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垠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從平均主義開始經歷了修正、改革和日益完善的階段,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不同的群體間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帶來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日益顯著。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將由收入分配制度的角度出發,對我國現存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帶來的危害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長遠性的意見與對策。
關鍵詞:分配 收入差距 改革
一、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變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以平均主義為基礎的按勞分配,造成的結果是干多干少一個樣,這樣的分配制度不利于發動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從而直接影響到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實際上是一種并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對原有的分配制度進行修正與改革,主要經歷了兩次重要的時期。
(一)對平均主義的修正
這一階段開始于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提出“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自此開始,我國收入分配制度進行了新的階段,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民的勞動積極性得到大幅度改善,社會生產率顯著提高。
(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探索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入一個新的時期。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在此基礎上,我國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3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三)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
2006年起,我國進入了“十一五”規劃的新時期,“十一五,圭見劃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的力度,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強化對分配結果的監管,努力緩解行業!地區和社會成員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在這一新的時期里,原有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已經得到日益完善,轉變為更加關注社會公平的新制度。
二、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現
(一)收入分配差距已超過國際警戒線
國際上對居民收入的劃分依據為基尼系數,通常0.4作為警戒線,據此我國目前的收入差距問題亟待解決。由圖2.1示,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基尼系數變化情況。2003年之前我國基尼系數存在大幅度的波動,其中1985年最低時曾經達到0.242; 2003年最高值達到0.479,與1985年相比增長幅度超過90%。進入新世紀尤其是2003年之后,我國基尼系數大體處于穩定狀態,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是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表示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正在進一步縮小。
綜上,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已從改革開放初的0.3左右上升至超過0.4,即已經超越了國際警戒線,并且也超過了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水平,但是近年來通過各項政策的調整,我國的收入差距已經出現了逐漸減小的趨勢。
(二)行業間、地區間收入差距與日俱增
由于市場機制與立法體系的不夠完善,我國目前存在的自然壟斷與行政壟斷的現象都十分嚴重,行業間存在不良競爭,因此有效的限制行業壟斷,防止壟斷性行業員工收入過高成為難題,加之需要改革的企業本身即受益集團,也加深了改革問題的難度。
另外,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使我國地區間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城鄉二元經濟的發展也使收入差距的問題雪上加霜。東西部差距、東南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收入差距、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都出現了擴張的趨勢,為此政府也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以促進社會公平。
三、我國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危害
(一)經濟方面的危害
1.有效需求的不足
由凱恩斯消費理論可知,從消費傾向的角度來看,高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遠遠低于低收入階層人群,二者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了高收入階層和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的巨大落差,收入越來越多的流向高收入階層,從而直接限制了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中低收入階層的人群消費傾向相對大很多,這一類人群的收入受到限制,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從而降低社會的有效需求,使得大部分商品的銷售收到影響。即收入差距的越來越大,促使了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發生。
2.影響國際收支的平衡
收入差距過大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消費能力,而消費需求的不足,使社會依賴于投資需求的拉動,投資的過快增長推進生產能力的過快增長。如果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過剩產品的銷售將依賴于出口,造成國際收支的失衡。
(二)政治方面的危害
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與否,具有極其強的社會敏感性,會直接影響到全體社會成員的心態,以及社會關系和社會環境的穩定情況。例如,在經濟轉型時期,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使得有一部分人得益而先富起來,從社會的中層一躍稱為社會上層。在財富的積累過程中,有一部分人對社會環境或者政治環境產生了更多的要求,從而想進一步的改變社會道德標準,以滿足自身的階級利益需求。這些就構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為社會環境的安全埋下了非常不利的政治風險。
另一方面,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不完善階段,政府監管力度不夠,官員的權力尋租未受到有效的制約。官員通過權力尋租獲得不正當的收入,成為如今嚴重污染政治環境的一大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嚴厲打擊貪污腐敗行為,涉及到的人員數量之廣,級別之高,也說明了目前此問題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深刻。因此,腐敗所導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直接構成了對民眾的團結和社會和諧等方面巨大的潛在風險。
四、收入分配制度的長遠性考慮
(一)促進農村城市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城鄉經濟二元化的結構是影響城鄉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大因素,因此加大農村居民收入、解決女子“三農問題”成為勢在必行的重要課題。例如,在韓國為了提高農民收入,自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推行“新村運動”,通過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支持自主產業的發展等方式,強化了農村經濟的建設,有效的調控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根據國外的成功事例,我國應當吸取有效的經驗,不僅需要加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更加要保持國家財政支持的長期性,這樣才能使新農村建設保持長期持續的發展。除此之外,國家的宏觀調控也應當體現在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等方面。
(二)完善稅收制度,深化稅制改革
通過稅收制度的調整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完善財稅制度,可以充分發揮稅收在再分配過程中的調節作用,完善資源配置,從而達到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我國,個人所得稅是根據個人的不同所得情況而征收的一種稅收,通過實行累進稅率調節收入分配,尤其是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做法。
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好這一工具,深化稅率改革,更加規范征稅的范圍,調整稅收的結構。例如對于個人所得稅征稅方式進行調整,按照不同收入方式分別按年份、月份或者次數進行征稅,對于特殊的收入部分進行適當的稅收減免,制定更加合理的稅率,促進稅收制度的完善,進而促進收入分配的調節。
(三)規范行業分配,限制行業壟斷
行業收入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不僅不利于行業的發展,而且更加容易激化社會矛盾。規范行業之間的分配公平,限制行業壟斷,最大的阻力在于利益集團的阻礙,因此更加需要國家和政府的調整。一方面要完善立法,通過法律的約束力來限制壟斷行業的產生和發展,防止壟斷利潤進入私人口袋。對于某些自然壟斷行業,盡量征收高額的稅收,使其利潤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部分,而非員工的過高收入。
另一方面對于弱勢行業的發展,政府耍采取扶持政策。例如對于農業,對于農產品收購市場的過低價格,應當采取支持價格、補貼政策、政府收購等策略,從而保證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在限制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同時對弱勢行業進行補貼與扶持,將會保證行業間健康穩定的發展,協調行業間的收入差距,促進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