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思禹
雖然伊頓屬于制造業,但其實一直是實業、資本“兩條腿走路”。
回首2015年,經濟不明朗,產業尋方向,炒得最火的卻是概念。
為了對抗實業的停滯,國際上掀起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熱潮,各種新式發展路徑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內興起,“再工業化”、“再興戰略”、“工業4.0”、“互聯網+”……然而,一系列概念的背后,大多數國家的實體經濟似乎仍然路途迷茫。
概念人人都會說,方向到底往哪走?機會是來自合并,還是合作?是要轉型?還是忠于初衷?
談至此,不得不提及一家似乎一直在變換方向的工業制造商——美國伊頓公司。和其它眾多反面案例不同的是,“善變”似乎正是伊頓行走江湖100多年而不倒的原因之一。
在創業初期,伊頓靠汽車業務起家,而現在這家企業已經蛻變為一家涉及電氣、液壓、宇航和汽車四大板塊的大型跨國公司。
“安全氣囊技術最初就是伊頓發明的,但現在我們汽車業務占的份額并不是很大。”伊頓中國區總裁周濤告訴《英才》記者,雖然伊頓屬于制造業,但其實一直是‘兩條腿走路,從來沒有只顧悶頭做產品。
“伊頓一條腿是開發科技含量高,技術創新的產品,比如不間斷電源系統,真空斷路器等。很多國內外大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微軟、亞馬遜等都大量使用我們的產品,同時伊頓也是波音、空客及中國商飛的技術系統供應商。”周濤向《英才》記者介紹,伊頓另外一條腿就是資本運作。很多公司也會偶爾操作幾筆資本運作,但伊頓是把此當成了“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
回溯伊頓的成長歷程,周濤的表述很容易得到印證。從2000年至今,伊頓全球大大小小開展了65樁并購。其中不乏并購了行業內的領先企業,比如金鐘穆勒和庫柏。
“伊頓在并購方面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們有一套公司內部運作的法寶叫EBS,里面有一塊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針對資本運作的收購與兼并流程。每年,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之間會就優化配置達成戰略共識,然后把目標落地在相應的國家,相關員工再像偵查隊一樣找目標企業。有些并購甚至要跟蹤10年以上。”
周濤介紹,伊頓還會根據經濟周期進行產業布局,2008年以前,伊頓在美國的本土市場占了很大的份額,而現在伊頓50%的銷售額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伊頓的宇航業務發展就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原因是很多產業就像經濟晴雨表一樣,宏觀經濟情況稍微變化,就會立刻變臉,但類似于宇航這樣的業務,雖然銷售額不大,但在經濟危機期間可以保證業務的增長。“我們的業務周期覆蓋了所有不同經濟周期,這保證了業務在不同周期的穩定增長”。
就在不久前,一篇描述跨國公司逃離中國的文章流傳甚廣,而此時伊頓想的,卻是如何擴大中國的業務份額,“我們要從經濟數字的下滑里看到一些正面的東西,比如會促使中國的經濟運行朝更合理,更高效率低能耗的方向發展。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行業與伊頓的業務產生相關性。”周濤說道。
從越來越多的各類大型企業合并,到互聯網的作用下,產業之間越發深度融合,再到伊頓形變神不變,概念描述得再美好,主旨都是希望在問題面前有所突破。
當整個制造業面臨著經濟下行和產業轉型的雙重壓力時,也許不論是轉型抑或融合,都要如伊頓所做的,找到亮點并投入籌碼,才能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