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斌+李占毅
重慶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屬秦巴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集革命老區、邊遠地區、高寒山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于一體。近年來,城口縣立足縣情民情,始終堅持并不斷深化“生態為本、特色為魂、發展為要、民生為重”的發展理念和“人口下山、產業上山、產品出山、游客進山”的工作思路,確立了“生態立縣、涵養發展、整體轉型、同步小康”的發展戰略。圍繞生態涵養發展區主體功能定位,突出全域旅游扶貧,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走鄉村旅游扶貧與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特色效益農業、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之路,培育了一批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示范村和示范戶,為貧困山區實現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探索了一條新路子,夯實了扶貧攻堅基礎。
深挖資源潛力
堅持統一規劃,突出全域旅游扶貧。城口縣編制完成了《秦巴山片區(城口)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2-2020年)》《重慶市城口縣旅游發展規劃2011-2020》《城口縣鄉村旅游扶貧規劃》,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的決定》,將扶貧規劃與旅游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實施“一城兩帶四片”的旅游功能分區。“一城”就是以縣城為中心,打造大巴山旅游集散中心;“兩帶”就是以兩大河流為軸線,打造任河仙境和前河畫廊兩大旅游經濟帶;“四片”就是以四個片區為支撐,打造東部“高山牧場、巴山原鄉”,南部“佛茶鹽水、峽谷古鎮”,西部“生態休閑、紅色傳奇”,北部“高山湖泊、巴山田園”四大旅游度假區。
同時,城口縣將中國亢谷旅游扶貧示范區、大巴山旅游扶貧示范區、南部片區旅游扶貧示范區與“一城兩帶四片”的旅游分區緊密融合,重點打造,整體推進,帶動11個扶貧開發小片區、90個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及90個貧困村整體推進。
一直以來,城口縣努力提升旅游扶貧實力,不斷挖掘資源優勢,著力開發旅游扶貧產品。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城口縣圍繞鄉村建筑、鄉村田園風光、鄉村手工藝品,開發體現田園風光的觀光型鄉村旅游產品;圍繞農耕、采摘等農事體驗活動,開發“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休閑體驗型鄉村旅游品牌。培育了生漆、核桃、茶葉、中藥材等一批土特產品;打造了城口山神漆器、城口老臘肉、雞鳴茶葉、海寶玉等重慶市名牌產品,其中,城口老臘肉、城口山地雞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開發了巴山湖垂釣、亢谷漂流、黃安壩野外宿營等系列休閑競技產品。逐步形成了一批參與性強、體驗內容豐富的鄉村旅游扶貧產品,進一步拓寬了貧困農戶增收致富門路。
同時,城口縣積極發揮生態優勢,打造鄉村旅游扶貧名片。城口四季分明,陽光充裕,雨水豐沛,生態優勢明顯,常年平均氣溫13.9℃,夏季平均氣溫保持在23℃左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森林覆蓋率持續多年位居全市第一,是中國生態氣候明珠、中國綠色名縣。近年來,城口縣按照“特色+精品”的思路,深度挖掘生態資源,舉辦大巴山生態宴和特色美食品嘗品鑒等活動,培育形成了大巴山原生態美食體系;按照“心靈牧場,養生天堂”形象定位,大力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打造人們回歸自然的驛站、體驗生活的樂園、放飛心靈的牧場;強化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各要素標準化建設和管理,促進旅游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加大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持續舉辦消夏養生節、彩葉文化節等精品節慶活動,豐富鄉村旅游內涵,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戶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渠道,鄉村旅游業已成為全縣扶貧開發的新興支柱產業。
為破解旅游扶貧發展難題,城口縣著重抓好了三個融合:
一是堅持與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相融合,破解農戶致富難題。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實施、逐步安置,整合資源、配套設施,扶持產業、促進增收”的工作方法和“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要求,以90個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為重點,整合農村交通、水利、國土等行業部門資金,大力發展以戶為單位、具有城口農家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讓每一個高山生態扶貧安置區都變成小型游客接待中心。積極引導支持“大巴山森林人家”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實施通水、通電話、通寬帶和改衛生間、改床位、改廚房、改娛樂設施、改畜圈的“三通五改”。搬遷農戶自身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有效破解了搬遷農戶實現增收致富的難題,取得了“一遷活全局”的效果。
二是堅持與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相融合,破解產業轉型難題。充分利用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騰退的土地和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大力推廣“林上掛果、林地種藥、林下養雞、林間養蜂”等具有觀賞性的生態復合型產業發展模式,重點培育以畜牧、干果、中藥材為主的“3+X”扶貧骨干產業,開拓旅游扶貧觀光采摘、農耕體驗、商務活動等不同層次功能需求,做精山神漆器、城口老臘肉、山核桃系列產品等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商品,實現特色效益農業與旅游扶貧開發融合發展,大大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堅持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破解資源整合難題。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集中建設、示范帶動”的思路,整合資金、土地、林地等資源,集中打造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示范村、示范戶,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配套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實現資源有機融合、高效利用,建成一批生態環境優美、風格獨特、特色鮮明的生態景觀村落。目前,已打造美麗鄉村市級示范點5個、全市旅游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2個,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4個、示范村13個,帶動12個鄉鎮60個村1.5萬農戶脫貧致富;培育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750戶,直接帶動從業人員3000余人,參與農戶戶均增收3萬余元。實現了“農業旅游、農村發展、農民致富”三位一體同步發展。
實現四大飛躍
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扶貧產業,城口縣近年來實現了四大飛躍。
全縣經濟社會大發展。從GDP來看,201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46億元,其中以旅游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72億元,占全縣GDP比重27.7%。全年接待游客149.31萬人次,增長38.3%;實現旅游收入2.1億元,增長52.4%。從產業拉動來看,旅游扶貧產業促進了以中蜂、板栗、核桃、中藥材、城口老臘肉、城口山地雞等農特產品為龍頭的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截至2014年底,“三品一標”農產品有效認證37個,綠色食品認證4個,有機產品認證49個,重慶市名牌產品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4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個,集體商標1個。城口土豆、城口蜂蜜、城口老臘肉、城口山地雞成為全市乃至全國的暢銷品。
農民收入大增長。在旅游扶貧產業的帶動下,全縣以餐飲和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壯大,為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全縣各類旅游從業人員達2萬余人,帶動了更多的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為全縣百姓增加了經營型收入,改善了家庭生產生活條件。2012年以來,城口縣培育了中國亢谷、大巴山特色農業園區等4個旅游扶貧重點發展片區,東安興田、北屏太坪、河魚平溪等13個旅游扶貧示范村。完成2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任務,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6.6個百分點。大量農民乘著旅游扶貧產業發展的東風,實現了脫貧致富,全縣農民年均收入達到近2萬元,旅游扶貧示范戶年均收入達到15萬元。
城鄉面貌大提升。城口縣充分結合旅游扶貧產業發展示范帶、示范村,大力推進出入境公路建設和村通暢工程,圓滿實現“4小時重慶”和本縣“2小時城口”目標,全縣村級通暢率達到66%。促進了電力、通訊等設施建設,所有行政村實現了通電、通信全覆蓋,解決了全縣16.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推進旅游扶貧開發與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3.7萬人、完成搬遷2.96萬人。改造農村危舊房12057戶300萬平方米,建成農民新村35個,巴渝新居3900戶。
社會管理大融合。以旅游扶貧示范戶建設為平臺,以市民素質學校為載體,創評“文明禮儀村”“文明禮儀戶”“最美鄉村”“最佳避暑休閑鄉村”活動,鄉村鄰里更加和睦,百姓安居樂業。近年來,全縣無重大治安案件、無群體越級上訪、無群體性事件、無重大刑事案件、無邊界重大糾紛的“五無”村達70%以上,其中東安鄉興田村先后被評為“普法先進村”“平安建設示范村”。同時,大量農戶自發成立的錢棍舞、腰鼓、蒿草鑼鼓、山歌聯唱等表演隊,經常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風,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破解致富難題
培育了一批新農民。城口縣通過“請進來”和“送出去”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新型農民。憑借旅游扶貧發展的帶動,改變了農民對旅游的觀念和意識,增強了貧困農戶的自我造血能力,提高了旅游扶貧的服務水平,培育了農民保護開發和利用自身特色資源發展旅游扶貧產業的意識,使他們更加注重生態和環境保護,增強了與外界的溝通與聯系。
開辟了一條扶貧攻堅新路子。通過旅游開發促進脫貧致富,實現扶貧攻堅,突出全域旅游扶貧,堅持全社會和全民參與推動旅游扶貧,為秦巴山區實現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點亮了希望,找到了一個適合秦巴山區發展的突破口。城口的旅游扶貧開發經驗得到了各級各方的充分肯定,充分體現出城口旅游扶貧工作在全市和秦巴地區的典型性意義。
破解了一道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增收致富難題。大量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戶利用搬遷移民新建房屋發展旅游扶貧產業,吸引縣內外游客到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休閑養生、消夏避暑、體驗農家生活,同時還帶動了物流運輸、餐飲服務、休閑娛樂、生態旅游等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第三產業發展得到有效激活,信息流、資金流進一步集中,消費能力進一步提高,市場意識進一步增強,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戶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空間。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為搬遷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創業機會,實現了搬遷戶的安穩致富。
盤活了一批存量資本資源。城口縣引進、培育旅游扶貧龍頭企業,激發行業和社會力量投資,為旅游扶貧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壯大村級互助資金規模,將旅游扶貧產業作為互助資金主要支持范圍,將小額到戶貸款貼息主要用于支持貧困農戶發展旅游扶貧產業,為貧困農戶產業發展解決資金難問題。建立旅游扶貧與貧困群眾利益鏈接機制,推行金融到戶、龍頭帶動、資本入股、就近打工等途徑,讓更多貧困農戶在旅游扶貧開發中實現了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