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12月19日,一輛由沈陽出發的中巴車載著37位城里人一路西行,奔向此次“愛心之旅”的目的地: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羅福溝鄉柴杖子村。
村委會大院,“愛心贈送”現場。一位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接過一件件棉服、一床床棉被,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村委會辦公室,“消費扶貧”現場。冬陽照射著一袋袋石磨碾壓出來的小米,一串串老奶奶們手工穿起來的蘑菇,一桶桶物理冷榨而成的葵花籽食用油……農村的“土”貨,被城里來的消費者當做寶貝買了個一干二凈。
會議室,“項目援助”現場。全國人大代表與駐村幫扶“第一書記”正熱烈討論,村民苦盼的讓“三跑田”變為“三保田”的愿望即將變為現實。
這,就是“1017愛心網”啟動柴杖子村“愛心之旅”的一組鏡頭。
“扶貧日”催生了一個網站
2014年10月17日,我國首個“扶貧日”。這天清晨,廣州和享德公司董事長王玉堂打開電視,發現很多頻道都是對“扶貧日”的報道。正致力于嘗試扶貧產業化的王玉堂格外激動,當下決定:把自己一直找不到合適注冊域名的網站,命名為“1017愛心網”。
采訪中,王玉堂告訴記者,是類似這樣的一組數字,讓他決心投身扶貧產業:2014年,我國有一億人次出國旅游,購物超過一萬億人民幣。同年,全球奢侈品銷售2300億美元,其中,中國人消費額為1060億美元,占46%。2015年春節期間,國人去日本旅游達45萬人次,消費額超60億元人民幣。他說:“這些數字讓我很心痛。以前我做采購,發現窮地方往往出產好東西。我就想,如果人們少出國,多去貧困地區旅游;少購買奢侈品,多消費貧困農戶生產的農產品,我國的貧困人口就能早日脫貧。”
王玉堂1961年生,黑龍江人,當過知青、教師、警察,開過飯店、做過采購,還曾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過幾年。對于有心人來說,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他漸漸萌生了借助互聯網進行扶貧的想法。這,便是“1017愛心網”成立的由來。
網站注冊一年多來,以“購物獻愛心、消費做扶貧”為理念,首創“互聯網+公益產業”新模式,將公益產業與新興的網購技術相結合,讓網民通過日常消費就能便捷地奉獻愛心、扶貧濟困。扶貧不必遠行,就在一指之間,是他們的追求。
其具體做法是:
線上銷售:將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貧困地區企業的產品上網銷售;
線下引領:倡議全國乃至全球華人參加“愛心之旅”,開展鄉村游,將愛心人士引入農家,賞自然風光、品農家飯菜、消費原生態農產品;
線上對接:搜集貧困群體(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員和貧困大學生等)的需求,并發布到“1017愛心網”上;消費者可將在“愛心商城”中獲得的消費積分兌換為商品,贈送給有需求的貧困群體,運費由公司負擔,實現“獻愛沒負擔,消費做扶貧”。
僅一年,“1017愛心網”就以“互聯網+公益產業”的形式,幫助廣東、云南、黑龍江、吉林等省的15家企業增加收入、促進就業,使2727名村民返鄉就業,并對500多名沒有任何生活能力的人給予生活物資上的持續供應。“互聯網+公益產業”,應運而生,魅力初現,引發更多社會關注。
發展更上新臺階
在“1017愛心網”發展的關鍵期,一位愛心濃、實力強的企業家應王玉堂之邀,開始全面支持、運籌網站今后的發展。
于貴良,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欣意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2010年,為了打破歐美國家40多年壟斷鋁合金電纜技術和市場的局面,他注冊成立了這家全球四大鋁合金電纜制造商中唯一的中資企業,該企業也成為國家行業標準的締造者。有道是“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對于貴良來說,經營企業的歷程中,扶貧濟困如影隨形。
從1998年至今,于貴良已陸續資助200多名貧困兒童完成學業。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的第二天,于貴良就積極捐款捐物共計1000多萬元送往災區。近幾年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多次隨國家民政部副部長竇玉佩赴重慶、湖南、山西的一些貧困地區調研,也常與國務院扶貧辦一些干部交流,深感我國城鄉差距之大、脫貧攻堅任務之重,因此,整合自己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就讀清華、北大MBA時積累的企業家資源,選好村莊、對接項目,增強貧困村造血功能,協助黨和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以社會力量推進我國全面小康進程,成為他的理想。
“習總書記對扶貧開發工作非常重視,他多次講過,扶貧開發要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要精準扶貧,全面小康要一個都不能少。我覺得全國的企業界人士在這些方面應該積極行動、發揮特長、做出貢獻。”于貴良說,下一步,網站將著手在全國老、少、邊、窮地區建設一萬個“愛心公社”,使更多貧困群體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時、精準對接。今年兩會時,他還會提交一個關于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精準扶貧的提案。
談到對“1017愛心網”的全面運營,于貴良這樣說:“其實,一些企業家想做慈善,想去扶貧,但當前社會誠信缺失、捐助效率低下,成為慈善事業的發展瓶頸。我之所以參與‘1017愛心網,就是看好‘互聯網+公益產業這個平臺。讓農民辦事不出門,賣東西不求人,生活富裕起來,實現城鄉一體化,是網站的奮斗目標。”
王玉堂有平臺,于貴良有實力,共同的扶貧濟困情結,讓這兩位年齡相仿、經歷各異的企業家走到一起來,赴柴杖子村的“愛心之旅”由此誕生。“于總是大企業家,又是全國人大代表,非常有實力。他的全面參與和戰略思維,將使‘1017愛心網擴大格局、豐富功能、提升實力、打出品牌,進入發展快車道,也必將大大推進我們協助政府精準扶貧的步伐。”王玉堂說。
誰知道,柴杖子村,于貴良不去則已,一去,就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
全國人大代表的扶貧承諾
柴杖子村是省級貧困村,朝陽市環保局于2014年8月起選派優秀干部駐村幫扶,現共有三名幫扶隊員,今年52歲的杜功波為幫扶工作隊隊長,任村“第一書記”。
柴杖子村的貧困程度究竟如何?擁有哪些資源?在杜功波和村支書張志文的帶領下,于貴良、王玉堂察看了村莊的地形地貌。長十公里、寬五公里、雞犬之聲難相聞的柴杖子村,642戶人家散居在14個自然村。當了解到村里的土地規劃示意圖是由駐村工作隊和張志文一道,以手機GPS為工具,一條條溝、一片片坡地計算、繪制出來時,于貴良動情地說:“你們真是共產黨的基層好干部!就沖著你們這份踏實勁兒,我就愿意幫!”
看完地形,又入戶訪談。
張輔來的兒子先天智障,妻子在兒子9歲時離家出走,20多年來,父子二人相依為命。今年60歲的張輔來,牙齒已落了一多半,家中主要擺件是當年結婚時的紅色箱子,上面落滿塵土。于貴良爬上炕,翻看了這爺倆的行李。“大冬天的,他們的被子又單薄,又油膩。唉!他們也是人,這日子過得真讓人揪心啊!”走出張輔來家,于貴良一路上連連感嘆。
今年70多歲的孫大娘患有心臟病、風濕病、股骨頭壞死,走路離不了拐杖。三個孩子在外打工,日子過得都挺緊巴,無力贍養她。從孫大娘家出來,于貴良、王玉堂好一陣子不說話。盡管給貧困戶們留下了慰問金,但于、王二人的心情并不輕松。
……
遼西凜冽的寒風中,點點積雪在高高低低的丘陵中若隱若現,不時傳來羊群的咩叫聲和雞的打鳴聲。柴杖子村雖然貧困,但也有獨特優勢。由于沒有工業污染,這里的農產品更加原生態。這里,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雞時常會飛進農戶家覓食;經常出沒的狍子、獾子、野兔給地廣人稀的村莊平添更多野趣;這里還有全國最大的待開發的狩獵場……若能對這里廣闊的丘陵進行平整,將“三跑田”變為“三保田”,使糧食穩產增產,石磨小米、紅菇、葵花籽油、散養雞、驢肉、羊肉等特色農產品將獨具優勢、大有前景。在和駐村干部的交流中,一套幫扶方案在于貴良心中有了輪廓。
“如果要將9748畝土地進行‘坡改梯,配套好水利設施,大概得需要七八百萬,或者八九百萬……”座談會上,杜功波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沒問題!就是一千萬,我也幫定了!需要多少錢你直說,不要含糊。我是真心幫,這錢我肯定能拿出來!拿一千萬讓這村子變富,讓好產品走出去,讓老人、孩子有個溫暖的家,值!”本就嗓門洪亮的于貴良,一激動,聲音就更高了。
“我今天就立下軍令狀,這個村不脫貧,我作為第一書記干不出名堂,就絕不離開柴杖子村!”看起來有些文弱的杜功波,平靜中帶著一份豪氣。
這次愛心之旅,行程一天,戰果不小。以愛心網為平臺、由于貴良投資近千萬的柴杖子村“坡改梯”項目有了明確意向;當天陳列的價值達2萬元的各種農產品銷售一空;30個家庭領到了過冬的棉服和棉被。今年81歲、老伴去世、左眼失明已14年的郭桂芹奶奶,邊蹣跚地從村委會大院往出走,邊對記者說:“今兒個真高興!這是柴杖子村最熱鬧的一天了,好心人要來幫俺們村啦!”
面對村民的熱情,于貴良說:“讓窮人過上好日子,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企業家的責任。我們應該回報社會,為政府分憂,為窮人造福,也為自己積德。”
遼寧弘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萬豐廣告策劃有限公司的十幾名年輕人,是這次愛心之旅的主要成員。他們格外喜歡這里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開闊的視野以及香噴噴的飯菜。包裝樸實、品質地道、價錢公道的農產品,更是深受他們喜愛。這一天,盡管行程有些匆忙,但這些年輕人還是體驗了一把“消費扶貧”的新鮮和快樂——把“土貨”帶回家,把牽掛留下。
“愛心之旅”,讓愛心聯通城鄉、打通壁壘,讓曾經凋敝的村莊,生機萌發、富裕興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扶貧開發是“短板”。在政府主導、行業幫扶、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中,社會扶貧又是短板。而今,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在勁吹,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大勢,如浩蕩東風,催生了企業家、公民個人回報社會的愛心,社會扶貧之春花,正爭相萌發、萬紫千紅。 “1017愛心網”,正是春花一朵。
公益產業化,慈善便捷化,消費扶貧化,對接精準化……社會扶貧,正匯八面來風,以新興技術為平臺,涌春潮,成大業。社會扶貧的短板,將寫出大文章。