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雯 焦振廉 竇明星 孫佳 宋歌
摘要:目的走訪陜西省興平市中醫藥傳統知識特色項目,探尋中醫藥傳統知識存續所遇到的困難并提出解決方法。方法篩查項目,通過文獻研究與實地走訪的形式,完成本次調研。結果興平市孟氏中醫婦科不孕三法治療方藥和盂氏中醫男女開胃健脾丸制劑方法、育春堂杏核涼眼藥、下官道二龍骨傷散、張氏活血接骨散骨科方劑4個項目單位或個人均為陜西省興平市中醫藥傳統項目,傳承數代并應用于臨床診療,但是在傳承上仍然面臨挑戰。結論
中醫藥傳統知識在民間的流失相比有形資源的流失更加隱蔽,加快并完善國內中醫藥傳統知識的調查、整理、建檔、保護,刻不容緩。
關鍵詞:中醫藥;傳統知識;調查
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5.06.004
為進一步促進2013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4年工作要點的指導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組織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的調查工作。工作重點是對分布在基層、民間的中醫藥傳統知識進行調查、挖掘和搶救性整理,全面掌握中醫藥傳統知識資源狀況,為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建立相關保護制度和數據庫奠定基礎。為此專門設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簡稱“國家中心”),并在全國31個省份設立課題組,組織當地調查工作。掌握工作開展情況,國家中心組織督導組前往各地進行工作、技術督導。
陜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藥傳統知識主要發源地之一。陜西省課題組從本省具體情況出發,獨創以“試點區縣調查”為突破口的調查方法,首先在10個試點市縣開展調查工作。截至2014年10月,已搜集到20余項符合調查標準的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興平市為陜西省咸陽市下轄的縣級市,距離西安市40公里,中醫藥文化積淀深厚,傳統知識資源豐富,被設立為陜西省中醫藥傳統知識調查試點地區之一。本次對陜西省的督導工作則重點考察了興平市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了解陜西省興平市中醫藥傳統知識存續現狀,根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平臺陜西省傳統知識的收錄信息,掌握陜西省目前的中醫藥傳統知識收錄情況,與當地對接,確定實地考察項目。
1.2方法
根據2013年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技術研究”的調查標準,上報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應具有“符合中醫藥傳統理論和方法”“與公知公用的中醫藥理法方藥有所區別”“采用藥物、針法、灸法、手法、制劑等進行疾病治療的診療技術、傳統經驗方、醫藥知識、中藥炮制技術、制劑方法等”“項目傳承超過50年,并且具有活態使用價值”“特定地域持續應用,傳承超過3代或50年”“得到當地群眾認可,或為當地群眾所熟悉”等特點。
在興平市衛生局的支持下,興平市調查工作以該市中醫醫院為技術依托單位,成立調查隊伍,負責該市境內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的調查工作。為促進當地調查工作的開展,該市專門印制“興平市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調查宣傳海報”數千份,張貼于市街道各處,并制作紀念杯,贈送給上報項目的持有人。本次筆者實地考察興平市孟氏中醫婦科不孕三法治療方藥和孟氏中醫男女開胃健脾丸制劑方法、育春堂杏核涼眼藥、下官道二龍骨傷散、張氏活血接骨散骨科方劑4個項目單位或個人,包括采訪項目持有人、參觀診療場所、查閱項目相關的檔案資料和方劑秘本,并參觀診療過程等。
2結果
2.1孟氏中醫婦科不孕三法治療方藥和孟氏中醫男女開胃健脾丸制劑方法
孟氏中醫婦科不孕三法治療方藥為孟氏中醫家族流傳百年的診療法,其特色在于以中醫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將不孕證分熱瘀、肝郁、痰濕、腎虛四型,采用家族獨創的“調經、調全身、促孕”三法,對各類不孕癥患者分3個階段使用“六方”進行個體化施治,并提出獨特的促孕診療思路。
孟氏中醫男女開胃健脾丸制劑方法,來源于孟氏秘本《保安堂驗方集》。男用開胃健脾丸“海馬百消丸”,由真海馬、檳榔、牽牛子、焦三仙、莪術、香附、黨參、白術、茯苓等15味中藥組成;女用開胃健脾丸“滋血健脾丸”,由真阿膠、當歸、薏苡仁、焦三仙、三棱、香附、黃芪、山藥、茯苓等16味中藥組成。在制劑方面,需要特殊炮制的藥物另合成細末,其余藥物研細,過羅3次,余渣加水適量,煎15 min,濾汁備用,將另合細末藥粉與藥汁混勻,再與其他藥粉濕潤調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晾干。
孟氏中醫婦科首創于1882年,歷經孟子章、孟維禮、孟國棟、孟彥榮,至今流傳133年,現已4代。孟子章首創《婦科驗方手抄袖珍本》,1920年孟子章和長子孟維賢開辦保安堂,并將總結的不孕三法、六方由孟維賢寫入家傳秘本《保安堂驗方集》。孟子章三子孟維禮在促孕法中增加孟氏暖宮湯,結合臨床經驗一并添進《保安堂驗方集》。1966年孟維禮將秘本傳其長子孟國棟,2007年孟國棟將秘本傳與其子孟彥榮。
孟氏中醫在當地設有診所,并設立文物展覽室,其中《孟維禮中醫世家經驗摘要》及《中醫世家名醫孟國棟經驗輯要》均匯入當代中醫世家系列叢書中。
2.2興平市育春堂杏核涼眼藥
育春常杏核涼眼藥系列藥品是由瑪瑙、熊膽等10味中藥用瓷器乳缽手工研磨如粉狀精制而成。因其成藥由杏核包裝密封,故名杏核涼眼藥。使用時,取出杏核內膏劑,加清水和勻點眼,具有清涼解毒、活血化瘀、去翳明目的功效。
育春堂杏核涼眼藥創始人為張譚,清光緒元年(1874年)開設育春堂眼藥鋪,至今141年。目前持有人為其第五代傳人張素萍、張冶國,并在當地創辦眼科研究所。育春堂杏核涼眼藥曾于1928年獲陜西農工產品展覽會二等獎,后被編入《興平縣志》。此外,有家族流傳的鍛火罐、藥罐等實物為佐證。其采用杏核包裝密封使用,沿用至今。
2.3下官道二龍骨傷散
下官道二龍骨傷散共6套方劑,目前配方保密。臨床應用于不同階段的各種骨折、骨延遲愈合、骨壞死以及燒傷。傳承至第四代,目前有百余年的歷史。項目持有人為張醫、張瑾、張天祥,其祖父曾開設新生診所,載于《興平縣志》,張瑾現工作于下官道衛生站。
2.4張氏活血接骨散
張氏活血接骨散由三七、當歸、紅花、沒藥、乳香等20余味中藥組成,按照特定的方法炮制后晾曬,并以一定比例制成散劑內服,可應用于傷病的各個階段。張氏活血接骨散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現在項目持有人張光潔的曾祖父(因家譜遺失,具體名字不詳)傳于祖父張振東,后傳于其父張孝廉。張光潔于2000年將秘本傳于兩子,至今120余年。
3討論
上述項目是陜西省興平市較有特色的中醫藥傳統知識,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中存在幾處不足。
3.1項目命名特色不顯著
項目命名較難,不能夠展示其獨特性。如“張氏續傷接骨散”的命名,缺乏地域特性,放眼全國,有非常多相類似的“張氏骨傷診療方法和理論”等。而“孟氏中醫婦科不孕三法治療方藥”則較為明確地列入“傳統診療技術”項目。因此在項目的命名上,需要簡潔明了,具有特色。
3.2項目認定的不確定及材料的不完善
項目持有人提供的家譜、秘本、《興平縣志》、報刊等文獻實物是證明其流傳百年的歷史材料。但在實地調查中發現,能夠將其項目的傳承譜系、文獻實物填寫完整的單位或個人很少。個別單驗方沒有留存臨床應用該方的病例及統計數據,亦無旁證證實,因此缺乏可靠性。如在興平市已上報的項目中,“張氏活血接骨散”因傳承人的家譜丟失,無從考證其驗方起源;其驗方傳承又依靠口傳心授,亦無文獻材料。“孟氏中醫婦科不孕三法治療方藥”、“孟氏中醫男女開胃健脾丸制劑方法”所涉及的信息則相對完善。完善的信息更有助于使散落在民間的中醫藥傳統知識得到保護和拯救。
3.3項目傳承人或存疑或消亡
根據在興平市實地考察“張氏活血接骨散”,其項目持有人張光潔與其兄長在同一村各開辦骨傷診所,并分別將各自上報為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活血接骨散”的傳承人。由于2人同出一族,而方劑的組成又不能完全公開,因此二者需要共同協商,確定最終的項目信息,以家族持有或共同持有的形式進行傳承。
與張氏活血接骨散不同,興平市育春堂杏核涼眼藥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由于傳統制劑制作工藝復雜,沒有顯著經濟收效,張氏目前后代無一人從事傳統醫學工作,也沒有學生師從張素萍老師學習技藝,擁有良好信譽和效果的藥物可能面臨消亡。因此,能夠服務于大眾的中醫藥傳統知識若要得到傳承和發展,需要傳承人的努力協作,也需要社會的認知和保護。
4小結
通過實地考察興平市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可以整合全國各地區在工作中所反饋的信息和面臨的問題:已收錄的中醫藥傳統知識覆蓋面廣,包含中藥炮制技術、傳統診療方法、養生方法、單驗方、傳統制劑等內容,皆有一定的傳承譜系并仍然能夠在臨床、生活中被使用,服務于大眾。但是民間仍有一些好的醫藥項目沒有納入調查范圍,或是因為宣傳不到位,或是因項目持有人對于調查保護工作的配合度較低,亦或是在調查過程中搜集到一些好的項目但不符合納入標準等。所以調查工作還需要在實踐中逐漸完善。調查隊伍既要繼續宣傳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的目的與意義,又要深入基層鄉村開展調查,收集優秀項目,為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傳承護航。中醫藥傳統知識在民間的流失相比有形的資源流失更加隱蔽,加快國內醫藥傳統知識的調查、整理、建檔、保護,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