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規制

2016-12-30 17:45:32劉銀龍
稅務與經濟 2016年3期

劉銀龍

(1.吉林大學 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2.長治學院 法經系,山西長治046011)

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信用卡已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為人們經濟交往提供便捷的同時,亦滋生了一系列犯罪行為。尤其是信用卡自身存在的一些技術缺陷,極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進而謀取非法利益。近幾年,信用卡犯罪呈不斷上升趨勢,如何有效地打擊此類犯罪,是很多國家亟需攻克的難題,懲治和預防信用卡犯罪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無法回避的共同任務。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信用卡犯罪已經成為經濟犯罪領域的一種重要的刑事犯罪,不僅侵害個人的合法財產權益,而且危及到整個金融秩序的穩定,社會危害性極大。盡管我國現行刑法對涉信用卡犯罪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基本能夠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但是隨著信用卡犯罪形式的不斷翻新以及跨國信用卡犯罪的與日俱增,需要立法及時跟進,及時同國際接軌并加強與他國的司法合作。

本文通過對我國信用卡犯罪的行為對象以及犯罪行為類型的解讀,厘清信用卡犯罪的相關規定,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信用卡犯罪的若干建議,以期在司法實踐中更好地規制信用卡犯罪,促進社會經濟秩序更加穩定、和諧。

一、信用卡犯罪的行為對象

(一)信用卡的內涵界定

信用卡(Credit Card),又稱貸記卡,是一種非現金交易的支付方式,是銀行推出的一種便利信貸服務。信用卡發源于英美國家,我國開展信用卡業務相對較晚。改革開放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用卡作為一種電子支付手段才被引進并很快得以普及。隨著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銀行和金融機構又開始發行各類銀行卡,借記卡是其典型代表。為了加強銀行卡業務的管理,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銀行卡包含信用卡和借記卡,其中信用卡包括貸記卡和準貸記卡,是能夠進行消費透支的一種金融工具。

然而我國1997年刑法中僅規定了信用卡方面犯罪,并未明確區分信用卡和借記卡。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出臺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大困境,對于相關借記卡的犯罪行為如何規制一時成為困擾眾多法官的一個難題,由此掀起了司法者和學者對我國刑法中“信用卡”含義的激烈論戰。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4年12月29日通過了《關于<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規定:“刑法規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業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這一立法解釋對信用卡在刑法中的含義作出了明確界定,認為其既包括貸記卡,也包含借記卡和其他類型的銀行卡等。該解釋一定程度上統一了對刑法中信用卡的認識,逐漸消除了司法實踐中對信用卡犯罪定性的混亂局面,起到了打擊涉銀行卡犯罪和統一司法尺度的良好效果。爭論似乎已塵埃落定,但深入反思,該立法解釋卻經不起推敲。為了滿足我國目前打擊信用卡犯罪的客觀需要而對信用卡作擴大解釋依然超出信用卡本身詞義的射程,實則是一種類推解釋,有違罪刑法定原則。實然意義而言,為了打擊猖獗的信用卡犯罪,把借記卡視為信用卡貌似合理,但這并不代表其解釋本身之合理性,刑事立法中的用語應當和行業領域保持一致,信用卡是金融領域的專業稱謂,刑法對其內涵作出擴張解釋不合常理。如若說當初是為了應解決司法實踐難題之急,那么現今便應重新定位刑法中信用卡之內涵,即刑法領域的信用卡應與金融領域的信用卡內涵保持一致,借記卡不應被包含于信用卡之中。

(二)信用卡犯罪行為對象的范圍

從目前我國信用卡犯罪立法規定情況來看,信用卡犯罪的對象包括信用卡和個人信息資料,信用卡是信用卡犯罪在司法實踐中的主要行為對象。從現有刑法立法初衷考察,信用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記卡,與金融領域信用卡內涵相矛盾,應盡早將金融領域信用卡內涵引入刑法,借記卡不應包含于信用卡之中。以信用卡是否偽造為標準,可以劃分為“真卡”與“假卡”。從刑事立法具體規定劃分信用卡犯罪的犯罪對象又可細化為偽造的信用卡、作廢的信用卡、以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他人的信用卡、空白的信用卡和偽造的空白信用卡等。另外,《刑法修正案(五)》第177條增設罪名是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具體指竊取、收買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的行為,應當說該罪與其他信用卡犯罪在行為對象上有一定的聯系,但又有區別。個人信息資料是信用卡內涵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信用卡具有身份性,即便在外觀上逼真亦不能使信用卡具有使用價值。[1]如若沒有這些身份信息資料,信用卡就如同一張撲克牌,充其量就是小孩手中的玩物而已,個人信息資料對于信用卡而言不可或缺。為此,刑法增設了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行為對象主要是一些個人的資料信息。但在其他的信用卡犯罪中所涉及的信用卡,個人資料信息不是其成罪的必備要素。因此,信用卡犯罪中主要的行為對象應為信用卡和個人信息資料。

二、信用卡犯罪規定的行為類型

我國信用卡市場起步較晚,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現代化的消費金融支付工具的信用卡開始進入中國,并迅速成為國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金融支付工具。而伴隨而來的是日益猖獗的涉信用卡犯罪,這種犯罪活動既損害持卡人利益,又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亦嚴重破壞了金融秩序。我國1979年刑法并沒有規定涉信用卡犯罪,面對日益嚴峻的信用卡犯罪局面,只能確立單行刑法和司法解釋予以規制。1997年《刑法》將偽造信用卡、信用卡詐騙行為分別規定于177條和196條之中,使得打擊與預防信用卡犯罪有了法律依據,對于規范金融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刑法修正案(五)》在刑法第177條之后增加一條,增設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兩個罪名,同時在第196條的信用卡詐騙罪中增加了使用以虛假身份騙領信用卡的情形,進一步完善了信用卡犯罪的立法規定。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253條之后又增加一條,即吸納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雖然這兩種犯罪沒有直接體現信用卡的內容,但加強受信用卡犯罪侵害的個人信息的保護,無疑有益于整體打擊信用卡犯罪活動。在立法不斷完善的同時,兩高還先后頒行了一些關于信用卡犯罪的司法解釋,對信用卡犯罪的法律規定進一步細化,為司法機關的實踐操作提供了便利,及時有效地打擊了犯罪分子。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刑法對信用卡犯罪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立法技術上也逐漸成熟。盡管如此,信用卡犯罪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新型信用卡犯罪手段、犯罪形式的不斷涌現,司法疑難問題的層出不窮,都要求對信用卡犯罪的相關法律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下面就從信用卡的信息、信用卡的偽造、信用卡的持有、信用卡的使用等方面,對我國信用卡犯罪行為進行分類解讀。

(一)信息類

信用卡犯罪之中信用卡實體物固然重要,但無形的信息資料對于信用卡而言更為關鍵,否則信用卡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為此,2005年《刑法修正案(五)》增設了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迎合了刑法打擊非法獲取他人信用卡資料信息之客觀要求,契合了司法實踐打擊信用卡犯罪的需要。獲取他人信息資料,是信用卡犯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信息資料的支撐,其信用卡犯罪行為便無法達致獲利目的。而在源頭上加以遏制,就相當于對信用卡犯罪的釜底抽薪。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對信用卡管理的妨害。從廣義上講,這種理解也屬合理,但若將其納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則該罪名顯得有些臃腫,成了口袋罪,不利于司法實踐操作,也不利于打擊犯罪。為了加強對侵害信息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明確增設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這兩個罪名的出臺,表明我國進一步加強了對公民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個人的信息充斥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速度飛速增長,個人信息被泄露或者盜用近乎常態,此情況下,個人信息極易為非法分子利用進而從事犯罪活動。對于上述兩罪的規定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的空白,對于打擊信用卡犯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偽造類

1997年刑法把偽造信用卡納入至第177條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沒有將其獨立成罪。本罪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一是對于偽造信用卡和變造信用卡的理解;二是信用卡是否包含空白信用卡。在我國刑法中,“偽造”和“變造”作不同的理解,偽造貨幣罪和變造貨幣罪的分別規定即為明證;國外對這兩個詞則不作區分,不論是偽造還是變造均視為偽造行為。刑法第177條僅規定了偽造信用卡的行為,其是否涵蓋變造行為存在爭論。司法實踐中,區分“偽造”和“變造”的標準是看其是否在真的文書和票證上進行加工。把這一標準移植到信用卡范疇有待商榷,信用卡的關鍵在于信息內容,而不在于卡片這一外在形式。這種所謂的“變造”,除只保留了信用卡的外部形態外,其內容與銀行發行的真實信用卡相差甚遠,其本質上是一張偽造的信用卡,應當按偽造的信用卡定性。因此,《刑法修正案(五)》沒有對“變造”信用卡作規定。[2]對于偽造信用卡是否包含空白信用卡,筆者認為,按照刑法解釋的原理,信用卡包含空白的信用卡,并沒有超出語詞本身射程之范圍。對于嚴重危害社會的偽造空白信用卡的行為,亦應予以嚴厲打擊。2009年兩高《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2款明確規定:“偽造空白信用卡10張以上,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77條規定的偽造信用卡,以偽造金融票證罪定罪處罰。”該司法解釋也對此問題作出了明確說明,且符合刑法立法之本意。

(三)妨害類

2005年《刑法修正案(五)》在刑法第177條明確增設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出臺,為將實踐中存在的難以查清信用卡來源的“持有型”行為作為犯罪處罰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針對該罪,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一是對于行為人偽造信用卡后的持有和運輸行為如何處理?行為人既觸犯了偽造金融票證罪,又觸犯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根據刑法罪數理論,應當認定為一罪,即偽造金融票證罪。原因在于后罪是前罪發展的必然結果,其符合吸收犯的特點。此類持有型的犯罪,因無法證明有其他行為,故定偽造金融票證罪較為合理。二是對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的理解。按照規定,信用卡只能本人持有,不允許他人持有,但不可一概而論。實踐中經常有經持卡人本人同意,替他人保管信用卡,或者幫助他人取款的情況,此類行為均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非法持有”。那么,只要經持卡人同意,就不能認定為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嗎?這就需要具體判讀,購買他人信用卡而持有的,則屬于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3]三是使用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這里“虛假身份”并不一定是假的身份,利用真的身份亦可成立本罪,但前提是必須違背本人意愿。

(四)詐騙類

信用卡詐騙罪是所有信用卡犯罪中的重點,其不僅擾亂了金融管理秩序,往往也侵害了公民個人財產權利,社會危害性較大。信用卡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騙取數額較大的行為。具體包括: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使用作廢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惡意透支。其中有幾個問題爭議較大:第一,對“冒用他人信用卡”的理解。冒用,顧名思義即冒名頂替,使用他人信用卡進行消費,其前提是并未得到信用卡所有人同意,否則便不構成犯罪。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動柜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指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動柜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屬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構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此批復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學者認為機器是不能作為被騙對象的,只能構成盜竊罪,而不能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為此,2009年兩高出臺司法解釋對冒用他人信用卡作出了明確解釋,平息了一場論戰,有利于司法實踐中對“冒用他人信用卡”統一認識,但其本身的合理性仍值得商榷。第二,對惡意透支的理解。惡意透支只能針對“貸記卡”,而“借記卡”本身不具備這一功能。或言之,只有貸記卡持有人才能發生惡意透支行為,借記卡持有人與惡意透支沒有任何關聯。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2009年兩高頒布司法解釋指出,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3個月仍不歸還,按信用卡詐騙罪論處。惡意透支行為與前面的三類行為在性質上大不相同,該解釋對惡意透支行為做此進一步說明,便于司法實踐操作。信用卡作為透支卡,發揮其透支功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是其價值所在,故在判斷是否為惡意透支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嚴格執法和保護持卡人利益之間做出合理抉擇。另外,即便認定為惡意透支,刑事制裁也并不是其必然法律后果。該解釋進一步規定:如若在公安立案或法院判決之前,行為人償還透支款息的,可從寬處罰或者不追究刑事責任。對“惡意透支”作此解釋,明顯提高了惡意透支的入罪門檻。司法實踐中,對惡意透支后還本付息的,不宜認定為犯罪。將惡意透支納入刑法中進行規制本身便值得質疑,惡意透支情況的出現,銀行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對個人信用審查不夠,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隨意發放信用卡已成為一種常態,甚至有些銀行將信用卡發放量列為一項硬性任務。因此,對惡意透支的刑法規制有待進一步研究。第三,罪數的認定。首先,行為人偽造信用卡后使用該偽造信用卡行為的認定。在實踐中,行為人為了實施信用卡詐騙,自己先偽造信用卡,而后再用該卡進行詐騙,表面上實施了兩個行為,觸犯了兩個罪名,實質上兩行為之間存在牽連,是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此時應當認定為一罪,按照信用卡詐騙罪處理。其次,行為人騙領信用卡或購買偽造的信用卡,此后使用這些卡的行為,應如何認定?如果有證據證明行為人的騙領行為或者購買行為是為使用做準備的,這仍然是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按照牽連犯從一重論處;但如果在案發時,行為人騙領、購買后還沒來得及使用,如果不能證明其有使用的故意,只能定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如果能夠證明有使用目的,就是一種想象競合,一行為觸犯數罪名,按照重罪論處。

(五)盜竊類

根據刑法第196條第三款之規定,對于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行為,按照盜竊罪定罪處罰。學者對此存在不同看法,爭議聚焦于盜竊罪和信用卡詐騙罪。學者們的討論大多是從學理角度考慮,如若行為人盜竊并有使用行為的,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理應成立信用卡詐騙罪。然而我國刑法把這種情形當作盜竊罪來處罰,顯然屬于一種法律擬制[4]702,盜竊信用卡之后的使用行為可作為盜竊之后的后續行為,不再另定他罪亦具有合理性。犯罪行為表現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盜竊信用卡并使用亦有多種情形,不可一概而論,但若解讀該條款必須基于現行刑法之規定,否則無法達致統一結論,也極易導致司法判案違反罪刑法定原則。正確理解該條款需注意三個問題:第一,本款規定的信用卡必須是“真卡”,“假卡”則不在此列,亦不屬于該款認定內容。換言之,此處的“信用卡”必須是真實有效的信用卡[4]694,方能實現構成要件的定型機能。第二,要正確判定“使用”行為,如果盜竊信用卡從未使用過,實難成立犯罪。因為信用卡形式載體本身經濟價值低廉[5],盜竊信用卡行為本身一般不能成立盜竊罪,關鍵在于考察后續的使用情況。這里的“使用”既應包括自己使用,也包含他人使用。第三,要正確認定使用的“數額”。盜竊罪是典型的數額犯罪,那么對于盜竊信用卡的行為,如何來確定其具體數額,便是司法實踐不能不考慮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行為人盜竊的僅是一張卡即信用卡的外在形態,若不考慮卡里的錢財,便無需用刑法來評價。那么針對行為人的盜竊行為,以“卡里的數額”還是以其“使用的數額”作為評價標準,何者更趨合理,確有探究必要。筆者贊同多數學者的看法,主張數額應當只能是以行為人實際從信用卡里所取得的數額,即“實際使用的數額”,而不應當是信用卡里所能透支數額或存款數額。只有行為人實際控制的數額才是盜竊罪的數額,這也符合認定盜竊罪既遂的標準。既然是按照盜竊罪來論處,就應當按其數額標準來判斷,分為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和數額特別巨大三個等級。確定等級以后,再按照相應的量刑幅度,綜合案件的其他情節,給予合理的量刑。

三、信用卡犯罪法律規定之完善

信用卡犯罪在司法實踐中呈現出的極大的危害性已然成為危害金融秩序的主要類型犯罪,經過多年的立法及司法實踐經驗的積累,從信用卡信息資料、偽造信用卡、妨害信用卡到信用卡詐騙,信用卡犯罪的“預備行為”到“實行行為”各個環節上在刑法中均已有明確規定,罪名設置較為完備,刑事立法體系亦相對完善。但對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關信用卡犯罪之立法舉措,我國信用卡犯罪之刑事立法仍有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便為經濟秩序之穩定與發展以及個人合法權益之保障提供更為合理可行的最后一道防線。

(一)統一刑法中“信用卡”與金融業中“信用卡”的內涵

信用卡是金融業針對一種非現金交易付款方式的特定稱謂,具有透支功能是其主要特點,也是其與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發行他種類型卡的主要區別。我國刑法中的“信用卡”和金融業中“信用卡”之涵義大相徑庭,現行刑法中的信用卡和銀行卡內涵等同,其外延廣泛,既包括信用卡,也包括借記卡等。刑法的明確性原則要求立法用語嚴謹且明確,解釋機關不能拋開專業領域的特定概念而任意解釋。刑法規范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不是脫離于社會實踐的發明創造。為此,必須盡快調整刑法中信用卡的內涵,使之與金融業保持一致。具體理由如下:一是刑法規定自相矛盾。在借記卡不具有透支功能的客觀前提下,信用卡詐騙罪中的“惡意透支”行為實難發生于其中。二是有悖于法律全球化與國家化發展趨勢。目前信用卡犯罪明顯出現一種集團化、跨國化的傾向。國外刑事立法中的信用卡不包括借記卡,與我國刑法中的信用卡之內涵不一致,以至于出現認識上的不統一,不利于合作打擊跨國金融犯罪。三是將借記卡從刑法規定之信用卡中剔出,并不會放縱犯罪。很多人擔憂的是,我國存在的大量的涉借記卡犯罪,如果不將其納入信用卡詐騙罪之中便無法使之得到刑事處罰,無法貫徹刑法之目的。其實不然,我國刑法第194條規定的金融憑證詐騙罪完全可以應對這種情況,其法定刑與信用卡詐騙罪法定刑相同,不會導致罪刑不均。四是概念本身不可混同。信用卡和借記卡不具有同一性,盡管二者均為銀行發放的一種金融工具,但二者具有質的差異,其中是否具有透支功能是其功能上的主要差異所在,因此,二者不可等同視之。綜上所述,應當把借記卡從刑法規定中的信用卡中排除,恢復信用卡的正常身份,從而使刑法中的信用卡和金融業中的信用卡相統一。

(二)增設信用卡犯罪規制對象內容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交往以及資金流轉頻率不斷提高,金融領域信用卡市場將極速擴張,與此同時,信用卡犯罪手段以及形式不斷翻新,對于社會金融秩序的危害進一步加深。為了更好地打擊信用卡犯罪,必須加強對各個環節鏈條的規制,編織更為嚴密的刑事法網。目前,我國刑法沒有把制造信用卡的各種工具、原材料、器材等明確納入信用卡犯罪的對象范疇,這是立法的漏洞。為此,可借鑒我國香港地區的立法規定。香港《刑事罪行條例》第76條明確規定,對制造或者管有制造偽造信用卡的機器、設備或原材料要進行刑事處罰。現行刑法可以把這種信用卡的預備以及幫助行為提升到實行行為程度,將其納入刑法177條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中,加強對其打擊力度。制造信用卡的各種工具、原材料、器材是信用卡犯罪的源頭所在,一旦有了這些機器設備和材料,信用卡隨時都能偽造出來,已然對法益產生了一種現實危險,在這一環節,刑法就應當適時介入,對其進行嚴格規制,以避免信用卡成型之后對金融秩序以及持卡人利益造成實際損害。

四、結 語

信用卡作為一種電子貨幣在金融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用卡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高效與便利之時,卻也給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與日俱增的信用卡犯罪嚴重沖擊了金融秩序的穩定,社會危害性巨大。我國自1997年刑法確立信用卡犯罪,經過多年的發展,打擊的行為對象以及行為類型趨向多元,完善信用卡犯罪立法體系有利于切實有效地懲治和預防信用卡犯罪。信息時代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運用網絡技術進行的信用卡犯罪逐日攀升,因此,為了更好地規制信用卡犯罪,仍需結合司法實踐,借鑒他國行之有效的立法規定以及配套措施,不斷完善我國的立法規定,以應對花樣不斷翻新的信用卡犯罪行為。唯有如此,方能達致保障金融市場秩序穩定與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的目的。

[1]劉憲權.涉信用卡犯罪對象的評析及認定[J].法律科學,2014,(1).

[2]黃太云.《刑法修正案(五)》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檢察,2005,(3).

[3]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691.

[4]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劉明祥.“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含義解析與司法認定[J].中國法學,20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香蕉| 四虎亚洲精品|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青青操|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玖玖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91视频日本|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国产色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欧美日韩va|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亚洲色图另类|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 亚洲天堂久久新|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91爱|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福利视频|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片|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极品av一区二区|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