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玉明
【內容摘要】高中歷史教學不在于讓學生記憶歷史知識,而在于讓學生在對歷史知識的分析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獲得認知,在認知中產生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之下進行探究,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收獲自己的歷史智慧。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 ?探究 ?智慧 ?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首先要考慮的是教學對象,然后才是教學內容。作為十七八歲的高中學生,思維已經高度進入理性階段,對人生、歷史進行深度思索并進而帶有歷史的意味與哲學的雛形,是這一階段學生思維的固有特點。認識到這一特點,可以發現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需要問題的有效驅動,才能讓學生在對歷史的探究中汲取到智慧。這樣,學生學習的驅動力與學習方式就能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高中歷史教學也由此能夠達到骨肉皆豐滿的境界。
一、問題來源于對歷史知識的梳理
今年中國科技界最大的事件之一,可能當屬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物與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成長出來的科學家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獲得的科學大獎,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錢學森之問”的一個回答。盡管客觀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但這一事項足以證實中國人的科學智慧并不遜于任何國度。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便可以發現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可以敲開一扇大門。
在“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第8課)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以發現原來中國古代的科技是如此的輝煌,原來曾經那么長時間領先于世界。而具有歷史眼光的學生一定會認識到這樣的輝煌歷史的出現,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而是存在著某種必然性。那么,尋找這種必然性就可以成為本課教學的主題。由此,探究式教學就可以打開一個通道。
探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從哪里來?最好當然是學生自己提出來,讓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程序調換的事情,而是希望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發生新舊知識的碰撞,而在碰撞過程中如果產生認知失衡,那問題就可以自主產生。因此,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實際上就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成果。
在本課的教學中,重要的知識梳理應當包括這樣的兩個層面:一是引導學生去研究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古代發明與發現的價值(作為探究的開始,可以暫時不談其對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二是比較古代科技成果產生的背景,認識古代科學家的智慧。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生在四大發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九章算術》《石氏星表》《授時歷》《傷寒雜病論》等著作時,才會發現原來中國古代科技可以說是全方位發展的,而從時間上來看,跨度也是超過同時段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科技成果呢?誕生這些科技成果又需要什么樣的土壤呢?今天的中國科技發展可以從中得到什么樣的啟發呢?這些問題的出現此時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尤其學生當歷史與現實進行對比時,往往這些問題產生得更為強烈。
二、探究需要學生的切身體驗思考
探究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探究教學所追求的不只是結論,因為歷史結論常常是可以告知的,探究必須追求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必須追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切身體驗與思考。“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的探究教學中,需要的不只是讓學生知道這些發明與發現,更是發明與發現背后存在著的機制。
這里所說的“切身”自然不是指讓學生重回歷史,但借助于“穿越”的概念,讓學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去思考,去發現,去發明,則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策略。比如說在探究《九章算術》中提及的“十進制”時,可以讓學生返回到東漢時代,讓學生探究可能的計數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發現,計數的制式往往與實際需要相關,也與計數的簡便程度相關,而這恰恰是很多發明發現的兩個重要推動力,正是在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之下,人們才會去發明一些新的東西,十進制計數方式如此,天文學的發展也是如此——采集、狩獵、農牧、航行的需要;歷法發展也是如此 ——農業生產的需要;醫學發展則更是如此——延年益壽的需要。
探究過程中,體驗與思考是兩個必要因素。只有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才會認識到實際需要所產生的驅動力有多大。筆者曾經作過嘗試:讓學生在沒有測量計算工具的情形之下,根據一些自然現象如太陽的位置等去判斷時間,去判斷季節等,學生通過思考就會發現,這個時候只能借助于測量才能持久地判斷時間,只有借助工具才能更精確地判斷時間。而這恰恰成了發明渾儀的最大推動力!而要讓這些計時儀器能夠更簡便地使用,對其進行簡化又是必然之舉。因此,這個時候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重要時機,也是歷史探究式教學的核心環節。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始的推動力。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此探究過程中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科技的發展往往在實際需要的驅動下進行。如果進一步思考,則可以如此引導學生:科技發展是不是完全與現實同步呢?歷史教學的一個觀點就是鑒古知今,對比今天的現實并引導學生,就可以發現:科學技術的發展又不完全拘泥于實際需要,其往往又可能走在現實需要的前面,從而引導現實社會的發展。而這也恰恰是今天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思路。
三、認知歷史是學生歷史智慧體現
有一個概念叫歷史智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擁有智慧,是每一個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在一個歷史事件的觀察與思考中產生認識,并對事情的發展作出一種預見,就是歷史智慧的體現。
如本課教學中,發現與發明是兩個關鍵詞,歷史學生中顯然不應當讓學生沉迷于已有的發現與發明,事實上今天的高中學生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的認識常常是偏頗的,有的學生認為其只是古代發明,至今已經沒有任何價值;有的學生認為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是中國人永遠的驕傲。筆者以為,學生的這些觀點都不是學生真正的觀點,某種程度上講不過是他人觀點的重復而已,因此談不上真正的智慧。而筆者在問題驅動之下,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每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與這個國家的文化相關,人文環境往往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堅實土壤,忽視了這種土壤的作用,那科學技術可能只是無源之水。認識到這一點,學生往往會對當今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新的認識。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借助歷史事件去培養學生的智慧眼光,在此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探究的開展,往往是高效的途徑,歷史教師不可等閑視之。
【參考文獻】
[1] 龐曉晴. 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
[2] 范從華. 高中歷史“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初探,《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0(1).
(作者單位:江蘇省石莊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