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桂香
高中階段,教材的文本思想達到了一定高度,尤其是現代文,如曹文軒的《前方》、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奧爾多的《像山那樣思考》、帕斯卡爾的《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等。文本的高度決定學生理解的難度,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達到高位化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導學生解讀,培養深度閱讀的本領。然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淺浮味過濃,誤區重重。
一、閱讀教學之誤區
1.滿堂追問卻膚淺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們似乎都分外注重與學生間的互動,避免“滿堂灌”,于是乎“滿堂問”盛行。曾聽某老師開課,底下有“好事者”給數了下,45分鐘共提問87次,問題設計太過簡單隨意,著實讓人憂慮。經典的案例,一教師講授《紀念白求恩》,在學生閱讀后拋出了如下問題:白求恩是哪國人?他多大年紀?他來中國干什么?被錢夢龍先生馬上叫停。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隨意型的提問不在少數。課堂之上,意義了了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拋出,學生來不及在文本閱讀上多加思考與探究,蜻蜓點水式的最后,唯有光影點點。而學生一旦習以為常,會誤以為是所有閱讀的常態。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陋習,喪失深度閱讀的能力,豈不嗚呼哀哉!
2.照本宣科不敢破
高中語文的教材中不乏經典之作,而對于經典的解讀,很多教師過度地依賴傳統設計,不敢輕易突破,似乎怕對經典造成褻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授課時,通常采用的是教參中這樣的范例:先根據游覽順序把文本的敘述思路大致理清,然后把4、5、6三節拎出進行重點鑒賞——讓學生用三個短語概括這三節內容的大意,再嘗試從修辭和疊詞角度品味“月下的荷塘”,從煉字角度品味“荷塘的月色”,從寫景順序品味“荷塘的四周”,感受到文章之美。引領學生賞析優美段落確實是必要的,只是筆者困惑:向這樣照本宣科、過度肢解的解讀,能否讓學生產生真正美的感受?
3.花樣繁多實喧賓
聽過不少閱讀指導課,發現有些教師拋開了教學設計每個環節的意圖所在,刻意追求花樣翻新,似乎只要這節課互動熱烈,合作討論頻繁,掌聲不斷,就是一節好課。一教師執教舒婷的《致橡樹》時,先將詩改成了現代歌曲唱了一遍,婉轉悠揚;又給學生展示了自己創作的木棉花開紅碩熱烈的繪畫作品,筆法老練;還深情誦讀了詩人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接著又圍繞“你心目中的愛情”開展分組討論,并投影展示了不少網友的觀點……在為這位老師多才多藝折服之余,也讓筆者感嘆:環節設計如此花樣百出,一旦偏離了教學的重心,就有嘩眾取寵之嫌了。
筆者認為,手段重在輔助,運用時,首先要圍繞目標,凸顯重點,使課堂鮮活。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可以錦上添花,但絕不能喧賓奪主。
二、閱讀教學之對策
1.以深靜心促細心品讀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交流對話的過程,從獲取文字表面的信息到感知情感、領會背后真意,需經歷多次反復與細心的品讀咀嚼,就如閱讀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他到底想念北平的什么,除了顯性的東西外,更包含著隱性的內涵,這是文章的核心所在,又豈是找幾處描寫北平的段落,分析下北平的環境建筑與果蔬,拎幾處對比反襯等能簡單膚淺道出的?如果沒有進入文本的深靜之心,那所謂的閱讀教學就是單純作表面文章,走不進作者的心靈,必然產生不了共鳴。
2.以深靜心促批判審視
身為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它來源于自身的閱讀、思考和實踐,當我們沉下心來,有意識地去閱讀、去思考、去踐行時,我們才可能解放思想;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文本,我們才能打破迷信,走出盲從,讓閱讀成為思想的閱讀,讓學生成為會閱讀的思想者。
3.以深靜心立課程意識
語文沒有課程體系,但語文教師要擁有必要的課程意識,分清可教與當教,無需教與不當教的界限,對教什么、何時教、怎么教做到心中有數。
王榮生教授曾提出,教師要把一堂課“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作為最低標準,以此來進行自我在閱讀教學中做法的反思和檢驗,來評價自己是否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
拋棄漫天的無效追問,將教學的重點難度準確定位,看過王開東老師的《寒風吹徹》教學設計,他在梳理文本環節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寒風吹徹了誰”(對象),二是“寒風吹徹得怎么樣”(程度),以文題作為切入口,領起全文,簡潔明了,體現了其高超的教學藝術。
4.以深靜心提語文素養
閱讀是培養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它不是訓練學生成為答題機器,而是一種熏陶,是一種習慣修養的養成,代表一種新的闊大的文化視野。
馬超俊老師強調,教育應引領受教育者為善,語文應讓學生心靈變得柔軟溫暖,同樣是《寒風吹徹》,他認為要抓住了文本外“冷”內“熱”的本質,挖掘劉亮程凄冷文字背后的溫暖:“我沒吭聲,也沒向家里人說腿凍壞的事”表現年幼孩子的懂事,不讓家人為之擔心;在一個寒冷的早晨,“把一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讓進屋子,給他倒了一杯熱茶。”表現出對苦難者的同情;對年老孤獨的母親與姑媽的關心更體現了兒侄輩的孝心與體貼。
當然,心靈的深靜不是讓你一味追求問題的高深。相反,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只會讓他們喪失信心、興趣,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值得高興的是,目前學案熱已漸漸退去,經不起實踐檢驗的事物終將被甩在歷史的車輪之后。新課改的推進之路上,語文教學的“去偽存真”必定勢不可擋。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