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高均+張端均
眉山市丹棱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地形地貌以丘陵為主,全縣幅員面積449平方公里,轄5鎮2鄉,總人口16.4萬人,其中有近13萬人在農村。全縣資源匱乏,經濟發展對資源依賴性很大;縣財力較為薄弱,還屬于“吃飯財政”,財政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能力十分有限。眉山市僅有的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在丹棱,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少數”,既是全縣脫貧攻堅的重點,也是全市的重點。截至2013年底,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40戶8521人。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丹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以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四川省委和眉山市委扶貧攻堅工作會議精神,帶領全縣人民站位全局、立足長遠、精準施策,通過干部引領,聚焦合力,帶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抓好抓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地,走出了一條加快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率先脫貧致富奔小康,構建全社會合力推進丘區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抓好“三個落實” 打牢脫貧攻堅基礎
落實好調查研究。制定總崗山脈地區萬年村、三合村、岐山村、廖店村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連片發展、一三互動、開放合作、統籌攻堅”工作思路,研究確定10個扶貧專題,4名聯系縣領導帶隊深入聯系村走訪調研,同步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第一書記”、聯系部門、駐村干部、鎮村干部組成調研組,集中1個月時間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千家萬戶摸清社情民意,制定“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工作臺帳,實行“一戶一卡”制度,設立扶貧開發“明白卡”,由駐村干部詳細登記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住址、人員結構、經濟狀況、所需所求、聯系方式五大基本情況,做到戶戶家底清、人人情況明,找準貧困村形成原因、貧困戶致貧原因,形成質量高、針對性強、可操作的調研報告,為制定駐村扶貧對策奠定了基礎。
落實好幫扶規劃。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計劃到戶、幫扶到人”的原則,針對不同貧困戶、不同家庭成員、不同致貧原因,量身制定“菜單式”幫扶計劃。堅持縣、鄉鎮、村三級聯動規劃,縣上著力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富民產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創業就業技能等規劃;鄉鎮重點圍繞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鄉風民風整治、群眾反映突出問題等方面進行規劃;村“兩委”積極配合幫扶部門、駐村干部,根據不同貧困戶,制定個性化幫扶規劃,確保村村有脫貧規劃、戶戶有致富良策。
落實好項目資金。按照“不脫貧不脫鉤,項目、資金兩傾斜”原則,積極爭取省、市項目資金扶持,統籌規劃,打捆使用,重點向貧困村傾斜。幫扶部門和“第一書記”則立足部門特點和行業優勢,列出“項目向貧困村傾斜、資金向貧困村傾斜”兩張計劃表,并由“第一書記”親自擔任項目資金聯系員、服務員、監管員,推動項目資金早落地、快見效。加大縣本級財政投入,制定出縣、鄉鎮兩級扶貧財政預算方案,采取“縣財政支持、鄉鎮補充”的方式,重點扶持貧困村產業發展。深化“百企聯百村”活動,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動員園區企業與貧困村結對聯姻,企業家和成功人士與貧困戶結對結親,支援貧困地區扶貧開發。
做到“三個明確” 走好脫貧攻堅路徑
明確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按照“兩年基本完成,一年鞏固提高”的硬性要求,在2年內完成全縣21個貧困村、6001名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摘帽”。聚焦“基本收入”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兩個核心問題,集中人力、物力,“三步并作兩步走”,今年脫貧3126人,明年脫貧2875人,兩年時間內全面消除絕對貧困。
明確主要路徑。堅持走加快經濟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的統籌城鄉發展路徑,并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丹棱特色、體現發展階段、符合群眾利益的扶貧開發路子。抓實“五個一批”,實現精準脫貧:一是扶持生產就業脫貧一批;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三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四是醫療救助脫貧一批;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明確工作重點。緊緊盯住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重點問題、關鍵問題、難點問題,精準實施貧困村重點脫貧攻堅、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產業培育、基礎建設、能力提升、醫療衛生改善、社會保障、文化惠民、生態保護、社會合力扶貧工程等“十大脫貧摘帽工程”,把扶貧開發脫貧攻堅放到全縣加快發展的大背景、大布局中通盤考慮,精準施策,澆灌“富”水,斬斷“窮”根,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貧困地區年年都有新的較大變化。
強化“三個到位” 確保駐村幫扶實效
干部選派到位,配齊配強班子。向每個貧困村選派1個工作組、1名縣級領導、1名“第一書記”和2名以上的駐村干部,確保貧困村村村有工作組、村村有“第一書記”、戶戶有聯系干部幫扶。按照“兩集中、兩到位”要求,把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作為重要任務,創新把黨支部建立在產業鏈上,啟動2016年村級組織換屆準備工作,選派優秀年輕干部、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大學生等優秀人才到村級班子,增強班子戰斗力。
駐村工作組責任落實、“第一書記”權責劃分到位。駐村工作組必須做好調查研究,分類施策,做好本村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規劃和年度計劃;研究解決各類矛盾問題,保持“零進京、零到省、到市信訪量最少,無群體性事件發生”,實現信訪“三無”目標;協調爭取上級惠民政策、資金和扶貧項目支持;指導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做好駐村扶貧的相關協調工作。村干部和駐村干部都將“貧困”當作共同的“敵人”,加強合作與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支兩委班子和駐村干部經常溝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第一書記”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進一步明晰“應干什么、該干什么”。權力清單中,賦予“第一書記”審核把關本村有關經費收支的權力,各類惠民利民、救災救濟、扶貧項目、集體經濟發展等項目須經“第一書記”審核后再上報實施。責任清單中,明確“第一書記”駐村脫貧攻堅、抓好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加強駐村工作組成員協調管理等職責。
基層引領、能力提升培訓到位。堅持“落實到基層、落實靠基層”,抓好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整頓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增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戰斗力、組織推進產業扶貧能力和組織扶貧工作合力,有效引領群眾脫貧致富。科學制定駐村干部培訓計劃,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用什么訓什么”的原則,切實加強駐村干部的能力提升培訓,加大與各大知名高等院校合作,開設現代農業、旅游開發、城鎮規劃、金融經濟等實用型專題培訓,提升脫貧攻堅能力。
夯實基礎產業 助推貧困群眾持續脫貧增收
特色產業連片規劃。在充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公司+農戶”“專合社+農戶”模式,重點發展種植業“125工程”(1萬畝茶葉、2萬畝核桃、0.5萬畝脆紅李),養殖業“135工程”(1萬只肉羊、3萬只長毛兔、5萬只林下雞),培養特色地域品牌。注重引進工商資本,將貧困山區資源稟賦項目化,增強貧困地區發展活力和后勁。采取“農旅結合、一三互動”方式,重點發展生態鄉村旅游,爭取將4個貧困村列入全省旅游扶貧規劃,深入挖掘老峨山、黃金峽旅游資源,對接川旅集團規建“國家鄉村公園”,打造生態康養勝地。
基礎設施連片建設。實施貧困村“路水電”三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整體改變貧困山區落后面貌。重點規劃建設一條連通老峨山、連接黃金峽、串聯4個貧困村的“黃金大道”,打通“斷頭路”、加寬錯車道、改造漫水橋,并升級為通鄉公路,形成“三縱一橫、四村一環”交通格局,打通發展“大動脈”,構建西部山區產業環線、旅游環線;實施安全飲水工程,采取“宜集中則集中、宜分散則分散”供水方式,按需修建集中供水站5個,飲水池60口,解決貧困村人畜安全飲水問題;實施“點亮山區”工程,2015年底全面完成4個貧困村農村電網升級改造。
項目資金整合安排。按照項目、資金“兩個傾斜”原則,充分依托市、縣兩級聯系部門行業特點和資源優勢,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每年安排30%~50%投向貧困村,相關項目資金直接用于扶持貧困戶必須達到10%以上。項目資金“一村一簿”,逐個項目明確投資計劃、時間進度、投入資金、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將扶貧項目資金納入“惠民資金監管平臺”陽光運行,對項目推進情況、扶貧資金使用情況等實行“兩公示一公開”,嚴格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嚴防項目資金跑冒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