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暉

中信證券究竟是就此沉淪,還是成為逆風而上的閃電,答案的揭曉并不遙遠。
霎那間,死神來了。
伴隨著逐步升級的證券風暴,作為中國證券業龍頭的中信證券(600030.SH/06030.HK)越陷越深。
雖然對于錯誤的討論并不會讓一家公司在接下來不犯錯誤,但至少會讓他們始終對未來保持一種謙遜、警惕的態度。
熟悉金融史的人都知道,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后,美國政府于1932- 1934年在皮科拉(Pecola)掌管下舉行了著名的“皮科拉聽證會”等股市調查行動?!捌た评犠C會”揭露了20世紀初華爾街習以為常的種種不正當行為:信息披露不充分,內部人交易,不正當銷售證券,逼倉和坐莊(maket coeners and pools),利益沖突等,而其攻擊的焦點便是當時已然是華爾街翹楚的摩根,只是,“皮科拉聽證會”反而成就了摩根的傳奇,一個偉大的商業機構必然要在逆境中崛起。
中信證券究竟是就此沉淪,還是成為逆風而上的閃電,答案的揭曉并不遙遠。
風暴來臨
監管風暴席卷中信。
2015年12月6日晚,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有媒體提及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陳軍、閆建霖或涉配合調查,目前中信證券暫時無法與上述人員取得聯系。
至此,包括失聯的中信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陳軍和中信證券國際投行業務負責人閆建霖,中信證券八名執委會成員中的六名均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或被調查、協助調查。
另外兩名執委會成員為已經宣布退休的執行董事、董事長王東明和負責中信國際業務的執行董事、副董事長殷可。
最新消息是,中信證券金融業務線的姚杰、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梁鈞已經返回工作崗位,而中信證券衍生品業務負責人薛繼銳、中信證券資管業務和經紀業務負責人劉軍被要求協助調查,薛繼銳和劉軍目前也已經回到工作崗位。
在這種情況下,中信集團火速出手。
中信證券2015年11月17日召開黨委會,宣布了最新人事變動,中信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常振明擔任中信證券黨委書記,中信集團總經理助理、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張佑君擔任黨委副書記,原中信證券黨委書記王東明退休。
據悉,中信證券的第一大股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還提名張佑君為中信證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張佑君在獲中信證券董事會、股東大會選舉通過并正式出任中信證券董事后,擬參加中信證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長的選舉。
中信證券稱,王東明因年齡原因,將不再參加中信證券第六屆董事會的董事候選人提名。王東明將繼續履行中信證券董事長的相關職責,直至中信證券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第六屆董事會成員。
現年64歲的王東明是中信證券的旗幟和象征,雖然他已經是超期服役,但王東明之于中信證券被人視為一體,正是他領導著這家曾經處在行業中游,不尷不尬的證券公司成長為證券業龍頭,甚至是傲視群雄。
2009年起,中信證券在王東明的帶領下,提出要向美國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學習,王東明曾在多個場合提出要把中信證券“打造成中國的高盛”。而且,王東明從來是言出必行的,2013年,王東明帶領中信證券收購里昂證券便是其國際化戰略邁出的重要一步。
更迥異于其他投行和券商的是,長期以來,在王東明的領導和個人魅力下,中信證券核心管理層的相對穩定,從而在以國資為主體的證券行業中更具戰略上的長期性,這也是業界公認的一大優勢,更是中信“戰斗力”的體現。
若非此番變故,王東明究竟以何種輝煌的方式告別中信不可想象,然而一切陡然變化了。
前途未卜
世事輪回,1995年,中信證券成立時,現任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曾為首任董事長,王東明則擔任中信證券副總經理,兩年后即1997年王東明升任總經理;從2002年上市開始,王東明一直擔任中信證券董事長至今。
此時,和救火經歷如出一轍,此時,無須揣測便可確定,常振明的感覺就像是站在懸崖上。
無疑,歷經多次“險情”的常振明知道大難當前,自己不能等,顯然,如果中信證券不能走出這次困境那將是一場災難。盡管,常振明和他所領導的中信集團并不懼怕任何突發的事件,但此番面臨的局面更加難以控制。
重建領導班子,重塑客戶、員工、政企關系,重張中信文化都是常振明要做的。
2015年12月4日,中信證券公告召開2016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通知,股東大會召開時間為2016年1月19日13點30分,會議審議的事項一共兩個:一是關于選舉中信證券第六屆董事會成員的議案,即為上述7名董事提名;二是關于選舉中信證券第六屆監事會非職工監事的議案,主要包括李放、郭昭和饒戈平三位監事提名。
常振明顯然再次扮演救火的角色,而張佑君也是中信證券的老人,張佑君現年50歲,自1995年中信證券創立即加入,曾任中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交易部總經理、中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襄理、副總經理、長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2005年重組華夏證券并一直擔任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至2011年,卸任中信建投董事長一職,重返中信集團,目前為中信集團總經理助理、董事會辦公室主任。
快速調整領導班子,可以有效恢復中信證券市場商譽,穩定客戶則絕非易事,作為證券行業的龍頭老大,中信證券正在經歷著嚴峻的挑戰,正如王東明給中信證券全體員工的信上所言,“這是公司20年以來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目前公司的行為在接受國家各個部門的深度調查、審計和檢查,能否經得起嚴格的審查,最終取決于自身的體質與操守?!?/p>
中信證券已成長為行業的領頭羊,中信證券的命運和走勢顯然對中國資本機構有著莫大的影響。此番事故前,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信證券資產總額為4796.26億元,同比增長81.18%,營業收入為291.98億元,凈利潤為113.37億元,同比增長116.20%。
本來據稱,中信集團的計劃是一方面放手中信證券,讓中信證券走向國際,打造中國版高盛,另一方面讓中信建投證券重整為國內的巨無霸,畢竟,中信建投證券是由華夏證券重組而來,中信證券持股60%,中央匯金公司子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40%,昔日也是叱咤風云。
而今,風云突變,各方何去何從,勢必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