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昌
2014年10月11日,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計劃用6年時間,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光伏發電產業扶貧工程。光伏扶貧工程將解決貧困地區無電和貧困家庭低收入的問題,關系到扶貧本身和對光伏產業的拉動。
如今,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專家認為,光伏扶貧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具體實施方式還需逐步完善。而早在《方案》出臺前,中電投集團就已經在積極響應新疆南疆無電區建設的過程中,將光伏產業發展與增加當地牧民收入進行了有機結合,并取得了有益的實踐經驗。
世代散居于戈壁間,遠離現代文明的牧民在居所中、在轉場路上如何用上電,以及光伏產業發展給當地帶來了哪些改變?只能從真正受益的農牧民那里尋找答案。
泉水創造的奇跡
天山綿延千里,隔斷南北,造就了北疆和南疆截然不同的氣候條件,北疆水草豐美、遍地牛羊的景象在南疆是極難見到的。因為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黃沙和戈壁成為了南疆地貌的主題,但如此的氣候條件,卻沒有阻止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現實的生態條件,讓南疆地區人口密集的城鎮較內陸要少得多,散居于戈壁黃沙間的人家是此地千百年來傳承的綠洲文化。
在廣袤的戈壁中偶爾會出現那么一抹綠。奇跡當然是因為水,一眼泉水就會造就一個小綠洲,根據泉眼的大小,聚居著幾戶到幾十戶的農牧人家,悠閑、自足,千百年來大致如此。
水可以創造奇跡,而電可以點亮戈壁。因為散居于廣袤的戈壁、山地中,這讓傳統的電網供電方式難以延伸到每戶人家。因此,在能源主管部門和電力央企開展無電區建設之前,這些散落在戈壁中的人家從沒有享受過現代文明的代表之一——電,以及電所能帶來的一切。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玉爾其鄉鐵力噶瓦提村,這個離縣城3個小時車程才可以到達的村落,正是一個因一眼泉水而生,因電而亮的奇跡。
新能源創造新生活
鐵力噶瓦提村所在的綠洲很小,一眼就可以望到邊。但幾棵生長了千年的胡楊和周邊綠色的植被讓這里在千里戈壁中凸顯一片生機。這里只有6戶人家,不到30口人。牧民家那由黃土和枯草構成的氈房與屋頂那臺反射著耀眼光芒的光伏電池板映襯出時代反差,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走進村民托呼提汗·玉山的家中時,他正在專注地看著電視。托呼提汗介紹,他們家祖孫三代一直生活在這個幾戶人家聚居的綠洲,靠著放牧和種一些農作物為生,沒有電,一直依靠煤油燈、手電筒等照明,電視等家用電器更是從來沒用過。而現在,節能電燈可以亮到深夜,電視和小功率的冰箱也可以正常使用,生活產生了很大變化。見到客人的到來,托呼提汗家以及隔壁的鄰居們都十分熱情,雖然有翻譯,但語言溝通上還是不太暢通,熱情的維族青年拿出水果不斷地往客人手上塞,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托呼提汗家生活的改變正是因為屋頂上那個在陽光下反射著耀眼光芒的戶用光伏系統,該系統正是由中電投集團定點幫扶,進行無電區建設工作中的一部分。托呼提汗家所在的阿克蘇地區無電區建設任務由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稱“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承擔。
中電投集團于2008年進入新疆發展,成立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團公司。經過近七年的發展,目前該公司資產總額157億元,電力裝機容量156萬千瓦,清潔能源占總裝機容量的57%。其中光伏發電是該公司的重要發展方向,而在解決無電戶用電難問題上,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也將目光投在了光伏上。
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總經理蔣志全介紹,為解決和田、阿克蘇地區的無電戶用電問題,下屬公司南疆分公司進行過多次實地考察,發現這兩個地區的無電戶主要以游牧民為主,地處偏遠,居住分散,牧民定居工程尚未普及,游牧民遷徙、搬遷等不確定因素多,新的無電人口不斷形成,不適宜以電網延伸工程解決無電戶用電問題。
正因如此,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將為無電戶安裝戶用光伏系統作為最終的解決方案,而實踐證明,這一決定十分正確。
保障到位授之以魚
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為無電戶安裝的戶用光伏系統由一套380瓦的光伏組件、蓄電池、逆變器、輔件材料、光伏線纜、燈具、用戶手冊等組成。每套設備可滿足電視、小功率冰箱、鼓風機、節能燈、小型農具等的供電需求。
據悉,戶用設備發放到戶后,運行情況良好,目前這些光伏設備不但在固定的住所可以使用,由于非常便于攜帶和實用,在牧民隨水草而遷移的過程中,也成為了必帶的家當。“已經會使用了,很方便,很好用?!币晃荒撩衽d奮地說。
由于目前光伏電池的普遍壽命為25年,而蓄電池和逆變器的壽命普遍只有10年左右,因此,為保證未來25年內牧民使用的光伏發電系統可以持續穩定服務,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專門設計了針對無電戶戶用光伏系統的保障計劃。
據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南疆分公司總經理岳志賢介紹,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在前期為無電戶核查建檔工作中,將無電戶信息詳實記錄,并建立聯系;在設備招標和樣機生產、送檢過程中,對產品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并要求廠家提供長時間質保;為使牧民方便使用,編制和完善了漢維雙語光伏系統使用手冊。
在運維方面,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針對性通過培訓當地牧民擔當區域運行維護員和定期檢查相結合方式為牧民解決后顧之憂。岳志賢總結,一是根據無電戶分布和人口數量,以100~300戶為基準,設區域運行維護員,對其進行太陽能光伏電源系統運行維護的相關技能培訓,使其具備基本的巡檢、檢修技能,以解決設備安裝投用后出現的一般故障和開展定期檢查工作。二是對項目運行情況進行監測,制定維修保養計劃與制度,定期檢查設備維護記錄,及時指導操作人員對系統設備進行必要的維護工作,協調設備供應商共同開展復雜故障的排除和設備更換工作,讓牧民無后顧之憂。
數據顯示,目前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南疆分公司負責區塊的戶用光伏系統已全部發放完畢,正在整理竣工驗收資料。其中和田地區3482戶、11392人,投資2658.8萬元;阿克蘇地區2118戶、7605人,投資1631.4萬元,兩地區無電地區光伏獨立供電工程總投資4290.2萬元。
產業扶貧授之以漁
戶用光伏系統可以解決農牧民用電的問題,但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所要做的不止這樣。據了解,目前阿克蘇地區的散居農牧民和部分集中居住的農牧民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養殖放牧,部分農牧民家庭年收入有限,不少農牧民存在待業問題。而南疆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復雜的地貌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土地資源類型。尤其是和田、喀什、阿克蘇地區,能夠規?;_發的礦產資源匱乏,土地干旱貧瘠,惟有大片戈壁荒灘可用于建設光伏電站、規?;l展光伏產業。因此,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將發展光伏產業,以發展產業幫助地方經濟發展、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并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作為了重要工作。
據蔣志全介紹,光伏電站一般建設在光照資源好、土地較為開闊的干旱地區,對土地條件要求極低,尤其適合在城市周邊不適于發展農牧經濟的荒漠地帶建設。因此,建議由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單位與農牧民或農牧區村鎮合作,采用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農牧民或村鎮以戈壁荒灘土地資源入股,并持有約10%的股份,通過規模開發,既可極大提高荒地利用率,農牧民和村鎮集體還可以獲得穩定、越來越好的長期收益,企業帶動農牧民致富,實現雙贏。
目前,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已經在阿克蘇地區柯坪縣光伏產業園建成并網2萬千瓦光伏電站,另有6萬千瓦年內可建成并網??缕嚎h負責工業的常務副縣長顏畫表示,作為能源央企,中電投建設的光伏電站項目十分專業,并且因為將長期持有電站,不論在建設過程中還是運維中,中電投都會盡量雇傭當地人,對電站員工穩定性和解決當地就業都很有好處。
面對南疆地區條件相對艱苦,社區較為復雜,光伏運營維護人員極度匱乏的現實情況,蔣志全表示,南疆大規模發展光伏產業,亟需大量的運營維護和后勤保障人才。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與南疆五地州大部分縣都簽署了并網光伏電站開發協議,也開展了前期工作。由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開發建設的電站,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公司將定向招收當地農牧民畢業生并進行雙語和技能培訓,成為中電投新疆能源化工員工,承擔電站的運行維護、檢修、后勤服務、保潔保安任務,以產業帶動就業,可有效解決南疆地區勞動力就業問題。
鏈接
中電投集團針對性解決無電區用電難題
2012年以來,在政策層面加大力度推動全國無電區建設的大背景下,中電投集團積極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在業內率先啟動了無電區建設的準備工作,并主動承擔了全國多個無電區人口集中區塊的建設工作,項目遍布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這些無電區之所以形成,大多數因為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大電網無法進行供電。其中,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無電區實際情況又各有不同。因此,在中電投集團統一部署下,在解決無電區用電問題的過程中結合不同地區的現實條件,集團旗下各公司在深度踏勘的基礎上,分別針對所負責區域的特點進行了針對性的方案設計,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小水電:西藏地區主要采取興建小水電的方式,以0.8萬千瓦裝機的波羅水電站為代表項目,將解決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轄三鎮三鄉1.2萬余人口用電困難問題。
小型光伏電站:青海地區重點解決玉樹州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主要采取興建小型光伏電站的方式,其中以對玉樹州玉樹市、囊謙縣、雜多縣等1市4縣無電地區的電力建設項目為主,該項目的實施覆蓋了無電人口142047人,無電戶48100戶,共建設獨立光伏電站338座,裝機容量為12090千瓦。
戶用光伏系統:對于主要特點為居住于戈壁深處,且常常轉場放牧的新疆自治區南疆地區的無電人口而言,戶用光伏系統成為解決用電難題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