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鋒
工業為龍口市主導產業,2013年工業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0.6%。2013年龍口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 6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00.8億元,增長14.0%,輕、重工業占比分別為22%和78%。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高端鋁材料產業、食品加工及存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港口及臨港產業為核心的五大產業集群。
一、產業情況
(一)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現狀。2013年,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5.3億元,2014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8億元。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在我市起步較早、基礎雄厚,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全市支柱產業,被山東省經信委確定為“山東省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區”。2013年產業相關企業106家,資產總額15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8家,上市企業2家。
存在問題:一是市場形勢不容樂觀。二是創新能力不足。三是配套層次不高。四是人力成本上升。
(二)高端鋁材料產業現狀。2013年,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5.6億元,2014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5.5億元
存在問題:一是產業集群依存度高,主要集中在南山、叢林兩大型企業,其輻射帶動作用尚未完全凸顯,規模以上企業只有7戶,奧瑞金、日輕零部件等還沒有完全投產。二是主導產品仍然以工業產品為主,家用電器電機外殼、散熱器、電腦配件以及體育用品等高端民用鋁合金產品的開發力度不足,相比南方鋁加工業發達地區差距較大。三是產業鏈條終端產品品種少,特別是涉及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精尖”的高端產品還很少甚至空白。
(三)食品加工及存儲產業現狀。2013年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5.1億元,2014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7億元。
全市有27家企業被評為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121個農產品通過了“三品”認證,有16個產品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山東省著名商標和山東省名牌產品,有2個產品獲得地理標志使用權,產業總體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但行業間發展很不平衡。
存在問題:一是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發展粗放。二是產業基地建設滯后、關聯松散。三是產業企業規模偏小、品牌意識不足。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現狀。2013年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8.9億元,2014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4.1億元。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成為我市經濟轉型升級主動力。以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與新醫藥、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為代表的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10個。
1.新材料產業領跑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2.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正在加速發展。3.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穩步發展。4.生物與新醫藥、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
存在問題:一是產業規模偏小。二是產業鏈延伸程度不高。三是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五)港口及臨港產業現狀。2013年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2.4億元,2014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7.6億元。依托港口、岸線、資源等綜合優勢,通過“產業抓集群、園區抓項目、企業抓膨脹”等手段,臨港產業得到了健康快速發展,凸顯了產業的規模實力和影響力。一是形成了以港口為核心,以腹地為載體,以產業細分為支撐,以城市功能區為基礎,6個專業分區相呼應的條塊脈絡明晰的臨港產業空間布局。二是圍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企業擴張,不斷壯大臨港工業規模,形成了海洋工程裝備、臨港加工、臨港化工、臨港電力能源四大特色鮮明的現代化臨港工業集群。目前,擁有規模以上臨港工業企業41家,2013年實現臨港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15億元。三是在港口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下,恒通股份、勝通物流、華魯海運、環海石化等一批物流企業快速擴張發展,形成結構完整的海上、陸路、保稅、分銷四大臨港物流體系。2013年,以臨港物流為主的臨港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7億元。
存在問題:
港口發展方面。一是港口建設資金壓力大,亟需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二是港口功能和集疏運網絡結構不完善,疏港能力不足制約了港口腹地的拓展。三是周邊港口間同質競爭愈趨激烈,貨種結構不盡合理。
臨港產業發展方面。一是產業結構仍需優化。二是借力發展能力不強。三是規劃布局一體化程度不高。
二、發展方向及目標
(一)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國際方面,汽車零部件全球采購、系統化設計、模塊化供貨正在成為潮流,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走向集團化,逐步脫離整車母體,通過兼并、重組、聯合,擴大生產規模,組建集團,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同時,在零部件全球采購的新形勢下,整車廠也對零部件供應商加強遴選,導致一級配套商數量減少。當前世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經營發展方向是產品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新技術化。隨著零部件產品技術的發展,一級零部件廠只保留新式的、先進的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將大部分部件轉給二級零部件企業生產。國內方面,一方面急需提高產品配套能力。長春、武漢、大連、成都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達地區,依托當地及周邊整車企業,通過提高整車企業汽車零部件本地采購配套率,提升當地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配套層次,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同時,借助整車企業影響,吸引世界500強零部件企業來當地投資建廠,促進當地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產業突破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下一步,以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為主線,以整車批量化生產為突破口,快速提升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水平。年內,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5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60戶。
(二)高端鋁材產業。在新時期,國家從戰略層面上,更加強調鋁工業上游電解鋁產業產能的控制、節能減排技術的提升,進一步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引領鋁加工企業發展附加值高的高精鋁板帶箔、工業鋁擠壓型材及其深加工鋁制品,走出一條鋁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下一步,繼續以“龍口國家鋁及鋁合金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為總抓手,以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為著力點,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堅持“高端、集聚、創新、協調”的原則,積極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不斷加快南山、東海、叢林“三大園區”的膨脹裂變,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我市高端鋁材料產業在全省的龍頭領軍地位,將我市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高端鋁材料產業化基地。年內,高端鋁材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0億元,培育主營業務收入過500億元企業1戶,過80億元企業1戶。
(三)食品加工及存儲產業。在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發展的今天,國內外大型食品加工企業運用生物技術、超微技術、自動化工藝控制技術等手段,開發出即食方便、品種齊全、質量優良的產品,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顯著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獲得了高額利潤。同時,伴隨著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世界各國大多建立了食品的營養、衛生和安全標準體系,以生態、綠色為前提的精深加工業成為食品加工及存儲產業的發展趨勢。
年內,全市食品加工及存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25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5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37家;通過“三品”認證的農產品總數達到126個。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是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或地區曰益重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紛紛出臺了支持本國或本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二是低碳經濟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關注的焦點。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條件頻發,促使低碳經濟應運而生,成為多個國家的重要戰略選擇。三是高新技術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電子信息、節能技術、新能源開發等高技術含量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
新材料產業方面,重點發展鋁合金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等先進結構材料,打造技術含量高、規模優勢強的新材料產業基地。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方面,規模化有序開發風能資源,打造東南部山區風力發電基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面與生物與新醫藥產業方面,以重點企業為龍頭,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優勢,力促相關產業深入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方面,鼓勵現有汽車零部件企業,圍繞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加大招商和投入力度,努力實現產業升級。年內,確保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0億元以上。
(五)港口及臨港產業。臨港產業是現代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產業結構變動規律來看,重化工業日益成為臨港工業發展的主導趨向。目前,許多國家的重化工業主要布局在沿海沿江地區,大部分是依托港口發展冶金、化工、電力、造紙、機械等基礎產業和運輸倉儲物流產業。從區域經濟發展互動關系來看,臨港產業對城市現代化和經濟國際化發揮了支撐帶動功能。港口、城市、臨港產業、區域腹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腹地廣闊和現代城市的依托條件也必然促進港口建設,拓展臨港產業發展空間;港口和臨港產業的加快發展必然增強港口城市輻射效應,實現陸向腹地、海向腹地雙贏。從港口發展基本階段來看,現代物流業成為提高臨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年內,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8000萬噸,同比增長8%;港口及臨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00億元,同比增長5%;投資500萬元以上臨港產業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入21億元,拉動臨港工業、服務業快速發展。
三、措施建議
(一)抓好項目建設。一是狠抓項目落地開工。二是狠抓在建項目建設。三是狠抓項目儲備。
(二)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一是圍繞引進創新平臺抓招商。二是圍繞產業補鏈抓招商。三是圍繞骨干企業抓招商。
(三)破解要素制約。資金問題。開展政策信息發布和銀企座談會等銀企對接活動,引導農村商業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用足用活相關政策,在控制好風險的情況下,多向上爭取授信額度,在考察的細節上再深入、情況掌握上再全面、決策上再靈活,細分市場,區別對待,努力緩解企業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局面。同時引導企業更好地利用債券市場、典當、私募、公募、創投等融資手段,努力實現融資方式和渠道多元化。對具備上市條件和有意到“新三板”市場融資的企業,有關部門做好服務、指導和對上爭取工作。土地問題。要在優先保證大項目、好項目建設用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抬高準入門檻,鼓勵企業建設多層廠房,控制園區道路和綠化帶寬度,提高投資強度和容積率,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四)優化營商環境。一方面,繼續壓減行政審批事項。另一方面,要搞好優質高效服務。各涉企部門要牢固樹立“為企業服務是天職、服務不好是失職”的觀念,積極推進工作重心下移,出實招,辦實事,自覺踐行“由我來辦、立即就辦、辦就辦好”和“主動服務、超前服務、感動服務”的工作要求。尤其在當前嚴峻復雜的形勢下,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前所未有,各級各部門一定要設身處地為企業著想,想方設法幫企業解難,多做為企業“減負”、“減震”、“減壓”的事情,和企業抱起團來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