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超
練家坪村是甘肅涇川縣涇明鄉的一個典型貧困村,也是甘肅廣播電視大學的雙聯村。經過兩年多的幫扶工作,該村的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際走訪的形式,深入分析了該村的現狀和導致貧困的原因,同時結合兩年多來雙聯工作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解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對未來改變甘肅貧困地區的面貌有一定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貧困現狀
練家坪村地處涇明鄉東部半山腰處,是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氣溫8?12℃,年降水量500mm,年日照時數2300小時,屬于半干旱、半濕潤型氣候。離較為繁華的鄉鎮和縣城較遠,距涇明鄉政府10公里,距涇川縣36公里。該村共轄5個村民小組,分別是毛家山組、南頭組、練家組、坪里組和吊莊組,共計148戶597人,有耕地面積2936畝,人均耕地面積2.97畝。近年來因發展果樹種植,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糧地面積降到1.43畝。
通過入戶走訪和填寫問卷的形式,發現練家坪村農戶的貧困現狀呈現出如下特征:
一是村民居住生活環境較差。
該村飲水困難,交通不便,通訊、住房等基礎設施依然落后。雖然自來水管已經通到每家每戶,但受地勢、灌溉、水壓等因素影響,供水情況極不穩定,村里大半年都處于無水狀態;村中僅有的一條村道是自然形成的土路,晴天是漫天灰,雨天又是一路泥,汽車很難通行,交通極不便利;住房問題基本解決,但是村中仍有40%以上的農戶生活在窯洞中,住房條件依然落后。
二是村民收入結構單一,收入水平不高。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練家坪村家庭收入結構較為單一,收入水平不高。有70%的家庭收入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打工,而且收入水平不高。以練家坪村的文書、生產隊長為例,他們除了安排自家農業生產,每年協助鄉政府完成各項工作,能拿到1400元的年收入外,其余大部分家庭的勞動力都是農忙種地,農閑時外出打零工來維持生計。練家坪村所有農戶都享受到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各項農業補貼,但對于貧困補助,由于政策名額的限制,雖然村里大部分人處于國家扶貧標準(2300元)以下,但享受貧困補助的僅僅是少部分人。
三是村民支出多,負擔重。
首先,生產性支出較大。在練家坪村,平時的糧食蔬菜基本能夠自給,生活支出相對較小,但是生產性支出較大,每年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要花去大部分家庭一年的積蓄。其次,醫療支出負擔重。雖然國家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來解決農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但是農戶的醫療支出依然占據他們收入的一大部分,甚至有少數家庭因病而使家里債臺高筑,生活非常困難。第三,人情禮節支出。人情禮節支出也成為該村的一部分家庭支出,但占比不大。最后,為子女成家、買房子支出較大。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家庭的積蓄幾乎都用于子女成家,買房子。
脫貧對策
自然條件較差。自然條件惡劣一直是導致我國貧困地區落后的重要原因。練家坪村位于半山腰上,交通不便,又常年缺水,加之惡劣的自然氣候環境,使得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種植業、畜牧業很難發展壯大。每年的3月份正是春耕的黃金時間,而練家坪村卻很少降雨。作為雙聯單位的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在2013年3月和當地鄉政府的干部一起參與了該村的抗旱工作;而在2013年8月份,僅僅3天時間,練家坪的降雨量達到800mm,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給即將成熟的農作物帶來慘重的損失。這種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導致該村農業發展緩慢,莊稼收成不好,農業收入極不穩定。
家庭規模小,勞動力匱乏且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該村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趨勢較為明顯。而該村人均耕地面積較大,勞動力相對匱乏。同時勞動力受教育時間短,文化素質普遍低下。問卷調查中,練家坪村大多數人僅是小學文化程度,有少部分完成初中學業,僅有幾人是高中文化。勞動力匱乏加之文化素質不高,對于推動該村農村社會發展、農業進步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極為不利。
政策銜接不夠。由于該村地處偏僻地區,政府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基本生活保障方面,都很難優先考慮到這些貧困地區的人口。當地政府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該村的實際情況和村民意見,導致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很多好的項目沒有發展起來。如練家坪村在鄉政府的帶動下種植果樹,試圖通過果樹產業來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但是實踐的效果不好,從鄉鎮干部到村干部直至村民,積極性都不高,甚至有部分人持有消極、質疑的態度,這個產業并沒有成為該村的致富項目。
通過詳細分析練家坪村的現狀和導致貧困的原因,甘肅省廣播電視大學作為該村的雙聯單位,從實際出發,用兩年多的時間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改變練家坪村的貧困狀況。
首先,抓住問題的關鍵,改善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解決吃水難,行路難的問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徹底改變該村貧困的關鍵因素之一,甘肅省廣播電視大學積極制定扶貧計劃,發揮與省市相關單位聯系較廣的優勢,起草項目文件,申報項目資金,并全力落實項目。為練家坪完成道路硬化6.9公里,修建小高抽人飲工程,徹底改變了該村的飲水難題,解決了多年的交通不便現狀,為未來產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其次,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該村的優勢,發展適合的產業??紤]到該村勞動力不足,但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多的情況,省廣播電視大學在該村建成了雙聯養雞示范園,親自帶領農民實現科學化、生態化的養殖,并鼓勵村民發展集體經濟,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考慮到該村已有部分果樹產業,決定引進適合的果樹品種,新增果樹種植800畝,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通過前期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后續的產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第三,提高勞動力素質。充分利用省廣播電視大學的教育資源優勢,在該村開展了多次農業產業培訓課程,并聘請專家教授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解決種、養殖方面的問題,結合農民自己的經驗,真正實現科學、高效的種養殖。
第四,對少數條件極其惡劣的農戶進行易地搬遷。該村有近40戶家庭居住環境惡劣,通過和村民溝通協商,決定將他們搬遷至基礎設施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
第五,與各級政府積極協商,進一步完善農村以養老、低保、醫保為主的各種政策性保障體系,對于家庭非常困難且沒有勞動能力的家庭實行建檔立卡制度,并按時發放補貼,實現這些家庭的生活保障。
脫貧啟示
現代社會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現象普遍存在。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曾有過苦難深重的過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80年代中期開始,貧困問題普遍得到有效解決,但區域性、條塊性貧困問題依然嚴峻,農村貧困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態勢,扶貧任務十分繁重。甘肅素以“隴中苦瘠甲天下”而聞名,貧困問題是困擾甘肅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貧困地區最大的特點就是“邊緣性”,它們遠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飲水困難、醫療衛生保障差、勞動力素質低下。本文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練家坪村每一戶的家庭情況,總結了該村貧困的表現形式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練家坪貧困問題的基本對策和措施辦法。練家坪的貧困現狀,是甘肅乃至全國千千萬萬個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縮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對我們解決貧困問題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啟示。
首先,要改變貧困現狀,必須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分析,科學制定規劃,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前提條件。情況明才能做到決心大,措施可行。解決貧困問題,要定位清晰,借助雙聯行動逐村分析貧困形成的原因,制定解決貧困的辦法,以及實施的重點項目和具體步驟。要一村一村地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一戶一戶地研究科學可行的項目,確定幫扶干部并建檔立卡,真正做到致貧原因、扶貧對象明明白白,扶貧措施、項目確實可行,富有成效。
其次,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變生產生活條件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農民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無疑是制約脫貧的最大“瓶頸”。加快農村道路硬化,并使之網絡化;加快飲水設施建設;加快鄉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和醫務人員配置培訓,使農民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城;確實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成果,積極推進9+3高中教育的普及;加快農村危房改造等等,真正做到“水、電、路、房、醫、教、田、林、氣(沼氣)”八到農家,使貧困村的基礎條件得到根本改變,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
第三,著力培育產業,下決心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核心。貧困問題說一千道一萬,核心的核心集中體現在農民收入上。農民除了政策性補助和工資性收入外,最現實、最關鍵的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提高其土地利用率、收益率和貢獻率。做到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重點,加強產業基地建設,實現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高加工能力,努力增加附加值;按照你無我有,你有我多,你多我優的方略,研發開拓新產品,增加市場份額,真正使農民在發展產業中增加收入。
第四,培育新型農民,提高勞動技能,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治本之策。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新型、現代化農民的培養,挖窮根的關鍵也是農民勞動素質的提高和勞動技術的提升。具體來說應突出轉移性就業技能的培訓。充分利用現有的培訓機構,瞄準相對緊缺的用工崗位,對農村初中畢業未上高中,高中畢業未上大學的“兩后生”等新增勞動力,進行從事二、三產業為主的技能培訓,改變他們如同父輩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汗不干”的命運。同時,努力培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培養職業農民,提高其從事農業生產的能力,建設一支強大的新型農業生產隊伍。
第五,進一步完善農村以養老、低保、醫保為主的各種政策性保障體系,是杜絕返貧問題的防火墻。針對貧困村老無所養、病無所醫實際,小災小返貧,大災大返貧,無災也有15%左右的人返貧的嚴峻形勢,國家一定要健全和完善城鄉統籌、全國一體化的養老、低保、醫療等各種生活保障體系,積極提高標準,改變現在的低保實為“低補”的現象,實現城鄉同標,全國一體化,真正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解除特困群眾的后顧之憂,返貧之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