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2015年12月6日至7日,東部地區扶貧工作座談會在福建省寧德市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在座談會上指出:寧德,是習近平總書記早期開展扶貧實踐的地方;“寧德模式”,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成功實踐,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成功典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寧德市委、政府將如何汲取智慧、繼往開來,打贏脫貧攻堅戰?本刊記者專訪了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
《中國扶貧》:習近平同志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寧德在擺脫貧困上有了新思路,開創了新局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廖小軍: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雖然只有兩年時間,但在他的高度重視和親自推動下,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打下了深厚基礎。
一是理清了扶貧工作思路,明確了努力方向。他立足寧德當時落后貧困的客觀實際,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擺脫貧困”作為工作主線,樹立“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提倡“經濟大合唱”的全局觀點,為加快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注重“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選準扶貧開發路子;發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增強扶貧攻堅的韌勁;堅持“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脫貧工作;注重發揮黨的核心力量,為奪取扶貧開發事業的勝利提供組織保障,為閩東加快發展、擺脫貧困指明了方向。二是鼓舞了士氣,堅定了擺脫貧困的信心。當時寧德多個方面處在全省“老九”托底的位次,當地干部有些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人窮不能志短”,極大地振奮了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精氣神,堅定了發展信心。三是解決了一批亟待解決的問題,改善了民生,贏得了民心。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里,全區100來個鄉鎮他跑了80多個,4個不通公路的偏僻特困鄉走了3個,地委、行署幾套班子成員都建立了固定的扶貧掛鉤點,地直各部門繼續派出扶貧工作隊,扶貧2萬戶、脫貧1萬戶,實現了鞏固溫飽14萬戶的目標任務,全區累計脫貧率達94%。
《中國扶貧》:在寧德百姓間,流傳著習近平同志當年“三進下黨”的故事,請您給我們講述一下。
廖小軍:習近平同志在寧德期間,有很多與扶貧有關的感人故事,特別讓人感動的是“三進下黨”。
下黨鄉1988年建鄉后,鄉領導班子最愁的就是如何打通進出鄉里的通道,如何讓百姓擺脫貧困。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同志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來到下黨鄉,沒有休息,直接開座談會。由于天氣炎熱、條件簡陋,開會、吃午飯只能在鸞鳳橋(村里的一座古廊橋)下。第二天,他在壽寧縣政府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當場拍板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萬元用于建設水電站。
數日后,習近平同志又一次來到了下黨鄉。那是1989年7月21日晚,下黨鄉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習近平同志冒雨走了1個多小時,才趕到受災最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災情,給災民很大鼓舞。
1996年8月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帶領省交通、財政、民政、老區、扶貧等部門負責人再次來到下黨鄉,查看了下屏峰村的災后重建新村面貌和村里的公路橋建設,并協調有關部門給予下黨鄉發展資金100多萬元幫助當地修建機耕路和發展生產。在他的協調下,下黨鄉經楊溪頭村與浙江慶元縣的對接公路于1998年建成通車。
對下黨鄉的未來,習近平同志語重心長地叮囑再三:“下黨的發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要求,要更新觀念,拓展思路,以一村一戶一人為對象去摸情況、想法子,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上,一步一個新臺階地發展。
《中國扶貧》:在《擺脫貧困》一書中,談到調離閩東地區時,習近平同志說:“對脫貧事業這個需要幾代人努力的浩大工程來說,我的努力時者甚短,功者甚微。”習近平同志離開寧德后的25年里,寧德的脫貧工作如何繼往開來?取得了哪些發展?
廖小軍:習近平同志離開閩東后,寧德歷屆黨委、政府始終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繼續把扶貧攻堅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抓好抓實,閩東的扶貧開發事業不斷向前推進,貧困人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現有的低收入人口14.5萬人(其中,國定貧困線以下11.3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當年的30%降至現在的4.26%,探索出一條具有寧德特色的扶貧開發新路子。我們的做法是:一是始終堅持協作配合,促進縣域協調發展。二是始終堅持幫扶到戶,農戶脫貧步伐加快。三是始終堅持整村推進,農村面貌明顯改觀。比如,20多年來,僅“造福工程”就累計完成7.7萬戶、35.6萬人的搬遷任務,使3000多個邊遠偏僻自然村得到整村搬遷,群眾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舊家”搬遷到宜居宜業的“新居”。
《中國扶貧》:當年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等指示給了您哪些啟迪?請結合工作實際談一下您的體會。
廖小軍:習近平同志在推進寧德的扶貧開發工作中,不僅身體力行,夯實了閩東的扶貧基礎,改變了閩東的落后面貌,也帶給我很多深刻啟示:
啟示一: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扶貧與扶志相兼顧,不斷增強群眾自身脫貧致富的能力。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扶貧先扶志”“弱鳥可以先飛”,這些重要論述給我的啟示就是,扶貧必須先扶志,只有進一步堅定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扶貧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啟示二: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滴水穿石,久久為功,進一步增強扶貧工作的韌勁。習近平同志當年認為:“閩東的變化,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令人眩目的變化,而是凝聚著全區人民心血的漸進、累積式的變化,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我們認為,扶貧工作只有著眼扶貧發展全局,避免短視行為,著力打基礎、久久為功,才能取得成功。
啟示三: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轉變干部作風,深入基層一線,解決實際問題。習近平同志把堅持群眾路線看作是“干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實踐證明,只有動員更多群眾參與,扶貧工作從少數人做多數人的工作,轉變為多數人做自己的工作,才能形成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大扶貧”工作氛圍。
啟示四: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做大做強農村集體經濟,努力實現群眾收入和集體經濟雙豐收。習近平同志在《扶貧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一文中指出:“在扶貧中,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否則,整個扶貧工作將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強大的動力,已經取得的扶貧成果也就有喪失的危險。”正是因為我們始終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扶貧開發事業的核心來抓,扶貧的成果才能得到進一步鞏固。
《中國扶貧》: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號召,寧德將如何貫徹落實?
廖小軍: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的這一號召,與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期間提出的“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兩者都體現了要持之以恒、一步一個腳印地抓好扶貧工作。對寧德而言,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溪畬族村的重要批示和東部地區扶貧工作座談會上汪洋副總理的重要講話精神,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以攻堅拔寨勇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擬在具備條件的縣市區建立精準脫貧示范區,通過積極有效的實踐與探索,努力做到“三個走在前面”,即深化精準扶貧要走在全省前面,健全脫貧機制要走在全省前面,探索試驗要走在全省前面,確保到2018年現行國定扶貧標準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要多措并舉,確保貧困建制村整村脫貧摘帽。全面落實“六項百分百責任制”,組織實施好省級扶貧重點“六縣摘帽”、貧困建制村“百村致富”、邊遠自然村“千村搬遷”、貧困低收入群眾“萬戶脫貧”等“六百千萬”工程。落實村財增收項目,力爭絕大多數村年財收入超10萬元,徹底消除“空殼村”。加大搬遷支持力度,組織實施1160個邊遠自然村(累計1.68萬戶、7.16萬人)整村搬遷“造福工程”。
要攻堅克難,確保低收入人口穩定脫貧。圍繞貧困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點問題,采取結對幫扶、就業培訓、建設普惠金融服務站、推廣“民富中心”農村金融創新平臺、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一定解決好生產缺依靠、就業缺技能、發展缺資金、返貧缺保障等難點問題。
要強化督查,確保幫扶措施落實到位。我們要強化軍令意識,做到目標任務更加明確、完成時限更加明確、幫扶措施更加明確,一定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這場攻堅戰。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要以學習《擺脫貧困》一書為契機,不斷傳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精神財富,科學謀劃寧德“十三五”發展,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寧德“十三五”發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