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檢長
【內容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只有十三四歲,他們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比較薄弱,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更是十分淡薄。因此,文言文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死角”,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為此,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點策略,與大家共享。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有效性
文言文是我國流傳幾百年、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學習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從小學開始,學生便開始學習簡單的古詩文,到了初高中階段,更是有越來越多的文言文名篇需要深入學習。很多教師教了多年文言文,卻總也摸不到規律,找不到最佳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總結,終于在朗讀、對比、總結三個方面,得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經驗,在此與大家共享,希望能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一、文言文教學重在“讀”
語文教學中,自然少不了“讀”這一環節,尤其是在古詩文、文言文中,誦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種種說法。因此,文言文教學的首要策略就是引導學生多誦讀,熟讀文章。
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通常會先示范朗讀一遍,或者播放課文錄音,之后要求學生自己朗讀一遍,找出存有疑惑的字詞。在個別的段落中,我還會組織學生齊讀,不僅增強氣勢,也能使學生在齊讀中加深印象。很多文言文都是必背篇目,因此筆者在教學過后,通常會布置一些背誦的任務,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因此,很多文言文名篇,學生都是通過熟讀而記憶,也是通過熟讀而獲得更深刻的認識的。
二、充分運用比較法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語法知識和文化知識需要講授。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講完語法知識和文化知識之后,學生會很快忘記,效果并不好。但是如果充分運用比較法,讓學生在學習一種語法知識或文化知識的時候,可以比較不同文章、不同地方的用法,從而加深印象。
例如,學習《桃花源記》中的古今異義詞的時候,筆者對比了“妻子”和“無論”,這二者同為古今異義詞,卻也存在細微的差別,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分析此處“妻子”和“無論”的含義,并對比現代文中“妻子”和“無論”的含義。通過對比,學生發現古代“妻子”指妻子和兒女,而現代“妻子”指配偶,不含有兒女的意思,因此是一種詞義的擴大;古代的“無論”是更不必說的意思,而現代的“無論”是一種表示條件關系的連詞,這是一種詞義的遷移。由此可見,即便都是古今異義,也有著細微的差別。當然,不僅是在語法方面,在文言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等方面,也可以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發現更多的內容。如《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位作者雖然都受貶,兩篇文體基本相同,但抒發的感情卻有區別,《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很難見到受貶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記》卻流露出作者受貶后娛情山水以排譴抑郁的復雜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這二者分析給學生聽,會使學生通過對比更為了解《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三、不斷進行歸納總結
文言文學習是一項系統的任務。教師只有在教學之余不斷地進行歸納總結,帶領學生回顧,才能使學生將文言文學習的每一步鞏固好。
例如,教《馬說》、《愛蓮說》、《捕蛇者說》之后,要歸納說明,“說”是古代的文體名,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其內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常具有由小見大的特點;形式上則表現為敘議結合,敘為議設,議由敘生,議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見志。
總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內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自學能力。對于那些不喜歡整理文言文知識的同學,教師也要細心引導,幫助其學會總結與歸納,更有條理地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知識。如,學習《歸田園居》時,教師引導學生將陶淵明的詩歌收集整理起來,制作一個《陶淵明文章集》,將每一篇文章都整理、抄錄下來,宏觀來看陶淵明的思想變遷,了解封建社會給文人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四、結語
以上,我們從文言文教學重在“讀”、充分運用比較法、不斷進行歸納總結這三個方面,就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進行了具體分析。其實,“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多多關注教學方法和教學反思,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由于能力有限,以上所述只是筆者對文言文教學的一點膚淺認識。以后的教學中,教師只要能夠調整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在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成果。希望本文的論述對于語文教師會有一些啟示作用,幫助語文教師更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為我國璀璨的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毛國聯.《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09期.
[2] 劉敬波.《新課標》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3] 齊明鑫.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練習系統知識維度分析[D]. 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作者單位:江西省會昌縣中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