戶每年的余錢在1~2萬元的戶數高達35.3%;余錢在1萬元以下的農戶也達到了28.5%;余錢在3萬元以上的農戶占比不到20%。可見,60%以上農戶每年的余錢在2萬元以下。
2.農戶資金需求量估算。雖然我們知道吉林省農戶收入普遍不高,年末資金結余少,對資金的需求量大,可是需求量到底有多大,還沒有官方的估算數值。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掌握吉林省農戶的資金缺口,以便解決農戶資金短缺問題,我們對未來兩年可能出現資金缺口的農戶的預期貸款額進行了調查,并利用spss軟件對所收集來的數據做參數估計,最終結果見表1。

表1 農戶資金需求量估算結果
表1對農戶準備貸款的金額以95%的置信水平進行區間估計,得到農戶平均每戶準備貸款金額在19 500.55~21 526.90元。目前,吉林省共有農戶417萬戶,所以未來兩年全省農戶資金缺口在95%的置信水平下將在813.17~897.67億元之間。
1.農戶貸款方式分布。此次調查有近44%的農戶選擇了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但是,其中有34.27%的農戶不僅選擇了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還選擇了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而僅從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高達一半以上,占被調查者的56.24%。由此可知,對于大部分農戶來說,他們更愿意選擇從非金融機構貸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戶的抵押擔保要求較高,對還款期限控制較為嚴格;另外,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程序繁瑣,遠不如向親友借錢簡單直接。值得注意的是,兩種貸款方式都選擇的農戶占比并不低,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非正規金融機構雖然容易獲得貸款,但是這些機構或個人的存款以及放貸能力有限,以至于農戶不能從民間借貸中得到足額的資金,因而形成了二元金融的局面。[2]

表2 農戶貸款方式分布表 單位:%
2.申請貸款情況分析。我們將調查數據進行匯總發現,有36.55%的被調查者沒有向銀行申請過貸款,而申請貸款但是未獲得批準的農戶占被調查者的12.24%;也就是說,有將近一半的農戶沒有得到過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在得到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中,貸款金額在1~3萬元的農戶占比最高,而貸款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農戶只占被調查者的4.16%。可見,從農戶角度看,由于農戶的抵押擔保較少,再加上大部分農戶的收入來自于糧食生產,周期性明顯,又存在靠天吃飯的問題,因此相對于城鎮居民而言,農戶的收入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從正規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說,這些機構會刻意規避風險,而把目光轉向城鎮居民,對農戶缺乏足夠的重視,且在農村的宣傳力度較小,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獲得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只占被調查者的一半以下。[3]
3.獲得貸款數額分布。為了更好地分析農戶得到貸款的數額,我們計算了問卷中相關數據的均值、中位數、眾數等,并最終形成表3。

表3 不同貸款方式獲得的貸款額度情況表 單位:元
從表3可知,農戶獲得正規貸款的平均額度為13 105.88元。但是,這組數據中,農戶獲得正規貸款的中位數為5000元,眾數為0元,均遠遠小于均值,可見,農戶得到正規機構貸款的平均值受到極大值的影響。對此,我們認為大部分農戶不能從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但也有極少數農戶會從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得較高額度的貸款。農戶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均值、中位數及眾數均高于在正規金融機構得到的貸款,因而我們認為,農戶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小額貸款比較容易。
4.得到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數額。由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非正規的金融機構相對正規的金融機構更能解決農戶小額資金短缺的問題,沒有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農戶數占被調查者的25.96%,遠遠低于沒有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農戶比重。農戶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3萬元以下的貸款的戶數占被調查者的59.29%,而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3萬元以下的貸款農戶則僅占被調查者的33.88%。需要注意的是,當農戶的貸款額度達到3萬元以上時,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得到貸款的比例為17.38%,高于從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14.75%。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戶的貸款額度小于3萬時,非正規金融機構更能滿足農戶的借貸需求。但是,農戶的借貸金額超過3萬元后,非正規金融機構則不能滿足農戶的需求。這是由于非正規金融機構規模較小,資金存量有限,從而影響了其放貸能力。并且,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除向親戚朋友借錢外,其他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基本維持在12%左右,約為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2倍。
1.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使用去向分析。吉林省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得到的貸款用于生產性投資的比例略高于生活性消費。從正規金融機構的借款用于糧食生產的比例最高,達到34.54%;借款用于子女上學的比例排在第二位,達到23.7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農戶用于農業生產的有88筆,占總數的45.36%,而其余106筆借款都是用于非農業生產。這是由于耕地面積較小的農戶由于生產規模有限,收入也有限,再加上抵押擔保較少,正規金融機構不愿意提供貸款給這類農戶。耕地面積較大的農戶,糧食產出多,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少,因生產原因向正規的金融機構貸款的情況也就較少。
2.從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使用去向分析。農戶僅向非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筆數高達1302筆,遠遠高于農戶僅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筆數。但是,在觀察農戶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去向時,發現了一個與眾多學者結論不一致的情況。此前很多學者調查的結果是,由于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基本沒有消費信貸產品,也不愿意提供消費性借貸,所以,農戶只好向非正規金融機構尋求用于生活性的貸款。[4]而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戶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用于生產性投入與用于生活消費性投入的比重是相同的。由于吉林省農戶最認可的正規金融機構分別是吉林省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對此,我們對三家銀行的信貸產品進行查詢,結果發現,吉林省農村信用社提供助學寶、消費寶、宅基寶、吉卡—惠農卡等用于生活性的信貸產品;中國農業銀行生活性信貸產品只提供地震災區農民住房貸款;而郵政儲蓄則沒有向農戶提供生活性借貸產品。可見在生活性信貸產品方面,銀行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吉林省農村信用社所提供的生活性信貸產品豐富,且貸款要求相對于中國農業銀行以及郵儲銀行而言比較寬松,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吉林省農戶最認可農村信用社。
3.不同年齡農戶借貸使用去向分析。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發現,年齡在40歲以下的農戶更愿意將貸款投入到經商中,這與老一代農戶的想法并不相同。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輕一代的農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漸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于投資經商容易接受;而老一代人認為投資經商風險大而不愿意嘗試。年齡在30歲以下的農戶貸款用于蓋房的比例最高。這是因為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年輕農戶面臨組建家庭的問題,因而對住房的需求比較大。從生產投資與生活消費兩個角度,我們發現年齡在31~40歲的農戶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農戶,貸款用于生產投資方面與用于生活消費方面各占一半,而其它年齡段的農戶貸款用于生活消費的比重要高于生產投資。這是因為這一年齡段的農戶子女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到上大學和成家的年齡,生活花費較低;同時父母的年齡不太大,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太多的照顧,生活壓力較小;而且這一年齡段的農戶有一定的生活閱歷,相對其它年齡段的人更有闖勁,所以31~40歲年齡段的農戶愿意將更多的貸款用于投資。

表4 不同渠道獲得貸款的用途
4.借貸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分析。通過調查分析可得,沒申請過貸款的農戶收入更趨向于0~5萬元;貸款1~3萬元的農戶收入更趨向于1~7萬元;貸款3~5萬的農戶收入更趨近于3~7萬元;貸款5萬元以上的農戶收入更趨近于3~10萬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受訪者中貸款越多則收入越高的概率較大。由于是當期的收入與當期的借款額共同分析,此處并不是指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可能是農戶長期積累的經營習慣等原因。但不得不注意的是,農戶收入在0~5萬元,是較低的收入水平,而這部分農戶得到貸款的比重也較小;如果長此以往,必將形成貧富差距拉大的惡性循環。
1.需要借款時首選解決途徑。在各類貸款中,有44%的農戶會選擇從銀行貸款;但是這44%的農戶中,又有高達34.27%的農戶同時也申請了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在非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途徑中,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的比例最高,高達75%;其次是選擇向私人放貸者借款,但是比例相對較低,只有23%;而尋求高利貸的農戶最少,僅為2%。可見,吉林省大部分的農戶在需要借款時,首選的解決途徑是向親戚朋友借錢,其次是向正規的金融機構借款,只有在二者都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通過私人放貸者及其他方式獲得借款。通過實地走訪,我們得知農戶選擇非正規金融機構借款是因為手續簡單,審批時間短。
2.當地正規金融機構、非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年綜合利率。在正規金融機構中,農戶認可的金融機構有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通過查詢,我們得到2014年11月22日起執行的央行的基準利率,我們認定其為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即貸款期限在6個月內,利率為5.6%;貸款期限在6~12個月的利率為6%;貸款期限在1~3年的利率為6.15%;貸款期限在3~5年的利率為6.4%;貸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利率為6.55%。通常民間借貸的利率基本是正規銀行貸款利率的2倍,維持在12%左右。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這一利率是農戶接受程度最高的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可見,非正規金融機構的還款利息與正規金融機構的還款利息的差額會隨借款額的增加而增大,這也是貸款額度較小的農戶愿意選擇借款容易、還款額也不太高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借款的原因之一,當然,貸款額度大的農戶因利息原因更愿意選擇還款額較低的正規金融機構。
3.對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的要求。經調查可知,吉林省的農戶并不滿足于正規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其中,認為應該適度降低貸款利率的農戶高達48.86%;而認為貸款期限應該延長的農戶數量有13.1%,這一比重與認為金融網點應該增加以及認為貸款程序應該適當減少的農戶比重基本一致;而認為貸款額度應該適當增大的農戶并不多,僅占被調查者的9.73%。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農戶對金融機構現有的貸款利率最不滿意,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額度則比較滿意。這符合我們之前所得結論,即農戶需要高額貸款時,正規金融機構更能滿足農戶需求。
研究表明,吉林省農戶的收入偏低,結余狀況較差,對資金的需求量大,未來兩年的資金缺口大約在813.17~897.67億元之間,目前多數農戶的資金情況只是做到了收支相抵。數額較大的貸款中,金融機構的借貸頻次高于民間借貸的借貸頻次,但是,民間借貸總額依然高于金融機構的借貸總額。吉林省農戶借貸去向用于生產投資的比重略高于用于生活消費的比重。其中,從金融機構得到的貸款用于生產投資的比例較高,從非金融機構得到的貸款用于生產投資的比例與用于生活消費的比例相同。而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農戶借貸有助于收入提高。另外,農戶對金融機構的利率不滿意,44%的農戶希望金融機構的利率下調。值得注意的是,多數農戶對金融機構的業務及其貸款政策并不了解。
1.加強政府監管,健全農村金融制度。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健全農村金融制度,完善金融機構業務,并盡量杜絕農村金融中類似熟人現象等不公平的情況。同時,政府應關心廣大農戶對于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及服務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農戶。
2.加強金融機構在農村借貸方面的建設。首先,國有大型銀行應該完善與農村金融相關的信貸產品,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到農村地區,并盡量輔助地方銀行解決農戶資金短缺的問題。其次,由于村鎮銀行的貸款利率較低,可以打破農村信用社的農戶貸款壟斷局面,有利于公平競爭,也為廣大農戶謀取了福利,因此,國家應給予大力支持。最后,金融機構應盡可能提供抵押擔保少、利率低并且適合農戶生產生活的信貸產品,這樣既可以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還可以提高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3.金融機構應在農村擴大業務宣傳,提高農民貸款意識。多數農戶由于對金融機構的業務及政策并不了解,導致他們選擇一些利率較高的民間借貸,這不僅會使農戶的利益受到損失,同時也會減少金融機構的業務增長點。對此,金融機構應該擴大在農村的業務宣傳,培養農戶的投資理財意識,使廣大農戶盡可能多地選擇向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
[1]汪婉莉,楊林娟.甘肅省農戶借貸行為的實證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8,(3):148-152.
[2]謝玉梅.農戶借貸約束與供求缺口彌補路徑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4):49-52.
[3]李延敏,宋增芬.當前農戶借貸需求特征變化之分析[J].海南金融,2010,(4):76-86.
[4]史清華,陳凱.欠發達地區農民借貸行為的實證分析——山西745戶農民家庭的借貸行為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2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